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湖体公园设计研究
——以福州琅岐红光湖公园为例
2020-01-08易灿
易 灿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海绵城市”是一种从城市雨洪管理层面解释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与美国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英国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等国际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相契合[1],这些雨洪管理理念都以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与生态友好型的景观要素以及良好的雨水管理方法跟设施作为设计与管理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而城市公园的建设,特别是城市海绵型公园的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即恢复“海绵体”,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和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目标[2]。城市海绵型公园与先前的公园相比在地形处理上、材料运用上、植物的设计上都有很大区别,海绵型公园可有效收集、调蓄雨水,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能够缓和硬质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在现行的公园绿地建设中,海绵型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城市湖体公园作为城市防洪调蓄、雨水滞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也是日益盛行。但是,有的城市湖体公园在这种潮流背景下往往只注重到调蓄以及雨水滞纳的需求,而忽略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所具备的景观与休憩空间的需求。城市公园既承担着改善城市环境与城市小气候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该给广大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及游览观赏的场所。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福州琅岐红光湖公园的设计以及建设要点的分析,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湖体公园的建设方向,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议。
1 案例项目概况
琅岐红光湖片区规划项目位于福州琅岐岛西侧(图1),总面积约697 805m2,场地基本平整,绝大部分为水田及果林,场地西接琅岐滨江西路,南向紧邻琅岐大桥,是琅岐岛的西门户,对于整个琅岐岛的形象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园北侧紧邻海峡青年交流营地,是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红光湖公园也承担着城市防洪调蓄的重要任务。
图1 福州琅岐西片区规划图
2 项目设计理念
项目的概念设计,从“利水”“利景”“利民”“共享”为出发点,以海峡两岸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基础平台融入两岸元素;以创意水上活动为特色,使红光湖片区成为具有旅游、休闲、体验、创意科技等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将红光湖打造成为琅岐生态旅游岛的窗口。与此同时,公园的设计结合场地现有的水田湿地,运用透水性铺装材料,营造下凹式雨水花园,力求将红光湖公园打造成琅岐海绵城市示范性湖体公园。
3 项目设计内容
红光湖公园设计有入口景观区、滨水休闲区、趣味农业区、观赏农田区、生态湿地区、特色商业区等6个功能组团,组团的布置与设计充分考虑场地周边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情况,同时也结合了场地内部现有的景观条件合理布置。公园内水景面积约193 800m2,景观绿化面积约486 091m2,预计出让商业地块面积约81 041m2,如图2所示。
图2 琅岐红光湖公园总平面图
在海绵示范性城市湖体公园的建设上,公园的规划设计以琅岐西片区城市防洪调蓄总体规划为基准,以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为导则,既为城市湖体公园蓄洪排涝、雨水滞纳的功能需求开挖出体量适宜的景观湖体,同时通过保留现有的水田形成水田湿地营造城市水肺净化体系,提高滞洪的水域面积。在湖体开挖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湖体的自然生态岸线的营造,不过度追求蓄水量,而是在保证基本调蓄需求的基础上打造丰富的滨水活动空间,使湖体公园的海绵调蓄功能与城市综合公园的游憩观赏功能相结合,如图3所示。
图3 琅岐红光湖公园总体鸟瞰及湿地区域实景图
在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上,红光湖公园片区的设计充分结合海峡两岸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九龙商业中心的设计规划,策划了丰富的市民活动,将红光湖片区与海峡青年交流营及九龙商业中心紧密结合到一起,使得红光湖片区成为海峡青年交流营与九龙商业中心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得以延续的室外场地。项目片区内设置有科普与本土特色体验园、智慧乐园、水上乐园、欢乐水岸等特色活动区域,市民可以在科普与本土特色体验园内感受丰收的喜悦,可以在智慧乐园里体验电子信息科技带来的感官刺激,可以在水岸剧场观赏海峡两岸的精彩文艺表演,如图4所示。
图4 琅岐红光湖公园水上舞台及农耕乐园实景图
4 项目建设要点
4.1 生态优先,合理布局
湖体公园及其他滨水景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滨水区域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具有物种多样性强、发生物质循环的速度快等特征[3],先前的滨水景观设计,往往一味地追求滨水区的防洪调蓄、保土需求,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或是忽略公园内部特有的生态板块,单纯为了满足娱乐休闲、体育活动等人类活动的需求而盲目地分区,机械地对公园进行布局。这些行为都对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破坏。该项目的设计及建设,充分调查考虑项目的原始基底斑块,湖体的开挖结合现有水田的位置,减少土方量,同时对未开挖的水田部分进行保留利用形成湿地水系,局部保留现有的农田果林,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绿地斑块。
4.2 动静结合,激发活力
生态引领,意味着公园海绵化改造过程中生态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本质是构建生态基底,既要在微观场地上结合人工措施,构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海绵技术设施,又要着眼于全局,构建如湿地体系、生态廊道的多层次开放空间[1],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湖体公园建设必然需要将生态因素以及海绵系统的构建纳入重要位置,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意味着牺牲城市公园游赏休憩的功能。因此,琅岐红光湖公园的建设,不光只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海绵系统的营造,同时在场地内设置吸引公众的活力激发因子,如动感绚丽的水上舞台、亲子互动的农耕乐园、串联节点的健康跑道,这些要素都能够让红光湖公园成为一座“可游、可赏、可玩”的生态友好型城市湖体公园。
4.3 特征凸显,独家记忆
景观的可读是指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辨认,以及对空间形式和结构的理解与记忆。公园绿地及其他城市开放空间的地域性景观空间形式与要素,是城市空间使用者场地记忆的源泉,影响着城市开放性空间的受欢迎程度。景观的可读性,从一方面来说,需要景观的视觉信息来实现,而可视环境的空间形象其实不外乎空间的尺度、形态、色彩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艺术化组合,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琅岐红光湖公园的设计,从原始场地的本底肌理出发,结合琅岐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风俗特征,以“岛、田、水、林”作为公园的景观空间框架,保留场地原有的水田、果林营造具有琅岐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元素,同时运用海礁石等当地特有材料作为特色景观小品,使得红光湖公园具有独家的场地记忆,让游客在公园的美景之中读懂琅岐,领悟自然。
5 结语
理性引导,统筹划一,树立对海绵型公园的正确认知,《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中定义公园为“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和景观等作用的公共绿地”,强调公园的主体功能是具有游憩功能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开放空间[1],所以,公园绿地的建设首先要确保符合公园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核心价值,其次才是其相关的附属功能。公园绿地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公园设计建设过程要根据场地的植物种类与生长状况、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特点,针对性地制定设计与实施方案,使公园的功能结构与场地的现状条件相统一。例如琅岐红光湖公园的场地现状多以水田、果林以及其他林地为主,植物也具有其特异性,拥有大片果树林以及多样的水生植物,公园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对这些珍贵的景观资源进行保留,并且划分出独有的景观片区对其景观风貌进行彰显,如若忽略这些场地要素而机械化地布局空间、开挖湖体,则会对公园的本底产生不可逆的破坏。所以,应该科学合理地构建城市绿地海绵体系,对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充分的解读,合理利用自然本底要素,对于湖体公园的建设不能一味强调湖体的“大、深、广”,以及纷繁复杂的海绵系统设施,而是需要从多功能角度出发,既要满足海绵系统的建设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城市湖体公园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公众活动游憩场所的满足。
多元体验,空间共享,城市公园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跟城市其他开放性空间一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关渗透的空间体系。所以,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必须从城市空间共享化、城市文化多元化、城市环境生态化等要素出发,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设计需要结合场地的地域性特征,营造公园的特色文化主题,彰显公园的地域人文特色。同时,遵循整体性的原则,要将具有原始自然本底的“第一自然”与人造景观的“第二自然”相结合,构建一个和谐生态的开放空间。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公园本身的景观要素,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的联系,例如公园交通与城市绿道的衔接,公园的绿地斑块跟城市其他类型绿地的联通,公园文化与城市片区特征的结合等,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系统、开敞的绿化系统将城市的活动引向公园,增强整个片区的交通通达性。同时,城市湖体公园作为城市水系统以及绿地系统的重要分子,需要与城市的水脉、绿斑充分融合使得城市原有的肌理能够得到延续。
综之,城市公园不仅可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 、 净化空气质量 , 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明发展[4]。在党的十八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海绵型公园特别是城市湖体公园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城市公园建设不能仅仅从海绵的功能出发,还应该综合考虑场地所有的景观元素。一个场地的景观,它的文化、历史和所有生物的结合,其中就包括了人与场地的互动。这个互动必将给予场地独特的个性让景观设计师们找寻到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能更好地打造项目的方式,并打造出规划师设计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