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养结合的城市中心老旧社区改造策略

2020-01-08罗依南

福建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用集中式医养

罗依南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1 研究背景

衰老不可避免,老年人都将经历生理机能及与之伴随的活动能力弱化、感知衰退、免疫机能下降,而慢性病等老年疾病的患病率和失能的风险却逐年提升,养老需求的医疗护理大大增加。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研究中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53岁,其中健康寿命为65.89岁;女性分别为79.99岁和70.28岁[1]。可见,老年人在晚年除独立正常生活的时间外,需要照护的时间还有约7年。患病、失能的老人对养老的需求可概括为:以生活照料为主,医疗护理为核心,心理慰藉为辅[2]。

相对于城市的近郊及远郊,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老旧社区多、土地稀缺、老龄化程度高;而与之相对的社区内配套养老设施稀缺,设施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时间基本为白天,上门服务种类少,医疗服务缺乏。虽周边公共资源成熟,但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较为少见。城市中心区老旧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迫切,选取此类社区调研老年人居住需求具有代表性。

2 城市中心区老旧社区养老需求调研

笔者以福建省福州市政治文化中心区鼓楼区,以及晋安区、仓山区、台江区的老旧社区养老状况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走访社区30余个,其中调研典型社区7个,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被访者中男性112人,女性116人。60~69岁受访者占35%,50~59岁老人占26%。在3种基本养老模式中,对家庭养老支持率最高,占51%;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远远低于其他两种,仅为9%;对社区养老了解不足,经过调研人员解释后,40%的受访者认同社区养老。与欧美机构养老盛行不同,欧美老年人的独立意识强,福利、医疗制度完善,而中国老人注重传统亲情观念,认为在机构养老缺乏人情味,且部分老人经济状况较差。在社区养老既能保持原有社交关系,又能得到服务支持,相较于机构养老费用较低,带来负面影响较小。

问卷中关于老年人活动场地的问题,48%的老人日常活动区域在小区内空地和路边,18%的受访者身体状况较好,能在小区周边的公园活动。而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多数小区并不具备,医疗养老类设施更是基本缺乏(图1(a))。在老年人社区改造需求的调研中,与健康状况相关的需求:社区内增设电梯和医疗站点的需求最为迫切(图1(b))。在老年人就医选择方面,50%的老人日常在社区医院取药就诊,原因为距离近、等候时间短、服务态度好、收费低。老年人多患慢性病,需定期开处方药,就医时无需过多时间诊治,社区医院即可解决需求,如若遭遇大病则去三甲医院就诊(图1(c))。关于医养服务需求方面,不同类型老人根据健康状况及经济条件的不同而需求多样,如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更关注医疗问题,倾向于在养老公寓社区节点设置医疗站点、健康宣讲;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支持老年公寓和在原社区医院增设养老功能;空巢老人和其他腿脚不便老人,希望增加上门服务(图1(d))。

图1 医养需求问卷

3 医养功能及医养建筑类型调研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规范及调研可知,医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顾、老年活动及精神慰藉[3]。一种类型的医养建筑经常会涵盖一种以上的医养功能,根据社区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布置在社区内部,既能为城市分担医疗和养老压力,又能补充基础医疗和养护床位(图2)。

图2 医养功能类型

4 城市中心区老旧社区医养改造可行性调研

4.1 社区内改造

市区内用地紧张,老旧社区的拆迁安置一直是难以调和的复杂问题,因此,老旧社区的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并将持续较长时间。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时可以利用对现状影响小的旧建筑:①社区及周边原有公共服务设施,如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②部分公共建筑,如闲置办公楼,闲置幼儿园、菜市场及沿街商业等。③少量住宅楼更新改造。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改造的造价相对经济,硬件容易实现。同时,改造后的设施在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老人到达便捷;面积紧凑、功能集约,适合采用功能齐全的小型复合社区医养设施;服务人员上门访问方便、高效、灵活,为原居养老提供保证。社区内医养改造做法如表1所示。

(1)社区内无空地,住宅底部为架空层或原本为社区设施,可在原基础上改扩建,通过多个医养设施分散或集中设置。

①底层为社区设施(小区内常见设施为以棋牌活动为主的老年活动室),原基础上增设医养功能。

②底层为架空层(小区内常见功能为老年人休闲座椅和书画展览),增加医疗服务单元及社区食堂。

③沿街商业改造,在住宅底层或连接处设置,既能满足公共基础服务,还能设置养护床位,宜采用多个楼栋间布置,以达到一定规模。

(2)社区内无空地,社区内有可改造建筑

①社区内有可更新住宅。底层原为架空层等公共区域,现可改造为公共层,包含门厅、休息室、社区食堂、医疗服务、老年活动等功能,住宅部分可改造为日托及照护单元。

②社区内可更新小型建筑。此类型面积较小,可满足社区内最基本医养需求,并在社区外设置共用集中式医养设施,相结合补充。

③社区内含幼儿园、废弃办公楼等公共建筑。此类建筑类型建筑面积较大,适合改造。幼儿园可扩建后成为幼儿园与医养设施合用的复合建筑,增进老人与儿童的代际关系,焕发老年人活力,为儿童提供知识。幼儿园原有活动室、卧室有较好的朝向,宜于照护单元的改造。而废弃办公楼总建筑面积充足,改造后具有一定规模,但在社区内不易觅得;且房间大小由于结构受限,布置不够灵活。

(3)社区内有空地或可拆除建筑

一般老旧小区用地十分紧张,部分高校附属社区有一定闲置用地。如有空地或可拆除建筑,可采取新建方式,重新规划建筑及周边区域,提供室外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又因用地范围较小,需设置功能较齐全的医养设施时,应采用集中式复合型建筑,如图3所示。

表1 社区内复合医养设施建设分析

图3 社区内改造型医养设施

4.2 社区外改造

当医养设施在社区内部时,改造建筑受位置、面积、层数的限制,新建建筑为了减少对周边住宅日照、居民活动的影响,设施的规模一般较小,医养功能不能全面展开。社区外可改造更新的建筑更易觅得,规模也可扩大,故考虑为中等规模复合医养设施,对社区内医养功能加以补充。增加了社区外共用医养设施后,社区内外结合,可以提供各层次完整的居住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护理、康复保健等医养服务。

5 城市中心区老旧社区医养结合模式

老旧社区根据其现有内外环境条件可形成3种医养结合模式:①当社区内无法形成较完整的医养单体时,可考虑在相邻住宅楼内分散布置,并在社区外的共用集中式医养进行补充,即社区内分散式医养+社区外共用集中式医养。②当社区内有适宜改造的建筑或空地时,可采用集中式医养单体,在此基础上可选择社区外共用集中式医养进行完善,即社区内集中式医养+社区外共用集中式医养。③社区内也可由住宅楼内或裙房分散式的设施加集中式的单体结合,如社区内沿街商业与相邻住宅楼下架空层结合,即社区内(分散+集中式)医养+社区外共用集中式医养。社区外共用集中式医养可与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设或独立设置,以医疗技术等社区内较难实现的功能为主。

根据对老旧社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调研可知,适宜的常用设施如满足日常基本需求的健身器械、药房等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300m,较常用的服务设施,如社区医院、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服务半径不大于600m[3]。该模式中老旧社区以社区内医养设施满足日常基本需求,服务半径小于等于300m,符合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除紧邻社区的医养设施外,还可以使用周边社区的共用医养设施作为备选。将与相邻社区共用紧邻的复合医养设施作为补充,特别是医疗等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服务功能,服务半径小于等于600m。

6 结语

目前,医养结合在政策法规上已得到肯定,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内的医养结合将成为趋势。当前医养结合型社区探索多见于新建社区,老旧社区中对于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及室外无障碍设计已有大量研究,老旧社区中的医养结合型改造所见实例较少。本文提出的医养结合型适老化改造策略,可以运用于大部分城市中心区老旧社区,其中的小规模复合型医养设施可以整合日间照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功能,满足大部分医养需求。日本在此类建筑模式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如日本东京中泽、北海道结缘厚泽部老年设施都是成功的案例,有效降低了当地老年人的护理程度。

同时,随着线上医疗的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区的智慧医养部分可分为3级:①日常监控;②信息档案;③远程治疗。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便携医疗设备实现健康指标监控,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三甲医院医生的线上就诊实现远程医疗服务;通过大数据挖掘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社区内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整合,医养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在社区内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丰富资源,同时原本底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型医疗站等医疗资源将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共用集中式医养
医养当兴
GSM-R网络新设共用设备入网实施方案研究
光伏:分布式新增装机规模首次超越集中式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接触网隔离开关集中式控制方案研究
光伏集中式逆变器与组串式逆变器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浅析组串式和集中式逆变器安全可靠性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