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在展览展示中的应用
2020-01-08张凝灏
张凝灏
(中国南海博物馆,海南 琼海571431)
1.字体设计的三大类型
文字是文化的结晶,是人的行为动作和语言的一种载体。 自远古时代的造字传说,到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 再到历朝历代的文字统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化,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书法,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当今社会字体主要有三大类型。
1.1 印刷字体
指用于印刷出版的规范化字体,当今多用宋体、楷体、仿宋体、黑体四种印刷字体。字形有长、扁,笔画粗、细之分。例如:宋体,据说是由秦桧发明,最初叫做“秦体”。因横平竖直便于印刷,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秦桧入狱后家产充公,“秦体字”停用,但“秦体”流传广泛,印刷方便,有官员建议将“秦体”一并充公,改称“宋体”,并流传至今,一般用于文段的正文部分。 楷体,以楷书为基础形成,与手写体相似,故而有些字帖均以楷体作为规范的写法,可以用作正文。 仿宋体由宋体和楷体结合演变而来,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一种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较细,横竖粗细一致。适合排诗歌、散文、批注、引文等,同时是一些机械制图使用的标准字体,也有许多新版古籍文献多采用这种字体,显得古朴高雅。 黑体,也是印刷字体的一种常用字,延伸出粗黑、特黑、细黑等字体。 尤其是细黑,是展览中版面使用较多的字体之一,横竖粗细一致,处处方整,结构严谨,十分醒目。
1.2 手写体
人们通常在喜庆的节日或自己书写或采用古人书法中的“喜、福、春”等字体粘贴于室内墙壁之上,由于这些手书的字体和其他字产生很大的形象差别, 更容易吸引人的目光, 从而产生装饰性效果。 但是装饰字体实际是在利用多种的装饰元素来美化印刷字体效果。 这类字体在英文中应用极为广泛,外国人在写书信的时候多用连笔,这就给我们一种印象,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连笔的英文要比印刷体好看一些,这种字体就是花体的原型字体。花体(如图1)又叫英文的草书,起源于18 世纪的英国, 花体是Ornamental penmanship 的中文翻译,其本意是装饰性强的字体,并不是单指某种字体。
图1
1.3 创意字体
创意字体顾名思义就是有创意的字体。 将创意和字体结合,为字体赋予创意性思维,使之与印刷字体的方正形成对比,又和装饰字体形成区别。
创意字体的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它针对字义的创意。 比如在创作于戏曲有关的文字时, 我们可以用脸谱的元素; 在设计与海洋有关的文字时, 我们可以将浪花或者鱼的元素融入字体。 显然,这种创意是有针对性、独特性的。
具体设计时可将图形和字体笔画进行结构重组,字与字之间共用笔画,图形替换笔画正负形的结合等等。 这样设计的字体, 就会拥有一定的艺术性、创意性。
就展览而言,手写体和创意字体更适合运用于展览展标(如图2),一级标题、海报宣传等,而不适合大篇幅的二级看板。
图2
2.字体创意的方向
2.1 改变字体字形结构
字体需要创意, 我们从小学习写字的时候,最常用的两种作业本是田字格和回宫格以及英文的四线格。 这都是要求我们在学习写字的时候注重字的结构字形,写出规范字。 但是在字体创意中我们不妨试着打破常规, 摆脱传统的手法,对字体的某些笔画进行缩放、替换等,转移字体的结构重心,这样一来,就会改变字体的辨识度和空间大小。 所以这样的字体大多用于标志字体、书籍、电影的标题等(如图3)。 关于汉字笔画一直有“永字八法”之说。 “永”字几乎概括了汉字中的横竖撇捺等所有笔画。 我们把汉字中起支撑作用的叫主笔画,不起支撑作用的叫副笔画。 在设计时可不按一般的笔画顺序,而是先写主笔画,后写副笔画,这样有利于安排字的结构。 当主笔画写完后字的形体就基本出现, 只要在副笔画上做些调整,那么一个新的字体基本上就设计出来了。
图3
2.2 通过装饰性表现字体
以装饰手法居多,通过图案与字体的重构结合达到装饰效果(如图4)。 汉字的装饰字体基本以印刷字体为基础原型,作内线、勾边等变化,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类推出许多别的装饰方法,例如,断笔、虚实、折带、重叠等,这样可以使字体看起来醒目美观。 多用于创意性海报、广告、涂鸦墙绘等,有较强的时尚型。
图4
2.3 通过材料的质感表现
质感是人对物体的一种感觉。 我们在早期画画的时候老师常常教导我们, 什么样的物体用什么样的笔触,用什么样的颜色,这样才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例如设计师将字体附着在金、木、水、火、土等不同材质上,这些字体在观众印象中的深刻程度会高于普通字体,那就是因为设计者将材质的特性表现出来,使字体显得丰富。 我们对这些材料的感觉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我们的思维联想、材质的属性用途。 如用于轻工业的毛绒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用于农业的粮食作物或者已经做好的食物给人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人们的食欲。
2.4 通过立体的字体表现
在展览主题的背景下,营造场景氛围,配合灯光的作用等原理产生的效果(如图5)。
我国考古工作者和深海科研工作者在2018 年进行了一次深海考古调查作业,我们知道,当水深超过一定深度,阳光是无法照射到的,因此在展览设计时,为了营造深海的科考环境,使观众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里就选用了蓝色的发光字体,蓝色象征着大海的方向,黑暗的周围环境,再辅以潜水器的机械声,仿佛置身于海底一般。
图5
这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创意来设计出字体的基本原型,同时还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境搭配,如果搭配的不合理,字体的创意再好也不能给人以美得享受。
3.材料如何在字体设计中运用
字体的设计可以加深对展览视觉印象效果,增加观者对展览的新奇感。 但是展标中的字体设计能否用不同的材质材料来表现呢? 既然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形态,那么,用不同的材质材料来表现字体设计自然而然也在情理之中。
3.1 注意材料选择与材料加工手段的多样性
不同的材质无论他们给人的感受是 “高贵”还是“低贱”,只要运用得体,就能创造丰富的设计。 不同的材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自的品质高下。 虽然说这是由材料本身决定的,但是如何运用,如何发掘这种潜在的魅力却是设计师所要进行的。
如何选择材料,使得材料在设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呢? 首先,确定目标方向,其次要考虑如何让材料让字体的质感更好的表现出来,使字体不同以往。
当我们确定了字体的主题方向以后, 就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及各种创作手法表现所要表达的主题思路。 例如可以用剪贴、拼图、重构、素描、摄影等设计手法来进行字体设计,当然也可以用根据展览的主题来选择, 比如瓷器类的展览可以选用瓷片构筑背景墙, 或者是拼接展览标题。 岩画类的展览可以借鉴岩石的纹理和某些字体,字形极其相似。 只要我们运用拓印、摄影等手段稍加创造, 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展标。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专题陈列《八百年守候》(如图6)展示的是南宋时期在西沙华光礁海域沉没的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 经过考古发掘,这艘沉船被命名为“华光礁I 号”,出水大量的瓷器和船板,展览中以海床为背景,船板为底板,辅以瓷器装饰,开门见山的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以沉船为主题的展览。
图6
3.2 根据字义选择合适的材料
字义,就是字(词)的含义、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词不仅具有原有的意思,同时还延伸出许多反应当代社会现状的现代意思。 例如网络用语打酱油一词,意思很简单,就是生活中一种最普通的事情——去商店买酱油。 经过网络这种媒体的无限蔓延,延伸出一种新的意思,那就是指路过的旁观者,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把材料和字义结合起来的创新思维,使得字义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种趣味感和新鲜感,使人更好的理解和更容易记住文字本身的意思和延伸出来的新词义,甚至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一种社会场景。 例如在一次平面设计大赛中,某位参赛者通过用杂草这种生活中常见而又不引起重视的物品来做“草根”一词的字体设计,这就是材料和词义结合的最好体现,将草根一词的意思表现的明明白白。 (如图7)
图7
3.3 材料的运用要考虑字形的变化
文字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不能随意改动。 中国汉字历经甲骨、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狂草、楷书、行书等书写体,仅仅是字体可识别性和快速书写性的交替发展,对于文字的字形结构却没有改变,可以说这是汉字发展的原则所在。 这也说明了字体设计必须保持字体字形结构的清晰,一目了然,如果随意改动字形结构,增减笔画,就会使字体的识别性降低, 从而失去了字体最基本的作用。 这就需要设计者考虑如何在结构安排和线条的搭配上运用对称等手法设计出好看的文字。
将材料和字形结合起来并不是一种生硬的结合, 我们要善于发现材料的纹理走势和字形的关系,我们曾经做过图形重构和同构的联系,这种构成并不是生硬的结合, 而是将其中的共同点进行创作联想后进行的结合。 所以说我们在做材料字体设计的时候除了考虑材料能否作为主题方向,还要考虑和发现材料与字体字形之间关系。
如果说字义是一个字的灵魂,那么字形就是字的躯壳。 没有灵魂的躯壳是空洞的;没有躯壳的灵魂是毫无意义的。 将材料融入实际的字体设计中是字体设计的新高度,不同的材料附加到同一个文字上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文字特征。
4.结语
文字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经过千年的变化,发展到现在的各种字体,它的未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字体依然会发展下去,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印刷字体。 对于创意字体而言更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时尚、新颖逐步成为社会的潮流。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是敢于并善于吸收所有优秀文化。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古代文化的总是经历过民族融合大发展之后有一个质的飞跃。 接纳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