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相关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间的关系
2020-01-08郑信兵
郑信兵
(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GIST属于常见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胃部GIST最为多见[1]。GIST发生率不高,但其复发率较高,易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及早发现GIST并准确评估GIST恶性程度,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改善患者预后。CT多被用于GIST诊断中,利于定位肿瘤,近年来临床上多通过观察CT征象判定肿瘤恶性程度[2]。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GIST的相关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我院治疗且经免疫组化及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12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7例、5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86±6.21)岁;患者多以腹部不适、便血及触及包块等症状为主;其中低度恶化、中度恶化、高度恶化分别为4例、3例、5例。入选者临床资料较为完善。
1.2 方法
入选者接受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Hispeed CT/i型)检查,参数设置:电流210mA,电压120kV,间隔、层厚均为5mm,螺距1.0,检查前0.5h患者口服500~1000ml水,平扫后实施双期增强扫描,经肘注射碘海醇注射液,流速为3mL/s,注射总量为1~2mL/kg,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5s、60s实施动脉期、静脉期扫描,依据患者实际情况,扫描完成后实施多平面重建。选取工作经验丰富的CT医师2名独立阅片,观察肿瘤坏死、大小、形态等CT影像表现。
1.3 评价指标
观察肿瘤坏死、大小、形态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间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肿瘤坏死、直径≥50mm、形态分叶患者中肿瘤高度恶化率较肿瘤无坏死、直径<50mm、形态规则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胃部GIST相关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间的关系n(%)
3 讨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临床上GIST并不多见,其发生率约占胃肠道肿瘤1%~3%。GIST多以腹部包块、腹痛及便血等症状为主,但少数患者无典型症状,临床诊断难度较大,随着GIST病情发展,将对患者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且GIST高度恶化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正确诊断并评估GIST恶性程度显得尤为重要[3]。
近年来CT检查技术日益发展,已成为GIST诊断中常用影像学方法,可在观察GIST来源外,对GIST是否坏死、分叶及大小进行观察[4]。肿瘤低度恶性,CT检查可见肿块直径较小,边界较为清晰,且密度均匀,对邻近器官、结构侵犯较少,同时可见钙化征象,呈环形、斑点状、弧形,较少可见中度以上坏死、强化现象;中度及高度恶性者,CT检查可见肿瘤形态不规则且肿瘤较大,密度不均匀,多存在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度不高,多粘连邻近器官、结构,将出现分叶、坏死现象,与胃肠道相同,且可见肝肺转移灶,出现腹腔出血或腹水,少数出现骨及肾上腺转移[5]。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直径≥50mm、形态分叶患者中肿瘤高度恶化率较肿瘤无坏死、直径<50mm、形态规则高,由此可见,肿瘤出现坏死、肿瘤直径≥50mm且分叶较多时GIST恶性程度较高,故可依据相关CT征象对GIST危险程度进行判定,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且仅对胃部GIST进行研究,故需扩大样本量及对其他部位胃部GIST继续探讨以进一步探讨GIST相关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胃部GIST大小、形态及坏死程度相关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间具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观察上述相关CT征象评估肿瘤恶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