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2020-01-08易兵
易 兵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1)
1 湖北省农机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
1.1 在疫情初期积极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新型经营主体自主守护家园,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因疫情防控需要,湖北省各市州陆续封城、封村,为全国抗击疫情作出巨大牺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机手、农户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此阶段,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出动植保无人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机动喷雾机等高性能植保机械参与消毒灭杀工作,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开展村庄消毒的消息不断见诸于报端媒体,农机装备的科技优势体现无疑,植保无人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用于消毒灭杀,作业效率比人工作业高出40倍,一定程度缓解了疫情防控期间人手不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湖北省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不断培育农机经营组织、提升高效植保能力,高效植保机具数量迅速增长,全省有植保无人机2472架,机动喷雾(粉)机710895台,此次疫情中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作业队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出动高性能植保机械4.7万台次参与消杀消毒工作,其中参与的植保无人机达2000架次,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1.2 在疫情中期坚持双线作战,充分发挥农机效率优势
在经历中央出手、走马换帅、建设方舱之后,湖北疫情蔓延的态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疫情防控进入最吃紧的2020年3月份,也进入春耕农业生产农时季节。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要求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在这一阶段,全省农机行业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手抓、两协同、两不误,在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省农机行业利用抖音、微信、网络等多媒体平台,采取微信在线视频、电话远程指导、线上视频教学、专家热线讲解等多种渠道进行农机化技术培训,指导各地机手开展机具检修。全省指导培训农机手、修理工13.17万人次,检修机具42.38万台(套),有效保障了农机具和农机手及时投入春耕生产。省级农机服务部门通过媒体网络,组织“云上课堂”,开展机具检修和技术培训,形成“现场作业示范+专家解说指导+媒体线上推广”的推广新机制,推出荆楚农时课、“湖北农业事业”抖音号,推送小麦、油菜生产机械化等技术视频33部,点击量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克服困难复工复产,办理通行证,把急需的机具和零配件、秧盘配送到经销点、合作社,并派农机三包人员主动为机手进行现场培训、检修农机具。2020年3月初,全省20个早稻主产县近300家农机合作社复工复产,购置筹集秧盘2680万余张,育秧流水线400多条,早稻供秧能力可达6.67万hm2,第一批早稻集中育秧可供机插1.3万hm2,基本保证了湖北省早稻机插秧的供秧需求。
1.3 在疫情后期担任农事主力,充分发挥农机服务优势
2020年4月份,湖北省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进入常态性防控的疫情后期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显著,受疫情的影响,封城封村导致湖北春耕农事较往年延迟了一周以上。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耽误的农事赶回来,全省农机部门有效发挥了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作业质量优、人力需求少的优势,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组织,积极为农业生产提供机耕、机种、机管、机收等全程托管服务。近年来,湖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2562家,拥有合作社员9.24万人,各类农业机械13.6万台(套),资产总额36亿元以上,入社经营土地面积44.3万hm2,作业服务面积281.2万hm2,其中跨区作业面积65.8万hm2,服务农户数150万户,服务总收入23.6亿元。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推动下,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全托管、农机租赁等农机化生产新模式迅速推广,在不流转农户土地的条件下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对农村无技术、无劳力的农民,由合作社提供耕、种、收、管、售全托管服务。同时,农机合作社还努力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进军粮食产后加工、秸秆回收再利用等特色产业领域,打造了从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推出的“现场作业示范+专家解说指导+线上媒体推广”的全新农机技术推广方式,得到了全省农机推广机构的响应,受到广大农民机手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好评,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湖北之声、农村新报、湖北农村广播等中央、省级新闻媒体相继开展系列宣传报道。
2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农机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 对农机工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农机工业造成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疫情期间省内农机生产经销企业损失惨重。据统计,2020年1季度全国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11%,而2019年同期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08%。其中,规模以上农机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9%,2019年同期增长4.69%。估计2020年1~6月湖北省机械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0%以上。疫情主要从3个方面对农机工业产生影响。一是人员流动的限制,造成了企业劳动力短缺,企业产不出产品。疫情蔓延下,人员密集型行业和经济领域都受到很大冲击,制造方式相对粗糙、用工需求较大的农机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更大,车间技术人员和工人难以短期返岗,生产负荷也难以短期内恢复,企业无法及时复工复产。二是交通物流管制,造成了农机运输困难,企业运不出产品。农机生产制造是一个物资转化过程,各种生产原材料进来,通过加工机械或者工人的操作转化为产品,其转化加工过程是可控的,但生产资料、材料配件、零部件等的供给和运输是不可控的,疫情影响的正是物流运输这个流程,生产资料供应不上,产品也就生产不出来,即使生产出来的机具也运不走,企业只能陷入瘫痪或者停摆的困境。虽然2月26日,交通运输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明确农业生产物资和农机具运输纳入应急绿色通道,但实际执行难度大,很多地方为完成防疫任务,“一刀切”禁止外部车辆进入,这个农机企业复工复产带来困难。三是禁止人员聚集的要求,导致产品推广难度大,企业卖不出产品。农机经销企业惯用的现场演示推广,因疫情原因无法开展。不能进行产品演示、现场推广,用户得不到现场体验。少数企业也尝试联合新媒体开展线上直播带货,但是因为农机产品相对于普通农产品价格高昂,潜在客户不愿冒险下单,直播带货的推广方式效果不明显。此外,因为疫情的蔓延,国际经济交流和进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冲击,这也给湖北省农机出口国际市场带来困难。
2.2 对农机服务业的影响
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减少人员聚集,这些对农机营销促销、检修调试和维护保养等农机服务活动产业了较大冲击。一是缺乏营销手段,农机消费需求大幅下降。农机产品的营销,一直以来都注重潜在客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如同机动车试驾一样,农机经销企业也主要通过现场操作、演示操作等方式,来展示农机产品,疫情防控使得这些营销手段无法使用。而农机服务行业互联网应用水平低,没有成规模的网上展示平台,企图突击实现网上生产、营销、培训、维修等业务,难度很大。虽然也有农机媒体仿照开展直播带货,但因为机具价格较高、机手疑虑较重,成效很不明显,从而造成一季度本该是春季销售旺季,但农机消费需求萎靡。二是减少人员聚集,维修服务能力暂时受限。春季本该是农机营销、检修、维护旺季,但疫情导致生产制造业、物流运输业延期开工,农机零部件供给与农机产量急剧减少,维修服务所需的零配件缺乏,中小型经销商特别是库存不足的农机维修服务点,存在农机零部件、整车供给不足甚至中断的可能。农机维修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复工,也使得局部区域农机维修服务人才匮乏,农机服务行业会出现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春耕生产农机服务需求。三是落实防控要求,服务行业效益入不敷出。农机服务行业普遍处于农机产业链的中低端,不同于上游企业体量大、利润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农机服务行业呈现体量偏小、市场影响力偏弱的特点,在广大农村分散经营、规模较小,受农机产业链上游控制,缺少价格话语权,在疫情影响并压缩整个农机产业链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上游农机生产企业损失转移的对象和最终承受者,面对突发疫情,农机营销、维修等服务行业因经营范围单一、资金有限,既无“调头”调整经营方向的能力,也无“伸缩”腾挪空间的资金,还得支付租金、水电、工资等支出,在此次疫情中损失尤为惨重。
2.3 对农机合作社的影响
严格来说,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属于农机服务行业。但是随着湖北省农机化的发展,随着农户对农机作业需求的增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持续增加,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连接机手和农户的桥梁,为促进农机化水平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此次疫后在恢复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将农机合作社单列分析。疫情前期,农机合作社遭受一定损失。主要是受封村封路等因素的影响,机械化植保作业订单减少。例如襄阳市襄州区汇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常年一季度为周边农户提供0.67万hm2次小麦、油菜机械化植保作业,但今年在解除村庄道路封锁后,合作社才能接收农机作业服务订单,一季度只完成0.2万hm2机械化植保作业任务。湖北省很多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从单纯的农机作业服务拓展到农业服务的方方面面,包括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服务、秸秆等农作物回收利用、大米等品牌营销。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导致物流运输受阻,对农机合作社产生一定影响。疫情中后期,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用武之地。在抢农时、赶进度的春耕大忙之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挥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抢农事进度,如荆门市东宝区贵山植保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和机具开展植保作业,植保无人机24h连续作业,人歇机不歇,完成了统防统治订单。在全省水稻机插秧和小麦、油菜收获的“三夏”大忙季节,农机合作社更是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据统计,2020年以来,湖北省2300多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机作业任务,因严控人员聚集的原因,“三夏”生产期间,湖北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接到的作业订单比往年增加了1/3,农机作业价格与往年基本持平。
3 湖北省农机化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自身短板
3.1 智能化程度不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减少人员聚集,无人驾驶或者具有自动导航功能的智能化农机装备在疫情期间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以插秧机为例,乘坐式插秧机需要2人操作,1人驾驶1人装秧,但是无人驾驶插秧机仅需1人就可完成机插秧作业。湖北省在用插秧机约5万台,但无人驾驶或具有自动导航功能插秧机只有5台,占比0.1‰。同样,湖北省在用拖拉机约80万台,但无人驾驶或具有自动导航功能拖拉机只有95台,占比也只有0.12‰。在用联合收割机6万台,无人驾驶或具有自动导航功能收割机机0台。三类机具中带自动导航或无人驾驶功能的仅有100台,占比仅为0.11‰。湖北省通过实施北斗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依托农机作业补助项目安装北斗终端数16608台(套),但所安装的北斗终端主要开展农机作业监测,用于无人驾驶、自动导航精准作业的太少。与全国“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的总数相比,所占的份量太少。疫情期间,植保无人机对村庄开展消毒灭杀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植保无人机不仅具有作业精准、效率高、节省农药等特点,而且能解决复杂环境下病虫害防控的难题。湖北省植保无人总量只有2400台,与江苏省4200台的数量相比,有不小差距。湖北的智能农机装备拥有量明显偏低,与湖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
3.2 自给化程度不高
湖北是农机应用大省,也是农机制造弱省,全省农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产值的1.5%。因为农机工业基础薄弱,农机工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产业链,省内农机零配件加工生产企业较少。滞后的农机研发制造水平,导致湖北省农业机械自给严重不足,这一点在疫情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是农机零配件自给不足。疫情前中期,湖北省农机整机和零配件严重不足,各经销点零配件缺口极大,但农机整机和零配件都主要靠外部输入,在当时道路运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机手检修农机、更换零配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复产原材料自给不足。因为农机企业生产所需的工业原料、农机原器件较难筹齐,农机企业复工复产的难度增大。三是农机作业服务自给不足。湖北省农机保有量较大,按照全省机具总数测算,基本能满足各个重要农时农机作业需求,但是区域性、季节性机具短缺仍然存在。根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消息,受疫情影响,2020年三夏湖北省油菜、小麦收获季,收获机具缺口达2万台,为此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发函寻求周边省份跨区作业机手支援。四是农机企业修复和转化能力不足。疫情期间,不少车企调整生产线转做口罩,而湖北省农机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都不足以转而生产口罩等医疗用品,农机企业因此失去疫情期间转产创收、自我修复的机会。
3.3 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机企业、农机经销商、农机手、农户之间因细分行业不同,四者之间隐有壁垒,利益连接低,缺乏有效介质使之形成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截至2019年年底,湖北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3.3万人,但这些农机服务组织较为松散,信息传递和交流不够畅通。近年来,部分地方农机合作社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发成立了区域性农机合作社联社,实现局部的、信息共享机具共享、机手共享,但因为没有行业部门的组织,未形成全省性的农机合作社行业协会,也未能实现农机装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020年受疫情影响,湖北省农时紧张,由此对组织农机作业下田、抢播抢收春季作物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未建立完善的农机作业调度平台,也未成立行业协会,全省农机合作社缺乏有效组织,农机合作社相互较为分散,大多数农机合作社与农机户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机合作社与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连接也较低,一方面是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手找活干,另一方面是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找机具,作业机手和作业市场之间缺乏对接的渠道。
4 相关工作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给湖北省农机化发展带来了危机,但危中有机,行业应该化危为机,在大危中把握大机会。中央出台的帮扶湖北发展一揽子计划,必将给我省农机化发展带来机遇。如何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的“短板”,变“短板”为“潜力板”,是每一个农机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4.1 扶持农机企业,打造本土化属地化农机供应链体系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党内通讯》中首次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论断,而湖北则是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1958年,全国首台手持拖拉机在湖北下线,随后,全国首台机耕船在湖北被发明;196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湖北召开;1967年,全国首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在湖北通过鉴定并投产。直至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农机工业水平一直排在全国前三。自国有企业开展体制改革之后,全省农机企业关停并转,湖北省农机制造业一落千丈,湖北省农机企业原材料大多来自山东、河南、浙江、湖南等农机产业高度发达、形成农机产业集群地区,高度依赖这些地方的供应链。此次疫情将供应链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交通管控导致外部供应运不进来,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又对零配件原材料需求旺盛,供应链的缺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湖北省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扶持农机企业、打造农机集群、壮大农机工业是必经之路。只有农机企业发展了,才会形成产业集群,才会有本地化属地化的供应链体系。只有拥有本地化的就近供应体系和完备的供应链,才能在遇到突发危机时实现内部供应、自我造血,才能提升行业和产业抗风险能力。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搭建农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农机院校、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等行业力量,加快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机产品。加强农机生产企业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加快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在农机生产企业内普及应用范围。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重视和扶持农机工业发展,经信部门要投入扶持资金,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扶持,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扶持创新型农机企业发展,对产业急需、群众急需的农机装备研发,要立项支持农机院校、科研机构研发攻关。金融部门、国土部门、教育部门要着力解决农机制造企业在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要求的农机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要给予信贷支持、用地支持。三是抓住产业突围机遇。目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机市场也是变化,湖北省要抢抓机遇,占领市场高地。要抢抓5G时代机遇,以信息化农机装备为突破口,占领科技高地,打造智能农机生产企业,抢占智能农机市场。要抢抓扶贫攻坚机遇,针对南方丘陵山区扶贫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机具,组织技术攻关,研制出山区实用、适用的机械。要抢抓长江禁捕的机遇,发展全自动水产养殖设备,突破农机产业落后的困局。
4.2 发展智能农机,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农用北斗终端
智能农机是现代农机装备发展的方向。2019年湖北省实施的北斗现代农业应用示范项目,给湖北省智能农机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机管理部门通过北斗信息化手段对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作业效果进行监控审核,提高了作业质量和面积统计精度,节省了人工审核成本约4000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管理系统,提升了管理效率近3倍,累计节省管理费用3000余万元,节省燃油费1000余万元。要进一步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农用北斗终端在作业机具上的运用。一是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带动产业发展。扩大农用北斗应用范围和规模,培育农用北斗市场。对于涉及安全或大型农机,推行“买一台装一台”的政策。未来已来,万物互联的5G时代是我们发展智能农机制造产业、实现农机制造突围的战略机遇期。利用项目带动效应,努力建设一批“北斗+5G”示范县(乡镇、村)、示范园(区、基地、中心)、示范农场、示范合作社等样板工程,带动我省北斗+5G新兴战略产业在农业事业发展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挖掘农业大数据价值,促进融合创新。依据“BDS(北斗)+RS(遥感)+GIS(地理信息)+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理念,结合湖北省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成果及其它应用的成果,促进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应用的深化融合创新。三是加强农机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技术能手。与相关厂家和农机学校联合,编制有关培训教材和操作手册,切实帮助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掌握安装、维修、保养、生产等技术要领,培养农机作业能手。
4.3 加强组织协调,构建行业性交互性农机协会网络
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将农机企业、农机经销商、农机手、农户四者链接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市场内在的组织调度作用。一是成立农机合作社协会。近年来,湖北省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多而杂,作业价格差别大,农机合作社无序发展,作业机具重复购买。根据我省农机统计年报,目前,湖北省单位耕地面积农机动力投入数为0.636kW/667m2,远远高于美国的0.07kW/667m2,日本的0.33kW/667m2,由此可见,湖北省机具利用率、服务配套性不够,农机作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成立农机合作社协会,是借鉴现在部分市州成立的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的经验,以此实现作业机具的统一调度、作业价格的统一标准,避免无序购机、无序竞争。二是创立农机利益链接体。通过农机合作社协会与农机流通学会等已经建立的联盟实现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实现紧密沟通。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掌握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评价调整农机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方向。农机合作社一头链接农机生产销售企业,一头链接农机手和农业种植大户,通过生产销售企业了解农机先进科技潮流、农机产品市场信息、农机具价格变动,通过农机手和农业大户了解农业生产信息、农机作业市场信息,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三是设立作业信息互通平台。搭建“指尖上”的信息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开辟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版块,设立“找农活”“找机手”“找维修”“发供需”等实用栏目,为农业种植大户提供作业机具和作业机手信息,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手提供农机作业市场信息以及天气预警信息,将农机维修网点、农机经销网点信息搬到平台上,机手可以很方便了解距离最近的农机维修点和农机销售点,维修点可以很方便联系机手,利用交互性的信息平台打通帮助解决机手找活难、农户找机难问题,打通机手、农户、企业三方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