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化引领枝江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0-01-08黄爱民覃德兵田国红

湖北农机化 2020年19期
关键词:机械化全市秸秆

黄爱民 覃德兵 田国红

(枝江市农业农村局,湖北 枝江 443200)

1 作用突显

1.1 农机发展全面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

枝江市近2年来累计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资金总量达2500多万元,直接拉动农民购置农机装备4000多台套拉动投资近1亿元,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项目配套为补充的农机装备投资新体制,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已基本实现机器换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拖拉机28771台(配套农机具68175台),播种(插秧)机920台,收割机820台、秸秆利用机械427台,田间管理机械61190台(高效植保机械52台),谷物烘干机68台,畜牧水产机械16298台。

1.2 农机化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2020年预计全市开展农田机械耕整8.6万hm2,机械播种(插秧)4.53万hm2,机械收获121万亩,粮食烘干15万余t,水产机械化喂养8.07万hm2,畜(禽)规模机械化养殖50余万头(300万羽),春耕、三夏、秋冬播及抗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水产渔业、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

1.3 机械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已经显现

就枝江市而言,一是解放7.18万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形成了强大的打工经济,80、90后农民在农村已不足5%。二是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动力,全市流转土地2.3万hm2。三是改善作业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证品质。四是节本增效,全程机械化作业可降低作业成本30%以上,增产8%以上。五是有利于抗灾夺丰收。2019年以来,全市引导合作社带动农民开展玉米青贮机械化种植,全市购买玉米种植、青贮收获机械300余台,寻求国内市场订单,流转土地0.1万hm2,引导农户5000余户0.2万hm2开展联合梯次机械化种植,种植青贮饲料0.47万hm2,年销售青贮饲料近25万t。农民种植由过去一年两种(小麦+玉米)增加到一年三种(大麦+玉米+玉米),亩纯收入2200元/年,比过去净增加1200元/亩。

1.4 打赢农村蓝天保卫战的信心得到增强

面对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新源头的现实问题,扎实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收获量43.27万t,粉碎还田6.03万t(肥料化)、利用率达14.6%;秸秆青贮与黄贮20余万t(饲料化)、利用率41.3%;燃料或生物质发电6.69万t、利用率16.2%(燃料化);用于食用菌、花木、育苗、草木基料4.75万t,利用率11.5%(基料化);板材原料6.78万t,利用率16.4%(原料化),综合利用率达95.5%,创造秸秆直接利用价值3.5亿元以上,再现了枝江碧水蓝天。

2 措施明晰

2.1 政策引导强基础

自2004年国家首次实行农机购置补贴试点以来,枝江累计16年享受该政策。2020年,全市争取各项农机项目和惠农资金1317万元,年均新增农机总动力2万kW左右。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4.5万kW。在政策实施中,重点对粮食烘干仓储、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具实行敞开补贴,资金占比81.64%;优先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资金占比64.67%;加大对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支持力度,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动全市农机总动力的持续增长和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2.2 科技赋能增收入

近年来,全市重点加大5大薄弱环节的技术推广力度:一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实行田间耕整、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储存等各个环节机械化,项目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8%,项目区的水稻单产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亩平节本增收388元。二是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技术。从品种选育、大田耕整、工厂化育秧、水稻机插(油菜机播)、田间管理、水稻(油菜)机收、秸秆处理、粮食烘干等各个环节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项目区水稻(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非项目区提高10%;项目区水稻(油菜)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稻油轮作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亩平节本增收878.35元。三是青贮饲料全程机械化技术。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院社共建”,开展大(小)麦玉米青贮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个,打造“大(小)麦+玉米+玉米”一年三熟模式,年增加农民纯收入4000余万元,合作社纯收入3340万元。四是肉牛全程机械化养殖技术。以丰联佳沃为基地,探索肉牛饲料种植和养殖机械化全产业链发展技术,辐射带动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发展,带动青贮饲料生产增加0.47万hm2,肉牛近万头。五是农机深松整地技术。2年累计开展农田深松整地0.53万hm2,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翻土的情况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地温,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通过试验测产表明,深松整地作业的农田增产8%以上。

2.3 融合发展提效率

全市已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渔业养殖投料、供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肉牛饲料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供给,自动饲喂、环境控制、废弃物处理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将信息化融入对农业项目监控管理。全市北斗农机监测终端达到222台套,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46台套,北斗智能驾考系统1台套。对深松、旋耕、播种、秸秆处理和无人机植保、播种等农作物机械作业环节实现实时监管,基本改变了过去项目建设完全靠人工实地测量的局面,为科学监测结算提供了数据支撑。

2.4 教育提质强技能

定于每月8日为全市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培训考试日,年均开展拖拉机驾驶员培训200人,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0人,其它农机技术岗前培训1000余人;年均招收汽车驾驶学员2000余人;招收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学员600余人。在国家、省、市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枝江代表队均有斩获,去年在全省农机职工代表队竞技中获得第一名,全市农机事故率及死亡率控制在目标内。

2.5 项目扶持优服务

近年来,枝江市积极争取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建设项目7个125万元,累计库棚建设补助150多万元、作业补助600余万元。累计对重点合作社购机补贴2100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总注册资金6220万元,年服务创收1.1亿元,服务农户1.8万户,平均拉动农民增收300元/亩。

3 找准困难

3.1 堵点是“宜机化”问题

主要表现枝江半丘陵农田约占总面积40%以上,农田改造跟不上适度规模经营的需求,造成马西丘陵片机械化程度较低;部分已改造的农田也因时间原因,部分机耕道、排灌系统损毁,机械下田困难,排灌困难;部分主要农作物种子不适宜机械化作业,有待进一步研究;部分作业环节的农艺技术不适宜机械化作业,有待进一步探索。

3.2 难点是果蔬机械化采收机械研发较慢

全市现有百里洲砂梨、脐橙、柑橘、桃等多种水果以及七星台、百里洲等重点蔬菜产地,大部分果蔬其采摘、收获尚没有机械代替,已研究出来的产品性能还达不到精品要求,国外少数先进设备成本过高,推广难度大。

3.3 痛点是适度规模化生产受到限制、主体培育难度增大

全市土地流转量虽已接近40%,但插花现象突出,很难做到成片,给机械化作业带来困难;全市各类农业服务主体虽有1000多个,但空壳、僵尸现象突出,带动效果较差。特别是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利润空间变薄,甚至有些主体难以适应竞争环境淘汰出局,也使政府和主管部门扶持的难度增大。

4 理清思路

4.1 推进“宜机化”发展工程

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二是推进育种“宜机化”改造。三是推进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

4.2 推进农机惠农政策引导工程

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报废更新政策,把果蔬收获装备与机械化技术作引导重点,推广绿色高效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与技术到枝江试验示范,找准适宜枝江作物和果蔬的先进农机装备和生产技术规范。

4.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培育工程

进一步加大主体培育力度,在流转土地、金融政策、项目建设、规范建设、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开展扶持,每镇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以上,提升主体的带动力;建设区域性农机抗灾救灾应急救援中心3个,提升农机抗灾救灾能力。同时,积极实施整镇整村全面全程机械化推进及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等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枝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猜你喜欢

机械化全市秸秆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SONG OF SMOG AND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