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铁路局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2020-01-08金其炳
金其炳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开发部 副主任,上海 200071)
2019年初,上海局集团公司提出加快由大局向强局转型、建设 “四个强局”的战略任务,要求直属非运输企业加快盘活利用、深度开发各类资产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本文结合上海局集团公司非运输企业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1 非运输业工业制造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非运输业工业制造2018年实现经营收入54.2亿元,占总收入280亿元的19.36%,考核利润3.66亿元,占考核利润32.7亿元的11.2%;2019年实现经营收入54.8亿元,占总收入240.1亿元的22.82%,考核利润4.51亿元,占考核利润36.6亿元的12.32%。从上述数据看,作为上海局集团公司直属非运输企业五大业务板块之一,工业制造业的经营利润呈逐年下滑趋势,无论是在生产规模、制造能力、设备水平,还是在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方面,与现代制造企业和路内外优秀企业均存在较大差距。
1.1 产业发展不平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减员分流、安置超编人员、挖潜增收创效,铁路系统依托主业成立了大量的非运输企业。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这些企业普遍起点较低,且产品也是以低端产品居多。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投入应用,加之各铁路局、站段对非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加大对非运输业的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引进,催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形成了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的局面。高铁动车相关的高端产业占比40%左右,机车车辆、工务配件制造及维修等低端产业占60%左右;工业产品网络销售、OEM方式生产工业产品、高铁精测量等新兴产业占比10%左右,产品加工制造维修等传统产业占比90%左右。
1.2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由于客观原因,非运输业以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项目居多,且大都紧紧依附于运输主业,上规模的项目少之又少。近年来,上海局集团公司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目前年产值在5 000万元以下的工业制造业分子公司仍有30多个,“小、散、弱”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1.3 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非运输业经营压力较大,因而研发资金投入有限,加之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无法满足新技术、新项目研发和应用的需求,致使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不多,参与新型机车车辆等设备的配套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欠缺,创新研发能力更是薄弱。工业制造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52.1岁,年龄40岁以下的占7%、50岁以上的占49%、40—50岁之间占44%。新产品研发主要靠引入外部技术,自主研发新产品占比10%左右。
1.4 产品竞争力不强
长期以来,涉铁产品特别是机车车辆配件产品,大多由制造厂家或与制造厂家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家直接提供,造成了长期垄断局面。非运输工业制造企业开发上述产品,需要经过可行性论证、装车试用、评审等一系列复杂且严格的程序,使得部分企业望而却步,客观上造成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业务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集团公司大维修使用的机车车辆、动车组配件70%以上被主机厂等外部企业垄断,集团公司所属工业制造企业的产品供应只占30%不到。
1.5 市场开发不充分
一是内部市场开发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内部大量市场被外部企业占据。二是内部条块化市场分割严重,比如,机务、车辆、工电、车务等系统的市场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内部市场人为分割。三是局外路外市场开发不足,一方面企业主动拓展市场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非运输企业产品生产安全要求高、环境要求高、人工成本高,加之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终端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2 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发展新机遇
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工业制造业优惠政策,以及上海局集团公司加大对非运输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而给工业制造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2.1 经营环境向好优势
国家对工业制造业减税降费措施不断落地实施,企业投资成本、应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社保支出、电费支出、物资采购成本等都有明显下降,为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撑,对改善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外部环境带来了利好。
2.2 长三角地区的先发优势
上海局集团公司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人流物流密集,资产资源富集,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因而在创新管理能力、引进互联网+、物联网、工业4.0等先进思想和理念上具有优势,必将带动铁路非运输企业协同发展。
2.3 上海局集团公司资源优势
截至2019年年底,资产总量9 688亿元,运营里程达11 632 km,其中高铁里程4 997 km,均位居全路第一。同时,2019年,发送旅客7.32亿人,客发量在全路占比20.5%。动车组保有量约725.5标准组,客车保有量约3 005辆,各型机车配属1 437台。2019年投产新线874.8 km,创历史之最,全年完成基建投资854.12亿元,连续4年保持800亿元以上,位居全路第一[1-2]。这些都为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4 政策支持优势
国铁集团及集团公司对非运输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上海局集团公司所属工程工业企业业务承接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进非运输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工业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 推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在运输收入高位增长、增收难度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资产经营开发作为集团公司未来发展半壁江山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非运输企业要坚持战略引领,充分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工业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创新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结构优化、能级提升。
3.1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聚焦人工智能、5G、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和前沿领域,牢牢把握当前铁路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生产要素向产业链条、价值链条的中高端区域集聚,实现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4]。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发挥铁路基础设施、移动装备等方面技术优势,加强铁路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铁路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3.2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铁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培育壮大国铁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打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以业绩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体现铁路实际的激励机制,优化职工发展通道,充分调动骨干技术、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积极探索与知名民企以及其他央企、金融企业合资合作,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专业技术,激发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内生动力。
3.3 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制定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加强管理、经营、专业等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坚持走实业发展、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的路子,扶持一批生产通用型产品的企业。以局内市场为依托,逐步打开路外市场,做大做优铁路品牌。加大新项目研发和储备,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合作经营等方式,推进新项目开发。争取研发创新适合保洁服务的机械设备,采取合作、委托研发等方式获得专利或资质,并向局外保洁服务业推广。在细分领域扶持一批企业,争取个别企业成为局内最好、区域最好、全国最好的龙头。实行“短、平、快”项目和长远项目相结合,做好项目储备,形成梯次结构。加快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引入新型智慧化流水线,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倒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3.4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创业活力
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三个区分开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谨慎问责、精准问责的同时,合理运用容错结果,宽容干部在推进改革、尝试创新上的失误,为敢于干事担当的干部保驾护航,给干事创业者“松绑”“吃定心丸”,真正树立起“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的良好导向,让实干担当的干部打消干事创业的风险顾虑,让他们创有劲头、苦有奔头,让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在全局蔚然成风。创新收入、晋升等激励机制,让职工与企业共成长,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加快市场化步伐,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上,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力,使管理模式、经营机制和工作措施与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经营活力。
4 结束语
目前,上海局集团公司直属非运输企业工业制造业务板块在生产规模、制造能力、设备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与现代制造企业和路内外优秀企业存在差距。我们将充分利用经营环境、长三角地区、上海局自身资源和政策支持优势,精准定位工业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深化企业改革、夯实产业基础和完善激励机制等举措,着力推动工业制造业结构优化、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上海局集团公司由大局向强局转型、建设 “四个强局”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