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六金教授论治百日咳痉咳期临证经验
2020-01-08王盼盼陈梅贾六金袁叶基金项目山西省中药管理局科研项目2019ZYYCO28
王盼盼,陈梅,贾六金,袁叶基金项目:山西省中药管理局科研项目(2019ZYYCO28)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百白破疫苗的覆盖率较高,但近些年研究报道,许多疫苗高覆盖国家百日咳感染仍呈上升趋势,出现了“百日咳再现[1]”。经中国2011~2017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百日咳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且地区分布不均衡[2]。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最高。有研究认为百日咳常见于春夏季节,也有研究显示无明显季节性[3]。
中医又称“顿咳”“顿嗽”“顿呛”“鹭鸶咳”,是由百日咳时邪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声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样吼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面红目赤浮肿,两拳握固,乳食涕泪痰涎皆出。病程缠绵,经久不愈,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愈重。若失治误治,邪热内陷心肝,肝胆火逆,肺脾俱损,则多见气阴双亏之证。贾六金教授在临证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对于百日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现将贾老治疗治疗百日咳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探求文献追溯源
在古代医籍中有不少关于本病病名、病因病机和症状的记载,《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气多而面浮肿气逆也。”《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吐涎沫是也,……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明代沈时誉《治验·顿咳》谓:“顿咳一症,古无是名,由《金镜录》捷法歌中有‘连声咳嗽,黏痰至之’一语,俗从而呼为顿咳,其嗽亦能传染,感之则发作无时,面赤腰曲,涕泪交流……,此症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可痊。”较为详细记载描述该病始见于《医学正传·咳嗽》:“咳嗽俗名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痉挛,痰从口出,涕泪相随……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咳。”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鹭鸶》中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临床症状描述几乎相同:“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逆,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呛声作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
2 分期施治辨分明
百日咳典型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咳期(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典型的百日咳潜伏期6~20 d,大多数病例在接触病原后7~10 d发病[3]。初咳期由于诸症不显,临床症状类似感冒症状,病程7~10 d,主要以风热为主,咳嗽,鼻塞流浊涕,伴发热,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咳出,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选用贾老自拟方银桑合剂,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为治。恢复期典型症状和体征消失,病程为7~14 d,主要以气虚或阴虚为主。清代陈士铎在《辨症玉函》:“咳嗽之宜辨虚实也,初嗽之时多是实,久嗽之后多是虚。……至于肺虚嗽症,非脾胃之虚即肾之涸也。”肺脾气虚:咳声低弱,痰白稀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自汗或盗汗,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补肺健脾,益气扶正为治;肺阴虚:咳声短促,干咳无痰,或有少许黏稠痰,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丝,常伴口渴欲饮,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夜寐盗汗、烦躁不宁,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清热,止咳化痰为治;气阴两虚:咳声无力,痰白清稀或干咳无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声音嘶哑,纳呆食少,自汗或盗汗,舌质淡,苔少或无苔,脉细。方选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为治。
3 重点施治痉咳期
贾老认为百日咳的施治重点在于痉咳期。痉咳期患儿临床多见,症状较初起为甚,多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轻则咳声不已,痰多黏稠,昼轻夜重,弯腰曲背,面红目赤,涕泪交横,如鸡啼鸣,乳食、痰涎及食物俱出后,痉咳缓解,重则咳血、衄血、目睛出血、舌下生疮,面目浮肿,神昏、抽搐、二便失禁,舌红苔薄黄,脉数。
3.1 痰阻气道,逆火上升为病机 本病痉咳期由外感时行疬气侵入肺系所致。病位在肺、胃、肝。病性多为热证,实证。病机为痰阻气道,逆火上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医宗金鉴·咳嗽门》论述:“有声曰咳有痰嗽,声痰俱有咳嗽名,虽云脏腑皆咳嗽,要在聚胃关肺中。胃浊脾湿嗽痰本,肺失清肃咳因生。”《医述·杂证汇参》痰证:“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统而论之,气为阳,血为阴,气有余便会产生阳气偏亢的邪火,有余为实,不足为虚,火热实邪首犯肺卫,宣降失调,疫邪化火,灼津液成痰,气火上逆燔灼则引起咳嗽、咳痰。咳剧强迫姿势弯腰曲背痰涎易出,痰随气升,待乳食、痰涎及食物俱出后,气道稍通畅,咳嗽缓解。而至夜间,阳气不足,鼓动无力,痰阻气机,痰难咳出,多以夜咳为著;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降失调,大肠膀胱失约,故咳剧二便失禁。胃以通、降为顺,郁火犯胃,气逆上冲则引起呃逆、呕吐;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致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火为热之极,热灼血络,火盛动血,迫血妄行,血随气逆而致咳血、衄血。热毒窜犯心包,痰盛风动,上扰神明,蒙蔽清窍则致神昏、抽搐之候。
3.2 清热宣肺,化痰降逆见治法 贾老认为治痰先治火,治火必清气,常用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方药组成为麻黄、石膏、杏仁、瓜蒌、胆南星、黄芩、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甘草。麻杏石甘汤源于《伤寒论》,是辛凉宣肺代表方剂。清气化痰汤源于明代医家吴昆的《医方考》,为治疗痰热咳嗽常用方剂,原文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瓜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贾老认为一则治痰先治火:方中君药麻黄辛苦温,为肺经要药,可平喘止咳,开宣肺气;石膏为辛甘大寒,宣泄肺热除烦,与麻黄配伍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达“火郁发之”之功;臣药杏仁味苦微温,下气平喘,化痰止咳,润肠通便,使肺热从大肠而泄;胆南星苦凉、瓜蒌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还可润肠通便,使痰热从大便而下。半夏辛温,黄芩苦寒,二者相配,可化痰散结、清热降火,可谓相辅相承,相互制约。二则治火必清气: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共为佐药;甘草为使,既能调和诸药,又能润肺止咳化痰。纵观全方,清温相伍,以清为主,宣降并举,以宣为用,肺脾同调,标本兼治,意在清热宣肺,化痰降逆,诸药合用彰显“火清则气平,痰消则咳轻”之效。
贾老临症加减有七组药,痰涎壅盛,鼻煽喘促,咳逆不得平卧甚者加紫苏子、葶苈子降气消痰,泻肺平喘;呕吐痰涎、乳食,哭闹甚者,加枇杷叶、栀子清胃降逆,清肺化痰,解郁除烦;痰中带血、目睛红肿、鼻衄者,加仙鹤草、白茅根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两胁掣痛、神昏、抽搐者加龙胆草、钩藤清肝泻火,平肝镇惊;咳逆颜红目赤,咽痛、喉痒甚者,加僵蚕、蝉蜕解痉止咳,清热利咽;久咳、咳痰不爽者加百部、浙贝母清热润肺,降气化痰;痉咳后期咳剧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化痰止咳。
现代药理研究,目前麻杏石甘汤、清气化痰汤分别治疗呼吸道感染、镇咳、祛痰、平喘、抗病毒、抗炎临床应用效佳[4-5]。但方中麻黄、苦杏仁、黄芩、瓜蒌、胆南星、半夏、陈皮等药作用机制不尽相同。麻黄可通过直接兴奋α-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后支气管黏膜增生肿胀缓解;或与直接兴奋β-受体结合,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还可通过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等发挥平喘作用[6]。苦杏仁苷产生的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呼吸运动缓和状态下,达到镇咳平喘的效用[7]。瓜蒌中所含的半胱氨酸能裂解痰液黏蛋白,使痰液稀释而易于咳出,并且具有致泻作用,导热从大便而下[8];黄芩多种化合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可发挥止血、泻火解毒、解热镇痛等功效[9]。半夏药材的生物碱较多糖、有机酸可以延长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降低痰液黏度,产生祛痰作用[10];陈皮的挥发油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达到祛痰平喘之效[11];方中瓜蒌、黄芩、陈皮、半夏、枳实等多味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消炎抗菌作用[12-13]。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6个月。2019年5月9日初诊。反复咳嗽1月余。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2 d后发热最高39.0 ℃,自行口服布洛芬口服液和清瘟败毒饮后热退,但咳嗽加重,遂就诊于山西省儿童医院,细菌培养百日咳鲍特菌阳性,给予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疗效差,仍反复咳嗽,呈阵发性,痰多黏稠,流稠涕,咳甚一次数十声,面红目赤,弯腰曲背,两手握拳,待乳食痰涎俱出后咳嗽缓解,纳可,大便干。查体:咽红,舌红苔白厚,指纹浮紫,听诊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辅助检查血常规(2019年5月1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70.5%,淋巴细胞65.3%,C反应蛋白35 mg/L,余值正常。支原体抗体(-)。胸片X线示:两肺支气管炎改变。西医诊断为百日咳,中医诊断为顿咳,证属痰火壅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降逆。方选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麻黄、蝉蜕各2 g,石膏、瓜蒌、黄芩、半夏、陈皮、枳实、茯苓各6 g,杏仁、紫苏子、甘草各4 g,胆南星、葶苈子各3 g。6剂,水冲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5月16日二诊。药后患儿咳嗽明显减轻,间歇期明显延长,咳甚者未再呕吐乳食痰涎,痰少无涕,纳便可。查体:咽淡红,舌淡红苔白厚,指纹浮紫,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109/L,中性粒细胞40.5%,淋巴细胞59.3%,C反应蛋白20 mg/L,余值正常。胸片X线未见异常。处方:上方葶苈子减至2 g,紫苏子减至3 g,加浙贝母6 g。继服6剂,1周后电话随访患儿已愈。
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述:“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逆,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呛声作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本案患儿咳嗽迁延1月余,西医用抗生素疗效差,病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患儿来诊时为典型百日咳痉咳期症状,贾老认为此期病机属痰阻气道,逆火上升,时邪疫毒已郁内化热化火,痰热胶结,内阻气道不畅,逆火犯肺则阵发性咳嗽,痰多黏稠;上扰清窍则流稠涕;热迫大肠则大便干;吐出痰涎及乳食后,气道痉挛缓解,气道得以通畅,咳嗽暂时缓解。贾老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出发,参考西医诊断、化验、检查,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明确百日咳痉咳期痰火壅肺诊断。给予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降逆。因患儿痰涎壅盛明显遂加紫苏子、葶苈子泻肺消痰,降火清痰;蝉蜕镇咳解痉,疏利气道。因此二诊患儿药后疗效显著,咳嗽频次、程度减轻,间歇期明显延长,痰少无涕,血常规、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葶苈子、紫苏子减量减轻降火消痰之力。加浙贝母增强开宣肺气之效,继服6剂巩固疗效。综合全方,组方得当,用药精准,加减恰合,终使痰火清,逆气降,咳嗽止。
5 讨论
百日咳是一种传染性强、感染率、病死率高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由于年长儿和成人百日咳患病率呈增长趋势[3],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检测方法的局限、百日咳鲍特菌的变异、疫苗的免疫保护不够等导致该病的传染、流行,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14]。西医临床治疗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克拉霉素,但疗效与用药时间有关[15]。痉咳出现以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只能暂时缩短排菌期或预防感染,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临床症状或缩短病程,并且抗生素副作用较大,易出现胃肠道反应、肝毒性等。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明确指出:“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时疫毒邪侵袭,从口鼻而入,最易犯肺,肺主气,宣肃失调,气郁内生化热化火,炼液灼津为痰,有形之痰合无形之热兼见,蕴结于肺,必阻肺气,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常,发生咳喘逆急诸症。痰饮性凝滞、易阻塞气道通调失司,致病广泛,可触发诸多肺系疾病[16];痰化火,火生痰,痰火逆冲引动有余之肝火形成痉咳期症状。贾老认为痉咳期多热证、实证,根源在于火因气郁,痰因火灼,因此治火清气是关键。给予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宣畅肺气,清热化痰治其本;清泻肝火治其标,贾老诊病擅长从疾病本质入手,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独特思维诊疗疾病,紧抓主症,谨守病机,主次分明,经方活用,效如桴鼓。
另外,贾老强调,除了及时治疗该病,积极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婴幼儿自身抵抗力弱,是最易感染和高发人群,应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同时应当积极排除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感染的传播工作,并与可疑患者做好隔离防护,降低百日咳的发生率[17],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