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互动及其评测研究综述

2020-01-08周雪梅孙晓霞

考试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二语评测同伴

张 凯 周雪梅 孙晓霞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外语界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型课堂的典型特征,同伴互动得到广泛关注[1]。“同伴互动”是指任何没有或很少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包括合作与协作学习、同伴辅导和其他形式的同伴帮助;同伴可根据年龄、技能、水平或班组划分[2]。尽管在如今的二语课堂中同伴互动学习备受关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已相当丰富,但对于当前同伴互动的研究包括哪些类型、如何评测、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问题依然缺乏统整。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其理论基础及已有研究进行梳理、阐释与探析,并尝试提出当前同伴互动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为更多学者提供参考,以丰富国内相关研究。

二、理论基础

同伴互动早期研究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互动假说认为,同伴互动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语境下的语言形式,并促使他们产出更加复杂或更加准确的目的语形式,通过互动产生可理解性输入的过程能有效促进二语习得[3]。改进后的互动假说则强调隐性反馈的重要性,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馈,对于二语习得都相当重要[4]。

随着二语研究的社会转向,研究者们意识到,认知理论仅关注个体差异,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于同伴互动学习效果的影响,无法全面有效阐释同伴互动和语言习得的复杂关系。因此,Lantolf等研究者提出社会文化理论,他们认为,从本质上看,知识是社会大背景下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产物[5,6]。同伴互动中,学习者们除进行意义协商外,还会进行社会性协调,学生二语发展首先反映在社会层面,之后才呈现在心理层面[7]。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语言习得既涉及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因素,也包括外在社会文化因素,无论从认知视角还是社会文化视角研究语言习得,均有一定局限,仅强调其中任何一点都有失偏颇[8]。于是,研究者们便致力于将两者结合,社会认知理论由此产生[9]。该理论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社会关系整合为对话关系,将学习者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同伴互动的理论基础涵盖了认知、社会文化和社会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视角认为,互动为学习者提供输入、反馈以及修正语言产出的机会,然后学习者对此进行认知加工而产生习得,习得发生于学习者的大脑中;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并非产生于学习者的大脑而是存在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互动之中;而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是语言使用及语言学习既有社会性也有认知性[10]。同伴互动的过程高度复杂,动态发展,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探索。

三、文献综述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念[11]。同伴互动作为一种典型的合作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也渐渐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同伴互动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同伴互动效果研究;(2)同伴互动模式探讨;(3)同伴互动效果影响因素研究;(4)同伴互动评测研究。

1.同伴互动效果研究

同伴互动的有效性已经得到相当多实证研究的证明。 Cole(2013,p.153)的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口语还是书面语,同伴互动都相当有效[12]。其中,对口语的效应值为0.578,对书面语的效应值为0.486,按照 Cohen(1994)的标准,这种影响已达到或接近中等和中等偏上的效果[13]。

Blum-Kulka和 Snow的研究(2004)表明,同伴交流是影响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相互学习互动技巧和语言技能的机会[14]。此外,同伴互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15]。徐锦芬(2016)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研究了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并将其作用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提高参与度、提供词汇、提供观点、纠正表达错误、简化任务、维持既定目标、控制挫败感等[16]。Kawas和Hamdy(2017)指出,同伴互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教育策略之一[17]。边家胜、董玉琦(2018)通过对 CTCL(Culture,Technology,Content,Learner) 视阈下外语学习者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CTCL视阈下的外语合作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业水平和专业素质[18]。

2.同伴互动模式研究

尽管同伴互动对语言习得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并非所有发生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有助于语言能力发展,因为语言学习依赖于某些特定的互动模式[19]。Storch(2002)较全面地考虑了结对互动模式的形成过程,从平等性和相互性两个维度将二语课堂中的结对互动模式归为合作型、主导/主导型、主导/被动型和专家/新手型等4种类型[20]。鉴于此研究中被试拥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外语课堂环境下互动参与人数较多且学习者具有相同母语背景的情况,徐锦芬、寇金南(2017)以84名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小组互动模式,与Storch(2002)的研究类似,依然采用平等性和相互性两个维度作为标准,归纳得出4种互动模式,但是并未发现主导/主导型,而是发现了轮流型这种新的互动模式[21]。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模式进行探究[22,23],然而由于分类标准与互动媒介的差异,目前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模式尚无定论。

3.同伴互动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同伴互动已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于外语课堂中。为优化其效果,也有不少研究者对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探索。Naughton(2006)聚焦互动策略培训对小组话题讨论任务中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互动策略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鼓励学生投入互动[24]。霍淑婷等(2010)展开教师参与对学生同伴互动效果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深入参与学生互动过程并给予指导,以保障知识建构和互动顺利进行[25]。尽管同伴互动有诸多益处,但是互动效果也会受到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限制[26]。在进行同伴互动研究时,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影响也备受关注。McCroskey和 Richmond(1990)指出,交际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归根结底由不同的交际意愿决定[27]。同伴互动作为一种典型的交流活动必然会受交际意愿影响。徐红彩(2018)也强调,及时交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当必要[28]。此外,态度和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得到了众多实证研究的证实[29-31]。

4.同伴互动评测研究

同伴互动效果的检验方式同样受到学术界和教师的关注,目前关于同伴互动评测的研究主要包括3 类:(1)整体评测研究;(2)评测效果对比研究;(3)评测量表编制及评测工具、模式和体系探索。对同伴互动进行整体评测时,有研究者借助学生感知问卷对互动进行终结性评价[32-34];也有研究者按照特定标准对同伴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将互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最终考试结果综合纳入评测范畴,展开形成性评价[35,36]。评测效果对比研究包含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效果对比、线上线下同伴互评效果对比两类[37-39]。同伴互动评测量表编制及模式的探讨并非互动研究领域的新话题,但至今仍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简晓明等(2006)对5种同伴合作学习评价模式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探讨[40];白丽茹(2012)编制了英语写作同伴互评反馈模式测量评价表[41]。时隔多年,研究者们再次对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包括英语写作同伴互评感知量表的制定、互动环境下学习行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以及教师对PACE(Peer Assessment Collaboration Evaluation)这种线上同伴互评工具的接受度研究等[42-44]。

四、当前同伴互动及评测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学界当前对同伴互动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但仍有一些局限性,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目前大多关于同伴互动的研究都于课堂环境下进行,若将研究范围拓展到课外则更加全面。许多真实、有益的同伴互动都发生于课外,如课下同伴的合作演练、互相观摩、思想交流、同伴辅导、同伴纠错和在线交流与互评等[45];

2.当前关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是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动研究则相对较少。网络环境下同伴互动会呈现怎样的模式与特点?与传统的同伴互动相比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来优化同伴互动效果等内容都是今后同伴互动研究值得探讨的问题;

3.目前大多数研究将个体在传统分数意义上的成功作为同伴互动效果的重要考察标准,这显然忽视了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的提高。未来研究可采用过程评价原则,将“基础分”“提高分”等概念引入评价体系,力求达到互动过程中“人人进步”的效果。

4.大多数研究只是探究小组同伴互动的效果,而对如何分组、每组几位成员效果最佳等问题却少有涉及。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元分析对现有实证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为未来同伴互动研究中的分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5.尽管关于同伴互动评测量表、体系、模式的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大多仅针对特定方面,如英语写作,因此导致其适用范围较小,评测结果缺乏统整。未来研究可致力于提高同伴互动评测体系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为提高互动参与度和整体互动效果提供重要指导。

五、结语

同伴互动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深入了解同伴互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来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应将同伴互动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使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更加明确具体,促进国内外语课堂教学。同伴互动有其益处,却不可取代师生互动。要想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同伴合作交流,适当的教师引导和合理的教学设计相当重要。理想的合作模式应当是成员彼此关心、熟悉,相互尊重信任,且具有共同研究话题,这就需要老师设计贯穿整个合作过程的一系列明确目标以及操作步骤清晰的合作任务,让每位同学都能全身心投入合作中。学生只有切身体会到同伴互动为学习带来的诸多益处,才会逐渐培养起与同伴互动学习交流的意识和习惯[46]。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将同伴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起来考察,通过寻找二者的最佳平衡点将同伴互动与师生互动完美结合而实现互动效果最大化。在教与学之间,学是关键,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动机以及策略等对二语习得有着很大影响,要想真正提高英语水平,学习者就要积极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同伴互动。

猜你喜欢

二语评测同伴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热力站设备评测分析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次时代主机微软XSX全方位评测(下)
次时代主机微软XSX全方位评测(上)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