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六届国际帕金森病暨运动障碍学术研讨会(上海)会议纪要

2020-01-08曹杉杉,王晓平

关键词:运动障碍教授疾病

第六届国际帕金森病暨运动障碍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0月11日至10月12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主办,由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international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协办,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国际交流项目和王宽诚医学教育人才基金支持,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会议由世界(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协会亚太区AOS执委王晓平(上海)教授和王玉平(北京)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任民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病学和卒中研究所主任Hallett M教授、世界(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协会常委及财务总监Louis Tan教授、世界(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协会前任亚太区AOS执委Tim Anderson教授(新西兰Otago大学运动障碍亚专业专家)担任名誉主席。来自德国、土耳其、新加坡、新西兰、乌克兰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的10余位知名专家及国内30余位专家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参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临床医生等与会代表共计200余人。大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王晓平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马骏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管阳太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任民教授致欢迎词。北京医院《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时秋宽莅临会场。本次会议内容涵盖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HD)、肝豆状核变性(WD)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与罕见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次会议本着交流与传播、沟通与合作的宗旨,参会者得到了较多的收获和体会。现就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北京医院蔡晓杰教授主持了会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胡学强教授介绍了多发性硬化(MS)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系,从MS的病理学机制出发,阐述了以下观点:与急性炎性脱髓鞘相比,慢性脱髓鞘导致的轴突横断和丧失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MS的特征是整个病程的持续进展,神经退行性变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已开始,线粒体功能受损与疾病的进展关系密切;持续炎症期导致离子通道改变和慢性氧化应激,从而导致线粒体呼吸链缺陷、线粒体运输异常,这些过程造成能量的不平衡同时也导致了渐进的神经退化和不可逆的残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总结了癫痫运动症状与运动障碍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运动障碍疾病的分类包括震颤、肌张力障碍、舞蹈、肌阵挛、抽动、痉挛等,前4种表现在临床中易与癫痫混淆,鉴别诊断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的前提。王玉平教授指出,癫痫和运动障碍疾病均可出现肌阵挛表现,肌阵挛的解剖学基础涵盖了周围神经、脊髓、脑干和皮层,上述部位的损伤可出现与之相关的肌阵挛表现。皮层相关的肌阵挛可为癫痫性或非癫痫性(症状性):癫痫性肌阵挛伴有脑电异常,拮抗肌同步活动,肌电暴发时间短(10~50 ms),且有相关脑电改变,可出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SEP),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非癫痫性肌阵挛的脑电正常,拮抗肌同步或非同步活动,肌电暴发时间长(50~300 ms),且无相关脑电改变,无巨大SEP,普通离子通道类抗癫痫药物无效,需对症治疗。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赵忠新教授分享了睡眠医学与神经病学的临床联系与进展。良好的睡眠可协调体内各种生理功能,而睡眠的生理作用依赖于稳定、完整的睡眠结构,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多数存在异常的睡眠结构,如睡眠阶段分离可导致入睡前幻觉、REM睡眠行为障碍、睡瘫症、猝倒发作、睡惊症等睡眠障碍。赵教授总结说,睡眠医学与许多神经科疾病交叉融合,睡眠障碍可恶化癫痫症状,而癫痫样放电可引发睡眠结构改变;偏头痛可由睡眠诱发,周期性丛集性头痛多在夜间入睡后出现、与REM睡眠密切相关;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与α-核蛋白相关的神经变性病存在密切联系,RBD已成为神经变性疾病尤其是PD的Prodrome预警信号。近年来,多导睡眠监测(PSG)等睡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介绍了中国PD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冯教授指出,目前国内PD诊治流程尚缺乏统一标准,PD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通过客观指标衡量疾病诊治过程的质量高低,以期促进医疗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地区之间、学科之间、机构之间和不同医疗技术之间的同质化水平。新版中国PD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有望在2019年底发布。台北长庚纪念医院吴逸如教授就PD的疼痛机制和治疗方式做了专题演讲。吴教授指出,PD疼痛的发生率高达29%~70%,可在病程任意时段和全身多部位出现,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吴教授介绍了PD疼痛的概念、分型,以及5种亚型的临床特点,并从脊髓水平的闸门学说(Gate Theory)出发,阐述了PD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疼痛的感官由感觉、情感、认知3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引起,涉及了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能、5-羟色胺能多种神经递质,累及的结构包括外周神经、脊髓和脑。吴教授还分享了PD疼痛的诊治思路及治疗对策,明确疼痛的病因与分型。此外,上海市中山医院丁晶教授介绍了第三代新型抗癫痫药物在临床及其在锥体外系疾病中的应用,上海华山医院丁正同教授介绍了PD的早期治疗策略和药物进展,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颖教授介绍了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在疾病模型、药物研发与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Takahashi研究组在2019年首次使用人类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治疗灵长类动物PD,并取得明显疗效。hiPSC领域的研究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刘振国和刘军教授分别主持了以下会场。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卢洪洲教授围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进展做了精彩的汇报,卢教授分享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的典型病例研究,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HAV)脑膜炎、血吸虫脑病、牙源中枢神经系统混合感染、原发免疫缺陷相关的结核性脑膜炎等,生动且具有启发意义。重庆医科大学的谢鹏教授介绍了所带领团队为探寻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抑郁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是近年来众多疾病研究的热点,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影响大脑的功能。谢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构成存在显著差异,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抑郁症患者伴有肠道微生物源代谢物紊乱的临床证据。为进一步探究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因果关系,该课题组将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通过灌胃方式植入无菌小鼠,发现植入抑郁症患者粪便的无菌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16S rRNA测序和宏基因组检测也证实有抑郁样表型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提供粪便的抑郁症患者高度相似,提示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是引起抑郁症的潜在病因。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干预,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有望为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开辟新的途径。

本次大会设立了长三角PD冻结足与步态障碍协作论坛。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卢晓东教授就PD运动障碍与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的主题做了专题报告。卢教授指出,FOG是PD患者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严重程度与病程、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等因素相关;左旋多巴联合司来吉兰可部分改善姿势步态障碍,降低FOG发生率,曲线行走康复训练和激光鞋辅助设备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张克忠教授介绍了以FOG为首发症状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重点阐述PD步态障碍的临床特征、神经损害机制、研究方法与治疗进展。除量表评估、录像记录的经典研究方法外,步态分析、神经肌电分析及活体神经影像技术在步态障碍研究领域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张教授指出,FOG的药物疗效有限,深部脑刺激、脊髓刺激、康复锻炼等有望成为新的治疗策略。来自上海市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的郑彦教授介绍了正常压力脑积水所致的步态障碍特点以及脑室分流术的外科治疗方法。

在英文会场学术论坛中,新西兰Otago大学的Tim Anderson教授通过展现临床中采集的眼动录像向大家讲述了不同运动障碍疾病的眼球运动特征。PD患者的眼球运动障碍包括扫视幅度减小、眼球内聚困难。多系统萎缩(MSA)患者可出现凝视诱发的下跳性眼震、异常的摇头性眼震以及平稳追踪障碍。眼球垂直扫视速度减慢是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随病程发展,也可出现眼球水平扫视速度减慢。CBS的特征性表现是眼球扫视失用,眼震电图示扫视潜伏期显著延长。此外,Tim Anderson教授还介绍了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综合征、HD以及共济失调相关疾病伴随的眼球运动障碍的特点。

德国基尔Christian-Albrechts大学神经科的Rezzak Yilmaz博士详细介绍了经颅结构超声在早期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PD患者中脑结构超声的影像学改变,同时分享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经颅结构超声影像学研究的新发现。上海长海医院的吴曦教授介绍了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精神症状的诊断与处理,包括STN-DBS术后谵妄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及DBS引发的精神症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乌克兰Romodanov神经外科研究所的K Kostiuk教授介绍了立体定向消融手术作为干预手段治疗PD。乌克兰Kharkiv医学院的Tetyana Litovchenko教授深入剖析了非痫性的发作性运动障碍与癫痫的异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的王晓平教授分享了WD中西医特色的临床诊疗经验及研究进展。国人自主研发的二巯基丁二酸胶囊、杨任民教授研制的肝豆汤等为WD的治疗贡献了巨大力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Louis Tan教授围绕进展期PD做了相关报告,包括判别PD出现进展的临床评估方法、病程特点以及进展性PD的基线预测指标,还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亚型PD的病程进展特点及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同时就2019年9月在尼斯召开的MDS总会的学术动态做了交流,对PD研究的梯队建设提出若干意见。最后,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博士生Rayisa大夫主持英文场的青年博士论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的吕瑛博士和王书鸿博士生分别介绍了针灸对PD的康复治疗作用以及天然产物和中草药治疗PD的进展。

本次会议还邀请到PD病友们进行了太极拳表演,成为会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际专家对于中国太极在改善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大会还设立了社区帕金森痴呆脑卒中联动防治分论坛,共同探讨如何使这些神经科常见慢性病得到更好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此外,大会还组织召开了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约请的上海同仁医院临床疑难罕见病合并神经精神症状疾病精析编委会讨论,以期更多有价值的临床案例得到分享;大医编网上会议直播频道对与会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本次大会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本届国际PD暨运动障碍学术研讨会为神经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期待大家携手共进推动中国乃至世界P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水平。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教授疾病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刘排教授简介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