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唯物辩证法原理
2020-01-08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为我们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实际的现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们详细地阐明了党前进的方向,展示了党奋斗的目标,展现了党的历史担当,呈现了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动直面挑战,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最新实践结果,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最新突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并且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致力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致力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运用发展观在新时代的联动激发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离不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发展史总体来看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文化、新思想、新眼界、新视野等汲取性整合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步走向繁荣,治理体系的改革,对于国家政治体制机制的完善将会起着划时代的巨大意义,尤其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国家治理的核心领导者,推出这一改革机制,对社会、国家的影响范围广泛、深远,不仅能够保障现有机制的运行,还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现有机制,统筹各个体系,协调各个方面,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习近平曾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为民着想、为民服务、对民负责的全局性领导,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制度运行的轨道上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的发展护航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坚持统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积极向着治理效能高效转化。
(二)为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目标更加明确必须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趋势是前途光明、不可估量。中国共产党面对极具复杂性的国际环境,在国际风险因素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在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情况下,在面临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全球性问题时,积极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大挑战,探寻着新的发展机遇,迈着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坚实步伐,推动着党和国家迈上新的现代化发展台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的重构中贡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新方案,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的重建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打铁还需自身硬”[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未来做的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对未来现代化治理的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考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式上的转变与深化,由内生性强化自身体系中各方面能力以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极大的进步,推动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政府管理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提升。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过程集中体现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一点点积累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的量变。从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至21 世纪的2019 年,是我们新中国自力更生、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创业、锲而不舍的奋发图强的七十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量变的积累,促成了“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质变。质变孕育着新的量变,新的量变诞生于新的质变中。如今在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站在第二个七十年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全党切实积极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思索着进一步创造出社会主义新繁荣,进一步探寻着建设一个发达、繁荣、强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
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党的十三大“‘三步走’发展战略”[4],坚定执行“十五大”的方针——“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5],坚持“十六大”的践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即将打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脱贫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为进一步确保脱贫攻坚战的如期完成,为进一步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改革,这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这一质变基础上所开始进行的一次新的大量变。
(四)构建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务必强调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中国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形势总体上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强化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战斗力”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应国际国内形势之所趋,从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出发,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积极向上的饱满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之中。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就能使得事物获得质的飞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对以往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在对过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肯定的基础上为从容应对并克服中华民族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险阻而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各国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各国矛盾逐渐加深,发展、完善、加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显得愈加重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卓绝千古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长久助力于中国的百年大计——中国梦的实现。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运用矛盾观在新时代的稳妥落实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永葆生机活力是着重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的结果
国内机遇与国际挑战并存,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积极采取措施,让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国民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自我革新之必要,只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必将形成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对国家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阵痛期”,毕竟新事物的发展和旧事物的灭亡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但总体上的大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必须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透彻的去看待目前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两点论、二分法,要辩证看待这一“阵痛期”,协调好矛盾的对立面,积极采取措施让矛盾向着好的方面进行转化。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必将推陈出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保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透彻领悟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结果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中国社会发展前景广阔,人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的繁荣发展中党和国家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只看见好的方面,要紧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承认国家发展中的矛盾。虽然我们已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现阶段的现实矛盾依然存在,要勇于揭示矛盾、勇于分析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现阶段的矛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实践探索。
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这一矛盾的特性是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直面矛盾,积极探索,破解了影响发展的最核心因素的密码。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把握改革全局和矛盾的普遍性,主动构建党在新时代的任务,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深刻把握中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是充分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结果
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可复制,任何时候发展都必须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去探索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有不同的矛盾,这就展示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矛盾、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方面的特殊性,以中国当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基点,从切实改善、提升国家自身的治理为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夯实党和国家应对“四大考验”“四大风险”的能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与时俱进且适应新时代和世界之变化趋势的全新决策,要在矛盾的特殊性中积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传统。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运用联系观在新时代的系统集成
(一)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强调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党和人民紧紧联系等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势必要在各领域的各个方面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要在各领域的各个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托于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7]的新时代表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和时代目标的新阐述,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两学一做”等重大战略举措所提出的新时代要求,是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续探索,是对坚持正确道路、继承正确理论、发展科学理论、强化规范制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有机整合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党和国家拥有充足的能力,切实做到“四个自信”,从容面对“四大考验”,坦然应对“四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总结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不断的中国化、实践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8]这样的制度与体系已经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之下展示出了无穷的活力,纵观中国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史,已经能充分展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是欣欣向荣,中华文化正茁壮发展,百年复兴之梦正逐渐变为现实。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着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党、国家、人民、社会等诸要素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联系的结果。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焦点,现代化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思想等各个领域逐渐改革、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各国历史,用辩证的历史观看待各国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和动力,是社会在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物质生产交换方式的发展变革下所进行的依赖于各国历史实际现状所发生的社会结构的深层次革新。因此,要用联系的客观性眼光看问题,谢绝主观随意性,“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9],原封不动地照搬他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必定败北。总结世界上各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足以表明,唯有将关于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客观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真理性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只有立足于自身,了然自身所需,探寻契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决定》指出:“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10]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从原有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新联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着力改善国家发展现状,着力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和完善,为新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建设上取得大量实践、探索、创新成果和积累的大量成功经验囊括在将要践行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举措涉及各领域各方面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对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之升华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客观分析、联系实际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性制度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全面深化改革而做出的顶层设计,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应对新时代要求而做出的具有长远性、大局性和根本性战略决策。
(三)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突出着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条件,深入分析各个事物之间千差万别联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而的制定的推进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党和国家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源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做出的艰辛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推进政党制度建设和政党治理,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党作为我国现代化治理的重要领导组织力量,在现代化治理工作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我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党自始自终保持着高度的忧患意识,强调紧紧依靠群众,始终为人民着想,坚持为人民服务。如今党继续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于管党治党强党工作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定会将党的政治执行力、行政领导力、社会组织力、人民号召力等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加以极大提升,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极大的突破、达到极高的水平。
(四)部署需要推进的重点任务突出着整体和局部辩证关系原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十五个方面的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这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整体的主导地位,用整体统率着各个部分;这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具有的全局观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有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化底蕴的中国智慧相结合,寻找切合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最佳中国方案,进行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中国如今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走在强起来的大道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正一步步实现着中国梦,正向着既定的目标的一步步前进。虽然党和国家面临的风险愈来愈多,经历的考验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愈加庞杂,而整体的发展前进中不可低估起关键性作用的局部问题,整体离不开局部。党牢牢把握主动权抓好顶层设计,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关键性局部,直面长期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在局部问题的处理上不断开拓新视野,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把握、解决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发展的将面临的重大问题,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理想效果。
(五)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着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并将继续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过去、现在、未来始终坚持的使命和奋斗的方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性工程包含繁多的要素,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系统性工程必不可少的、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诸要素之一,对诸多要素进行整合,有序处理诸要素在系统性工程中的趋向性优化,是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协调性优势的前提。诸多要素的发展影响着“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实现,把握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必将使得党和国家呈现出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党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着眼于全局,从全局出发认识、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协调诸要素,统筹考虑,优化整合,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认识。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优势要素非常之多,如党的领导、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国一盘棋”[12]、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等等,这就显示出对诸要素的协调性把握、整合性运用的重要性,这些要素都是党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基本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对诸多要素的整合性深化。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运用创新观在新时代的扎实深化
(一)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这一目标深入把握着辩证的否定原理
我们党具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切实做到了不唯书、只唯实,紧紧将马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既尊重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又尊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立足于实际,不断思考和完善着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随着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去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可能将不能很好的应对即将迎来的全新时代,我们党立足现实、高瞻远瞩,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切实做到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对现在的肯定又是对现在的否定。“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是食物。”所以辩证的否定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就表现为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原有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改革原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体制机制是为了让中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这一部署深刻把握着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紧联系的有机整体,创新是对现有理论、实践的新的突破,创新要有批判和继承,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发展变化的实际,敢于突破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及时排除过时的思想,着重研究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新范式。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时代条件,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历史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坚定对国家治理相关制度的自信心,在巩固、发展中国社会治理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坚持自觉践行相关治理制度的改革行动,以推动国家治理改革为主要引擎,带动国家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的提升。
新时代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始终注重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切实着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分析如何惠及人民、切实为人民办好事、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坚持为大众解难事,主动贯彻落实崭新的现代化发展逻辑,积极推进相关制度改革方针的实施以强化、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切实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构建更完备、更科学、更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坚实有力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和制度保证。
(三)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这一重大改革是创新观的创造性运用
创新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民族、社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评判标准就在于创新的程度。创新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将没有的事物通过勤劳实践转化为现实的形象的具体事物,二是将已有的事物付诸于新的排列组合方法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发展。创新观是实践行动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核心技术与核心运行机制的创新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运用创新观,结合时代所需,力求创新更加适应时代的规章制度。推动创新观在改革中的核心运用是极其有价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改革,不仅驱动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切实提升人民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创新制定适合时代之需的规章制度,创新党员干部的培训、管理、考核制度,使得国家治理能力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通过改革创新更加全面系统的政治行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