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与新疆新时代文艺实践
2020-01-08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2013 年8 月19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
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五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创作为人民的文艺指明了方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艺思想紧密结合新世纪中国问题、世界问题,密切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性品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来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文艺骨干”,新疆文学艺术在中国当代文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丰富,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新疆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与中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孕育文艺的一片沃土。
新疆当代文艺的繁荣是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重要实践,是新疆当代文艺工作者践行“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重要成果,是新疆文艺工作者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必然结果。
一、新疆新时代文艺坚持“两个巩固”,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持续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这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出了新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丰富升华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当代文学艺术事业和文艺实践理应扛起总目标的旗帜,担负起贯彻总目标的责任,坚定信心,责无旁贷,做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践行者。2013 年8 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学艺术本质上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中央治疆方略就是基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疆,就是新疆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歌舞剧《情暖天山》在2013 年中国新疆第三届国际民族舞蹈节上首次亮相,2016 年9 月,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受到政府领导人和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该剧根据2009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退休干部阿尼帕·阿力玛洪几十年来倾心抚养多个民族孤儿的真实事迹改编。阿尼帕·阿力玛洪40 年来含辛茹苦收养了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 个民族的10 个孤儿和邻居的3 个孩子,阿尼帕夫妇和19 个儿女共同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情暖天山》根据人物原型塑造了善良、勤劳、大爱无私的普通母亲——帕丽达的形象,歌颂了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团结互助、和谐共存、共建美好家园的大爱情怀。在阿尼帕、帕丽达们的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她的真实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直就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有力证明了各族人民只有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不仅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还是党领导人民建设新疆的现实表现,这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否认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情暖天山》就是对“三股势力”歪曲新疆历史、污蔑新疆现实的有力抨击。
《情暖天山》的成功,生动证明了新疆的文艺工作者们践行新时代新疆工作总目标,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守土负责的品质。
二、优秀文艺作品井喷,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和文艺作品独领新时代风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4]7新疆当代文艺进入新时代以来,紧紧围绕时代要求,围绕人民的需要,关心现实题材,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优秀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大量的艺术作品也多次为新疆当代文艺赢得荣誉。2012 年8 月新疆两位著名诗人孤岛和王族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2014 年刘亮程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 年新疆舞蹈家协会选送的群舞《昆仑之梦》摘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作品金奖,群舞《于阗女》获服装设计金奖、表演奖铜奖,新疆舞蹈家协会荣获优秀组织奖;舞蹈诗《永远的麦西热甫》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的最高奖——作品金奖,新疆舞蹈家协会荣获组织奖;2016年阿拉提·阿斯木、黄毅等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16 年何英、李娟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2016 年沈苇获第五届郭沫若诗歌奖、第二届《朔方》文学奖;2017 年郐振明的中国画作品《英雄史诗玛纳斯》,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永久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2017 年《西域人文风情系列》玉雕组件荣获“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金奖;2018 年8 月,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 年8 月,由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和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表演的舞蹈《花儿永远这样红》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第一名。
根据阿尼帕·阿尼玛洪的故事创作的电影《真爱》在国内外屡获大奖:2014 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2014 年11 月30 日入围第45 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2015 年6 月荣获第七届俄罗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2016 年6 月24 日荣获第16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
进入新时代,新疆文艺产品佳作迭出,源于新疆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源于新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社会环境持续向好,稳定红利逐渐释放,人民艺术家情不自禁讴歌属于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人民性成为当下新疆文艺的主流品质
对待人民利益的态度根本反映了一个社会和文化的政治品质,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民中心论文艺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认为:人民是世界文艺创造的主体,艺术属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列宁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5]艺术源于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把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去考察,才能解释具体文学活动的起源、发生和发展。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无法偏离物质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它必然被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必然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上层建筑相适应,必然表现出倾向性。否认文艺作品的倾向性,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同理,把人民性简单抽象化为超阶级、超民族、超历史阶段的人性也是极度危险的。文艺绝不可能远离意识形态而自成一统,在狭窄的象牙塔里自娱自乐,恰恰相反,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关注现实、关注人民,才可能创作出真正满足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新时代新疆文艺主要有五个人民性特征。
(一)观照现实,反映现实是当代新疆文艺人民性的基本文艺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近40 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新疆的现实是什么?2019 年7 月30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以“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新疆专场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主席向世界介绍:新疆经济总量从1952 年的7.91 亿元,增长到2018 年的1.2 万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了200 倍,年均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从1952 年的166 元,增长到2018年的4.9 万元,增长了37.7 倍,年均增长5.7%。“2014年到2018 年,新疆累计实现58.87 万户231.47 万贫困人口脱贫、2131 个贫困村退出、13 个贫困县摘帽。截止2018 年底,新疆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3 年年底的19.46%下降到6.1%”(乌鲁木齐晚报,2019 年8 月1日)。新疆铁路于1958 年开工建设,1978 年突破1000公里。截止2019 年6 月,营业里程达6527.84 公里。2018 年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5 亿人次,增长40.1%,2019 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 亿人次。自2017年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来,新疆先后有112万名干部职工与169 万户各族群众结成超越血缘的亲人。十八大以来新疆大地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疆人民倍感党、祖国和各族人民的恩情。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效显著。
歌舞剧《情暖天山》和电影《真爱》的成功正是对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共筑民族大义的真实写照。为了真实再现故事原型,《情暖天山》的作曲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唐建平和导演邢时苗一起去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采风,他们马不停蹄地驱车行驶500 多公里,穿过羊群驼队,越过河滩草场,抵达了阿尼帕妈妈的家。阿不都·瓦依提是现实生活里阿尼帕妈妈最小的儿子,在电影《真爱》中他饰演他的六哥居来提,他说:电影基本是和现实符合的,也有点小改变,比如居来提的故事就是我四哥和五哥的经历结合在一起。电影的制作者们用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真实的民族大团结情谊。正是这种源于生活、源于人民的创作情感和忠于现实的创作态度,才最终引起人民的情感共鸣,创造了体现人民性的作品。
新疆当代文艺进入新世纪,李娟的散文横空出世,引来诸多评论,网友zzhd08999 这样评价:“看了李娟的文字被那种毫无雕饰文字所感动,很平淡地诉说着每一个故事,却感觉就像发生在你的眼前一样,纵使生活是那样的艰辛,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却是满满的生活的热爱,回想着我曾经见过那些大眼睛高鼻梁的哈、维族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还有让我心生苍凉了无边际的戈壁大漠,对,就是那种感觉:太真实了,那就是我去而复返的新疆。”网友鹊踏沁园春点评道:“那些所谓的时尚新锐的文字在李娟面前是那么的苍白、颓废、肤浅、毫无生命力。越是生活的,越是永恒的!”[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4]12可以说新疆当代文艺创作的主流就是源于人民、源于生活,真实再现现实,以真实动人,以真实表情,讴歌伟大时代,讴歌伟大人民。
(二)“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人民的需要是实现新疆当代艺术人民性的创作动力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明确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7]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文艺家们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4]5。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们历来重视文学的人民性,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文艺生产规定着文艺消费,文艺消费同样影响文艺生产。文艺家们应当担负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979 年10 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
文艺需要人民,因为文艺源于人民,源于人民生活。电影《真爱》给观众展现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邻里之情、组织关怀。影片中阿尼帕妈妈的亲生儿子阿尔曼遇到了寻找哥哥迷路的王彩霞。王彩霞又脏又饿,头上流脓,浑身散发恶臭。阿尔曼偷偷拿馒头准备送给王彩霞时,阿尼帕妈妈尾随而来,收留了这个“野孩子”。为了给王彩霞治愈皮肤病,阿尼帕全家节衣缩食,遍访医院,用尽各种偏方,最后用汉族裁缝的偏方,治愈了皮肤病,王彩霞长出了漂亮的头发。后来为了报答阿尼帕妈妈的养育之恩,王彩霞含泪剪掉了长辫子。情节看似偶然,但是人物情感的真实丰富了故事的蕴藉,超越民族的真情、真爱是现实生活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它源于生活,因而不显得抽象。人民需要这种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是对新疆大地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同保卫、建设边疆的必然抒怀。文艺需要再现这种情感,因为社会主义文艺担负着自己的历史责任。纵观新时代新疆文艺作品,无不是围绕着人民性展开。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文工团乐队队长艾孜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到基层演出是苦恼又甜蜜的,一两百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花上半天,还要随时注意断崖和山上的落石,加之各村居住分散,许多村子不通马路,车进不去,演员就背上乐器、服装步行进村,一待就是四五天。文工团给村民表演歌舞、小品等节目,村民和演员一起在欢快的麦西来甫中唱歌、跳舞。[8]新疆的文艺工作者们离不开人民,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
(三)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疆当代艺术人民性的重要表现内容
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9]
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基,新时代新疆文学艺术秉持多元一体的特征,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但更多的是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
新疆本土著名理论家刘宾在评价歌舞剧《情暖天山》时认为:《情暖天山》揭示的爱的主题,是一种跨越了血缘、种族、民族和文化差异的体现了人类良知和正义的无私无悔之爱。这个主题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新时代“新疆精神”的再现,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10]
刘宾的评价进一步肯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疆当代文艺表现人民性的重要内容,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是文艺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
2011 年,人民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李娟的散文时这样表述:李娟的散文透露着对生活的新奇感,对阿勒泰的风景、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充满了敬畏,生活的艰辛传授给她的是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艰辛生活的和解共生——这未必不是中华民族传统自然观的一种体现。
《情暖天山》的对母亲之爱是对祖国大爱的具象化再现,李娟散文的对自然之爱是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眷恋,爱国、爱疆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四)独特的审美风格是新疆当代文艺赢得更广泛受众的重要艺术特征
文学艺术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的审美属性与人民的审美需求密不可分。文学艺术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就要以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作者要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就要满足人民的审美追求。怎样实现人民的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这就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不仅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还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新疆文艺作为中华民族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内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融合的特点,始终贯穿着新疆各族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践,贯穿着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团结篇章,贯穿着新疆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贯穿着新疆各族人民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的深切情怀。新疆的歌舞尤其善用富于地方特色的舞蹈语汇表达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新疆歌舞多次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其中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独特。舞蹈者通常运用灵活的手腕动作和多变的抬头、挺胸姿势,增强舞蹈的立体感,再加上舞者巧妙的眼神变化,给舞蹈作品注入灵魂,让观众感受到活泼、轻盈、幽默的表演特点。2014 年8 月12 日,在呼和浩特举办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中,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的群舞《摘葡萄》和独舞《玉龙河的姑娘》,分别斩获金奖和铜奖。2017 年新疆军区文工团《长长的辫子》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舞蹈《摘葡萄》至今已经有6 个版本,1959 年阿依吐拉表演的《摘葡萄》独舞获得第七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1994 年获得“中华民族20 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2014 年再次改编为群舞的《摘葡萄》,再现了一群少女在葡萄园采摘的生活场景。作品前半段音乐继承了1959 年版本的手鼓伴奏,在舞蹈动作编创中以双人对跳的方式展开,在舞蹈队形和结构上,以三角形为主,体现了坚固和稳定的布局。表演中,舞者们以充满动感的肢体语言伴随着新疆舞蹈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加之新疆各族人民乐观、热情、幽默的情绪,丰富而略带夸张的面部表情,灵动的眼神,感染着观众。《摘葡萄》把新疆人民日常劳动融入到舞蹈动作中,是新疆各族人民现实幸福生活的写照,及其乐观精神的表达,展现出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新疆歌舞吸引人,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就是因为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各民族民间舞蹈相互学习,创造出了独特的舞蹈动作语汇和舞蹈风格。新疆舞蹈独特的审美风格不仅吸引了新疆各族人民,也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在中国舞蹈艺术中独树一帜。
(五)持续创新是新时代新疆艺术人民性保持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4]16
近年来,新疆文艺家们在继承传统文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了具有新时代、新世纪特点的文学艺术作品。
舞蹈《摘葡萄》有多个版本,在2014 年的版本中舞蹈编导米克拉依·依不拉音继承了1959 年版的编导阿吉热合曼对“一酸一甜”的处理,表达了劳动过程是辛苦的、辛酸的,但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收获果实的那一刻尝到甜的生活真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2014 年版的《摘葡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音乐方面,在单手鼓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电声元素。在服装设计上,不仅仅加入传统的葡萄元素,为了体现现代维吾尔族姑娘的新形象,还为舞蹈服加入了更亮丽的色彩。舞蹈以活泼、可爱的着现代服饰的维吾尔族少女热情的舞蹈动作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哲理,配合着富有独特节奏感的优美音乐,新疆当代各民族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歌舞剧《情暖天山》中,创作者们大胆创新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作为歌舞剧,在借鉴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古典歌剧和通俗音乐的元素,使用了歌剧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和通俗音乐的代表人物艾尔肯担任主演,演唱中有咏叹调、独唱、重唱、合唱,歌唱家们将原生态民歌和咏叹调、摇滚乐混搭演出。舞蹈编排中,民族舞蹈、现代舞和街舞同台表现却不显突兀。这样的编排拓宽了歌舞剧的受众面。在故事结构设计中,编者用回忆将十几年的时空转换浓缩在舞台上,再将赋予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布景元素与现代化的舞台装饰、灯光色彩、背景转换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创新的现代歌舞剧。创新给予新疆新时代文艺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新的艺术符号。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为我们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指导思想。新疆当代文艺繁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这再一次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文艺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