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组合违实标记的反事实解读
2020-01-08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违实句(counterfactuals)指的是能够传递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句,可以有对过去已知事实的违实,也可以有对当前已知事实的违实,将来被识解为尚未发生,因而通常不会进行违实解读。具体来说,违实句通常包含两层含义:(1)一个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有发生的可能性;(2)事件最后没有发生。[1]在中性语境中,以下三例都是典型的违实句,其中条件小句表达的是主句发生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1)If kangaroos had no tails,they would topple over.
(2)If I were you,I would have done that.
(3)If I had made the right decision,I would have won.
不同语言在违实标记的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的语言中违实范畴语法化程度较高,已经衍生出专门的违实标记;有的语言往往借用现有的其他语法形式来标记违实义;还有的语言则是完全通过语用手段而非语法形式表达违实义。违实标记类型在语言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很少有语言拥有特定的违实标记,在任何情景下都能标记句子违实义,大部分语言会借用一些非特定的违实标记,此时的违实标记往往由时态、体态和情态标记以及否定、假设连词等其他功能性成分临时客串。[1]鉴于时、体和情态标记在自然语言中标记违实义的普遍性,本文以上述三者为研究切入点,考察了非特定违实标记违实义的实现方式,重点考察了三者在标记违实义时的组合搭配形式,并尝试从功能的视角进行必要的解释。
一、违实标记的组合
时态、体态和情态等非特定违实标记不是违实义实现的充分条件,三者可以出现在违实句中,也可以出现在非违实句中。在非违实句中,非特定违实标记所表达的是句子的时、体和情态意义,而在违实句中,其表达时、体和情态特征的功能就会弱化甚至消失,而仅表达违实义。
不同语言使用各不相同的时、体和情态搭配关系来标记违实义,其共性在于,违实义的实现往往需要时态标记、体态标记和情态标记等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组合。有的语言需要时标记和情态成分组合实现违实义,有的需要体标记和情态成分组合标记违实句,有时则需要三者共同出现才能表达句子的违实义。如:
(4)瓦达曼语[2]188①本文示例均按照莱比锡标注系统(Leipzig Glossing Rules)进行统一标注,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以方便中文写作需要。文中出现的缩略形式如下:1/2/3=第一、二、三人称,COND=条件,DAT=与格,ERG=作格,IMP=祈使,I OV=间接宾语变体,IRR=非现实,M=阳性,PART=分词,PLUP=过去完成时,PREV=句首助动词,PST=过 去 时,SG=单 数,TS=现 在/将 来 构 形。
yi-nga-jejbarla-rri wu-munburra-wu
IRR-1SG.3SG-ask-PST 3NSG-money-DAT
‘I should have asked him for money.’
(5)克什米尔语[3]238
tse a:si-he:th por-mut akhba:r
you.ERG be-COND.3MSG.2SG
read-PART.3MSG newspaper.3MSG
‘You would have read the newspaper.’
(6)格鲁吉亚语[4]267
dro-ze unda ga-g-e-k’et-eb-in-a time-on
should PREV-you-IOV-do-TS-PLUP-it
‘You should have done it on time.’
上述三种语言分别代表了时、体和情态作为非特定违实标记组合配列的三种编码方式。可以看出,在瓦达曼语(Wadaman)中,非现实情态前缀yi 和过去时后缀rri 组合出现实现违实义;克什米尔语(Kashmiri)违实句中助动词以条件语气标记,动词以过去分词形式呈现,值得一提的是,条件语气标记在独立小句中表达认识情态意义;在格鲁吉亚语(Geogian)中,时态、体态及情态标记三者同时出现才可以实现句子的违实义,unda 是表达义务责任的情态助词,in 是过去完成时后缀,而过去完成时可视为过去时和完成体的组合。
事实上,英语同样符合这一类型学倾向。由于没有衍生出专门的违实标记,英语同样需要借助已有的语言成分表达句子的反事实假设。英语违实义的实现需要时、体和情态标记的组合共现,如现在违实条件句是通过从句的过去时和主句的情态动词共同标记,而过去违实条件句则是通过从句的过去完成时和主句的情态动词共现表达。
类似地,汉语句子的违实义也不是通过专门的违实标记实现,而是借助在其他语境中拥有其他功能的语义语法范畴实现,时、体和情态应该也是实现句子违实义的重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违实义不是通过句法形态手段达成的,违实是作为更加广义的语义范畴而存在。汉语的时、体和情态范畴语法化程度低,若进行跨语言考察,应从认知概念上的功能范畴视角进行分析。基于此,汉语违实句也应遵
循时、体和情态组合共现的类型学共性,例如:
(7)a.你本来可以申请那份工作的。
b.如果你不来捣乱的话,我本来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c.她本来可以按时回家的。
可以看出,例(7)a-c 借助表明可能性或义务的情态动词和指向过去时间域的副词共同促成句子的违实解,过去时间指示词“本来”和情态动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汉语条件句违实义的实现都不仅仅依靠某一个因素,而是依赖于多个因素的组合。[5]可见,时、体和情态的组合性也是汉语违实义实现的特性之一。
二、违实标记的主观性
大量语言事实表明,时、体和情态都可以标记句子的违实性。本文认为,时、体和情态等非特定违实标记能够引发句子违实义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传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表达其对某一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然而,由于不具备特定违实标记所专属的违实特性,非特定违实标记往往组合出现实现句子的违实义,时、体和情态标记的组合堆砌强化了说话人的不确定程度,提高了句子的反事实假设度。
主观性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所表明的自身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即“说话人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6]739。语言不仅客观地表达命题,还要表达言者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而时、体和情态正是表达其对事态主观认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时态标记表明命题发生的时间,过去时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假设度,诱发句子的违实解。过去时隐含说话时间被排除在命题时间之外的语义,表达的是说话时间与命题时间的一种距离关系,[7]这种时空上的距离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事态的主观性认识。事实上,表达假设正是过去时的扩展用法之一。过去时借用为违实标记时,本身的过去时间指向功能出现弱化,更多的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假设或不确定性。试比较:
(8)a.If my cat dies,I will be sad.
b.If my cat died,I would be sad.
体标记的使用也表达话语主体的主观性。体范畴不仅使语言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语言使用者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观察。违实句中体标记的使用也起到增强句子假设度、表明言者不确定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受话人推导出言者的反事实假设。例如,作为非特定违实标记的完成体多表达时的概念,在体显著型语言中,完成体可以起到表达过去时间域的作用,与过去时组合使用后可以塑造出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除指向过去时态外还表达说话人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此外,非完整体广泛用于描写各种假设情景,[8]表达非现实意义,而非现实存在于确定的现实世界之外,因此非完整体可表达话语主体对某一事实的不确定性,进而促使其做出反事实的假设。例如,旁遮普语(Punjabi)中动词的非完整体形式本身就可以标记不确定的习惯体或者违实习惯体:[9]
(9)旁遮普语[10]294
au-nd-a:hu-nd-a:come-IMP-3MSG
be-IMP-3MSG
‘had he come regularly’
与时体相比较,情态更为明显地表现出话语主体的主观性。情态是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从语用功能看是表达语言主观性的重要手段,它含有命题的可能性和言者的主观性两个特征。表达违实义的情态标记可以属于认识情态、道义情态或者动力情态,三者都传达说话人的主观性,不同之处在于是否直接反映言者对命题真实性状况或实现可能性的确定程度。例(10)中违实句的情态标记分别属于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
(10)a.如果不是昨天有事,你本来可以申请那份工作的。
b.作为一个学生,高中的时候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c.如果没受伤,那天我就能够自己开车回家。
三、语言经济性和象似性理据的相互制衡
时、体和情态都可以表明说话人的不确定性,提高句子的假设度,那么为什么在违实句中往往需要三种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组合出现呢?事实上,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组合关系是语言经济性和象似性理据相互制衡竞争的结果。违实范畴具有语法标记的语言往往倾向于使用以时、体、情态等具有其他意义或功能的成分标记违实句,这体现出语言的聚合经济性原则,即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11],一种语法单位形式表达多个语法功能或概念,时、体和情态标记除满足人们观察事件所“取景”的客观属性和主观认识需要外,同时承担了表达人们对事态不确定性的需求。
需要指出,语言的经济性对语法单位的形式与意义或功能之间关系的影响是比较表象的,往纵深层面来看,时、体和情态三种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组合搭配也受到了语言象似性原则的制约,三者的组合关系是传达话语主体主观性的内在需要。语法结构反映概念结构,从本质上看,语法结构实际上是客观世界在人类心理上的反映,语法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其所表达事态的复杂性。[12]违实结构的复杂性反映出违实范畴在认知加工上的难度和复杂度。特定的违实标记用于传达说话人对事态的不确定性,其“专属”的用途直接地表明了句子的违实解读;然而,时、体和情态等非特定违实标记的使用虽然能够表明说话人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但三者单独出现并不能满足说话人所需要传递的假设程度,换言之,作为一种“非专属”的违实标记,在单独出现时所传递的假设度与激活句子违实义所需的假设度并不匹配,因此就需要使用其中的两者甚至三者同时出现才能诱发句子的违实解读。
经济性原则要求语言表达形式的简单化,要求使用时、体和情态等非特定违实标记,而象似性原则却要求语法的准确化,时、体和情态等非特定违实标记难以像特定违实标记一样精确地传达违实义,二者博弈,语言在满足象似性原则的同时,妥协语言的经济性,增加语言素材,在形式上相应地增加区别性特征,从而最终形成了非特定违实标记组合搭配实现违实义的语言格局。
四、组合标记违实义的推导
上文提及,时、体和情态标记可以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性,表明说话人不完全确信事件是否发生,然而,三者所传达的主观假设度与违实句的假设度并不匹配,但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组合搭配却能够提高句子的假设度,当假设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便触发了句子的违实义。从表象上看,时、体和情态三者句法上的组配会对违实句的反事实解读产生直接影响,这一问题也会另文作答。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通过组合违实标记达成的违实义多是特定语境下的寓意,是反事实语境赋予的含义,这一特性表现为违实义的可取消性。[7][13]如被经常提及的例(11),加上特定语境可取消句子违实义。
(11)If the patient had the measles,he would have exactly the symptoms he has now.We conclude,therefore,that the patient has the measles.
时、体和情态的搭配表明言者的高假设度,为什么句子的高假设度会诱使受话人做出违实解读呢?荷恩量级关系(Horn Scale)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Levinson[14]指出,<S,W>能形成荷恩量级关系,其中S 指STRONG,W 指WEAK:1.S 与W 分别嵌入任意的句子框架A内得到A<s>与A<w>,A<s>必须蕴涵A<w>,即A<s>→A<w>;2.S 与W 应具有相同的词汇性质;3.S 与W 应来自同一语义场。可以看出,荷恩量级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词义信息强度的比较关系。因为高假设度意味着低确定性,低假设度意味着高确定性,一般意义上的情态范畴可以理解为体现较高事态可能性的S,而情态范畴与特定时、体意义的组合则可以理解为表现较低事态可能性的W。然而,需要指出,此时的<S,W>并不适用于荷恩量级关系的后两条准则,因为S 与W 既不具有相同的词汇性质,也难以归于同一语义场。
Hirschberg[15]借用了数学中的“偏序集合”(partially ordered set)来构建语义等级关系。与全序集合内任何两个元素都有前后关系的情形不同,偏序集合的子集或者元素之间并不一定有关系。徐盛桓[16]也认为词义信息可以由义素提供,词义信息强度的比较可以由义素数量的比较来完成,若S 包含W 全部义素之外的其他义素,可以认为S 的词义信息强度大于W,即S>W。我们认为,这种扩展后的语义量级关系并不局限在词的层面,而是在语素、短语、小句以及句子层面同样适用。时(T)、体(A)、情态(M)三个元素按照蕴涵关系组成的集合也可以构成一个偏序集合,{M,A,T}{M,A}和{M,T}代表着自然语言中违实标记组合排列的三种模式,三者与{M} 在假设度大小上形成一种蕴涵关系:{M,A,T}/{M,A}/{M,T}>{M}。鉴于高假设度意味着话语主体主观上的低确定性,而低假设度意味着高确定性,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程度上的等级关系可以表示为:{Ø}>{M}>{M,A,T}/{M,A}/{M,T},其中Ø 表示命题p 不带情态标记,表明言者认为事态的最高可能性。
因此,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程度,不带情态标记的命题p 与带时体标记和情态标记的命题p’就形成了一种蕴涵关系:
(12)a.p >p’
b.p’→¬p
强断言形式命题p 蕴涵弱断言形式p’,若(12)a 正确,则可以推导出在使用弱断言形式的情景下使用强断言不能充分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根据Grice[17]的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语言仅需传达满足当前交际所需要的信息,不带情态标记的句子代表言者最高的确信程度,而带情态标记的句子承担着与不带情态标记句子完全不同的话语功能,这也就意味着此情形下使用不带情态标记句子的不充分性。上述数量准则的推导是从否定的角度来确立含意的,即A<w>→~A<s>,发生可能性极小的弱断言形式p’蕴涵着对命题p 发生真实性的否定,即(12)b。换言之,发生可能性极小的带时、体和情态标记的句子表明言者极高的假设度,事实上相当于表明命题p 并没有发生,三者组合关系的出现是对事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反事实假设,相应地也就促使受话人对句子进行违实解读。
五、结语
本文考察了时态、体态和情态等非特定违实标记组合性的类型学特征。时、体和情态因其可传递言者主观上的不确定性而倾向于临时充当违实标记,违实句要求言者最高的假设度,而三者各自所传递的假设度不足以激发句子的违实义,时、体和情态标记往往以组合搭配的形式出现以增强句子的假设度,并进而实现句子的违实义;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组合现象是语言经济性和象似性理据相互制衡和竞争的结果。语义量级蕴涵关系对违实标记组合关系的高假设度解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