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0-01-08杨九民
杨九民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白埠中学,山东 青岛 266725)
引言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随着中考和高考的改革,作文的分值比例进一步扩大。写作也是体现学生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自新课程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以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合适的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存在,因此对于中学语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中学语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语文写作是学生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对文字和语言的应用能力。然而在现阶段,写作教学存在着众多问题,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中学语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教师忽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写作的技巧,然后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固定的写作模式。因此学生在写作时换汤不换药,一味地进行模仿而毫无个性,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原本进行情感抒发的写作变成机械地完成任务。教师老套的教学方法不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反而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打压。
(二)学生写作中思维受限,内容缺少真情实感
语文写作中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需要在平日里经常阅读多种书籍资料,在写作时才不至于词穷。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积累,认为课外阅读收效甚微,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学校划定的范文来应对不同题材的写作,导致学生写作时没有合适的素材可用,只能生搬硬套范文中的材料。例如,很多学生在写关于亲情的作文时,都会写到自己生病时父母冒雨送自己去医院的事例,在写关于励志的作文时,则都会想到海伦·凯勒的事例。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作文只会千篇一律,毫无情感可言,在考试中自然得不了高分。另外由于许多中学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压榨,导致学生内心情感不够丰富,头脑木讷,写作文时往往大脑一片空白,语言描述不够生动,词汇量匮乏,作文毫无新意。
(三)教师的作文批改方式有误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指导意见有重要关系,目前普遍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作文批改方式。一种是“数学”式批改,即教师在审阅时从字词句到语法,甚至标点符号都一一进行批改。这种批改方式虽然可以看出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却有点吃力不讨好,满篇的修改痕迹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去看,很难得到教师想要的效果。另外,这种批改方式也会造成学生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怀疑,对教师的批改产生依赖性,不愿意去用心写。另一种是“蜻蜓点水”式批改,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是大概扫一眼,看一下开头结尾,中间的内容一目十行匆匆掠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批改方式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教师的批改对学生作文的进步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教师普遍缺乏写作示范能力
虽然大部分中学生私下里比较活跃,在其他课上也都能积极地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上却经常出现课堂氛围欠佳、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写作示范能力不能为学生所信服,教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在课堂上讲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大而空,不理解学生写作中的难点,指导意见不能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无法应用到真正的写作过程中,只能是隔靴搔痒。只有真正去写作的教师,才能体会各种学习方法对中学生的写作提高是否有利,哪种才是最适合学生目前的状况的,而哪一种是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的。
二、中学语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语文写作课程教学的问题存在已久,必须彻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们用冷静的头脑观察和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变成文字,从各方面重新调动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觉得有意义的话题,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某些在前代被人们所推崇的事物由于时代的隔阂也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甚至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教师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题目的确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所定的主题尽量接近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如此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而且由于是同时期发生的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写作就从被动的“要你写”变为主动的“我要写”,写作的训练过程也因此变得容易得多。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因为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美好一面的欲望,对中学生来说,课堂就是一个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个性才华的好地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对某一篇作文的看法,分享自己积累的好的素材,对学生的表现多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表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学生的兴趣也自然会提高。
(二)学生要善于积累素材
一篇好的作文,其故事内容必定精彩,而素材必定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如何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是中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首先学生要学会感受生活,用眼睛去看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动作,注重细节;用耳朵去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和人物的对话,用声音引发感受;用鼻子和舌头对事物的味道做一个判断,从味觉延伸至内心;用身体去触碰每个细小的碎片,由感知去触发情感,用这样的方法锻炼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然后要学会记录,将生活中一些深刻的感知用笔记本或者手机及时记录下来,方便在写作时引用。当然,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借助互联网,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众多,更新速度快,所以对互联网的适当运用也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三)掌握好批改的尺度和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有明确规定,“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就给写作批改提供了一个批改标准和尺度。按照这个尺度,教师完全不必像发行报刊那样严谨细致地全批全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拟定批改的标准,让学生互批互改,再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例如,在语言知识方面,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正确、通顺、清楚,对于初三的学生则要求生动形象、词汇丰富。这样根据不同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批改中要做到有详有略,有轻有重。对于重点处可以多费些笔墨,引导学生精思深想,推敲分析,对于其他问题,做一般处理即可。
教师除了自己批改,也可以适当地采用学生批改或者学生互相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批判性。让学生修改,需要注意学生的能力,一般对高年级的或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宜采用这种方式,还要在修改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明确修改的目的,不可操之过急。
(四)教师自身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能够写出好的作文,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对教师有信服力,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对于平常练习的作文题目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写作想法,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写一篇自己的示范作文给学生阅读,讲清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技巧,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应给学生列出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写作时的思考过程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降低学生对于写作的排斥感。
三、结语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寻求突破和创新,转变教学主体,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慢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素材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表达、多交流,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用科学的方式去应对不断变化的考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