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医师培养的探索

2020-01-08余秉翔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医学

马 聪,余秉翔

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激增,促进了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健康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目前发展较为成熟且完善的健康管理机构,根据其性质主要分为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私营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和依托疗养院或社区健康管理中心三类。其中,综合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在长期的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影响力,拥有巨大的客户群体[1],然而健康管理在我国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科建设滞后限制了健康管理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灵魂是人才建设,人才是学科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建设的质量直接体现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学科的水平。综合医院的健康管理学科对其他单位健康管理的学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其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尽管综合医院从事健康管理的人员代表综合医院的综合实力,但健康管理作为新兴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滞后于健康管理工作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不系统、不完善、不科学、不统一。

1 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医师现状

1.1 专科性较强,知识不全面 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组建较其他学科晚,从事健康管理的医生多为其他科室抽调,由于早前没有健康管理专业这个二级学科的设置,健康管理师多为心血管、肿瘤、呼吸、内分泌、消化等专科人员组成,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综合性加强,人员设置越来越完善,包含营养科、康复科、老年科、运动专业等学科人才也逐渐加入,但人员的综合性不能代表提供健康服务个体知识架构的全面性,而这种全面性贯穿了健康管理查、评、管的整个过程,也决定健康管理的质量。在“查”前有健康状态评估,没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就难以制定个体化的体检方案,在“检”后有健康风险评估,同样需要全科医学的视角去综合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在长期随访管理阶段,只有对常见、多发病症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并长期跟踪、调整。

1.2 健康管理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人才匮乏 健康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性学科,融合了多种领域,如心理学、营养学、运动学等。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于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更加重视。如何通过非药物方式如运动、营养等手段进行干预,促进人们的健康,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综合医院均有营养、康复、心理科室的配置,但大部分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没有自己的心理医师、营养医师,康复医师、运动师,而这些非主流学科恰恰是健康管理学科中当今发展热门的学科,加快非主流学科人才合理配置亟待解决。

1.3 科研基础薄弱,科研创新能力欠缺 科研创新能力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检中心由简单管理型向学科建设型的转变[2],科研在健康管理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科研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由于健康管理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科理论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不够完善,大部分综合医院的医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我国健康管理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学科是医院赢得社会声誉的品牌,而科学研究是支撑学科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健康管理医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平衡发展也是面临的一个挑战。

1.4 沟通意识淡漠,不注重技巧,缺乏人文关怀 沟通是健康管理工作的基础,有别于其他专科,沟通贯穿于整个健康管理的始终,从量体裁衣问诊制定个性化体检方案,到健康宣教及后续跟踪管理,良好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同时也展示出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提炼凝聚相关专业知识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使健康管理对象心服口服地改变自己不良生活方式,或遵嘱服药,或规律复查。尽管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专业能力方面相对领先,但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可以跟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的缺乏沟通之道,语言生硬贫瘠,有的重点表述不清,让患者对自己健康状况及后续管理方案云里雾里。这些都影响了健康管理的效果。

2 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医师培养方式探讨

2.1 重视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 健康管理是以综合交叉见长的学科,为健康管理对象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预防性、持续性、综合性的服务,在对健康管理对象的查体及评估过程中,越来越多人存在多病共存及多症共存的现象,常常接诊一个对象即涉及到多个学科,包含心血管、内分泌、消化、营养,常见的还有心理、康复及运动医学的知识,这就要求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医师的培养需要重视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积累,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开设都依赖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专业规模,且综合医院的绝大多数健康管理医师也没有经历过健康管理专业的系统培养[3]。因此,科室势必承担健康管理师综合学科培养的角色。一方面,科室可购置相关专业书籍,建立多学科图书角,利用上班时间、业余时间、科室小讲课时间进行各专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概论。其次,科室查房可选择多种常见病共存的病例进行病例讨论,注重多专科常识积累。另外,加强多专科协作,以多学科联合会诊为契机,积累典型病例,从中聚类及总结共性。最后,重视指南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注重多学科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随着时间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才能对多病共存的对象进行全面评估,综合干预。

2.2 健全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培养体系,加强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健康管理师的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还没有形成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理念,没有认识到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4],改变以上状况的有效途径是综合性医院进行完善而规范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全科医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是综合性医院全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健康管理医师缺乏接受全科临床思维、全科理念、实践技能、人文沟通等方面的培训,因此缺乏必要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需求。

综合医院全科医学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善,一方面需要提高医院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推进全科医生临床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合理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专门从事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全科专业基地的作用[5];综合医院还可以进行评定后,选拔有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及实践经验的临床医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临床骨干的作用,制定教学计划,逐步培训全科医生临床技能、思维水平、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依托医院的远程网络、充分发挥各类优质培训资源、还可构建在线培训平台,结合线下和线上培训,结合多种方式授课,既节约经费,也提高效率。最后,要制定适宜的全科医师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以保障全科医生人才的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全科理念、胜任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师岗位需求、热爱全科事业的合格健康管理医师。

2.3 多种方式并用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6],对医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治愈疾病层面,而是提出了更多人文关怀方面的要求,因此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赵铁夫等[7]应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SEGUE)调研了北京7家综合医院门诊医生医患沟通技能现状,结果发现,北京综合医院门诊医生临床沟通能力不容乐观,医患沟通技能与国外同行存在一定差距。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对象广泛、跟踪服务时间长,更应注重医患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如何提升健康管理医师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其岗位胜任力值得探讨,笔者经过总结和文献查阅,认为综合医院提高健康管理医师沟通水平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1)循序渐进将医患沟通理论以碎片化方式融入教学查房,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医患沟通基本常识讲授,包括如何与健康管理对象建立信任关系、采集哪些方面信息、怎样讲授诊疗信息,如何说服改变不良生活饮食方式,如何提高依从性与自我约束能力等[8]。(2)通过多种形式的方法,如小组讨论即PBI、大课讲授、SP教学等方式对沟通能力进行培养,效果较为显著[9]。另外,从2003年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在综合性医院得到应用,多家医院采用了此种模式,研究发现,巴林特小组实训活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在面对压力时医护人员能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10]。(3)注重细节,总结经验及沟通技巧,比方说详细收集体检客户的性别、年龄、病史、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身高、体质量、药物治疗情况等详细的个人资料,了解体检人员该次检查的具体需求,沟通语言要做到使用普通话,语速适当,音调适量,通俗易懂,尽量不用或尽量少用过于专业化语言,当体检结果及结论出乎体检者预想时,语言应做到把握分寸,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语言等等。

2.4 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 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科研思路来源于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又应用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从而实现科研促进健康服务水平的提升的良性循环,健康管理师应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科研水平。(1)增加科室小讲课中科研方法及统计学方法的比重,大部分健康管理中心的科室教学更加重视临床病例的探讨、健康管理的方法、新技术及新业务的开展,很少有科室按照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对健康管理医师进行循序渐进的科研教学,大部分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招聘的医生本科学历占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方法的培养,因此限制了科研视角,制约了健康管理学科的科研长远发展,综合医院的健康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进行健康管理师的科研教学、科研指导;有实力的医院,科研教学则可以依托医学统计科、统计教研室、研究所进行科研方法的培养,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2)加强国外文献阅读量,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注重自我提升。阅读前沿的医学文献;从研究文章主旨的创新性、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医学统计的严谨性等方面获益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为做高水平的科研、写高水平文章打下基础。(3)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积极有效的学术交流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较早准确地掌握本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拓宽科研思路,同时积极鼓励会议投稿,也会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3 健康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展望

我国健康管理学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11],如何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顺利发展, 如何搭建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做好人才培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1 建立健康管理师综合、严谨的评定机制 自从2005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确定了“健康管理师”这一职业,全国迅速掀起了健康管理师培训和考试的热潮,但这些“专业人员”往往缺乏医学基础,甚至高中毕业考试及格即可获得专业证书,其专业能力更有待考量。因此,高质量的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在我国还极为稀缺,为了改变健康管理人员鱼龙混杂的现象,亟待建立更加严谨的健康管理师的综合评定机制及培训体制。

3.2 调整人才结构,建立合理人才梯队 在我国,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师多是由各专科科室医生、退休返聘人员组成,学历总体偏低,不具备系统的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健康管理学科专业性、系统性的岗前培训,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侧重招聘全科医学、健康管理专业方面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3.3 注重特殊人才培养、特殊学科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增加,精神心理问题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均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部分人健康管理有其特殊性,需要更加专业化、个体化的评估和管理,因此心理专科、老年专科医师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的培养和引入也十分重要。

3.4 注重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疾病早期筛查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为疾病早发现、早确诊、早评估、早干预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准的手段和工具,大大丰富了健康管理学的内涵,如:基因检测、功能医学等一些新的检测手段及检查手段,人工智能评估模型等一些新的评估手段。通过这些检查,可以量化个体现存的健康风险以及未来可能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给健康管理提供新的理念策略,如果不加强学习,墨守陈规,就必然落伍于健康管理时代发展。

总之,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医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健全培训体系,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政府、社会、医院、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医学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医师节》
医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