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为例
2020-01-08孙楠
孙 楠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下的学习的影响。根据地理知识内在联系,将地理知识的联结关系划分为类比联结关系、矛盾联结关系、因果联结关系、演绎联结关系等六种联结关系。[1]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高中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归类[2],用先获得的方法和经验,根据它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地理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迁移。下面以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为例,说明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演绎推理,由课本走进生活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具有演绎联结关系。这里以课本第三目“大气的运动”为例。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采用直观的方法比如动画、实验、板图进行演示。学生首先要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才能将此原理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当中去。鲁教版教材在“活动”中设计了让学生解释图中海陆风形成的原因。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刚刚讲过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白天时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如何?是高压区还是低压区?风向如何?反之夜晚的情况呢?也就是说,前面先行学习一个基本的原理、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后续学习的则是具体的地理事物,是原理规律在生活中演绎出来的具体体现,是真正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思考题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用这种演绎推理的方式,由课本走进生活,引导学生产生学习迁移,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原来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的感觉,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同时也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类比归纳,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类比联结在高中地理知识当中存在比较广泛,它是指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共同特征,先行学习和后续学习的知识在本质上或者是现象上具有相似性,从而更容易产生学习迁移。在上一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海陆风”的形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导致海洋和陆地在白天和晚上的温度不同,进而使海洋和陆地形成不同方向的气流。而季风气候的成因分析,本质上和海陆风的成因是一样的。从空间上来看,只不过是把局部的海洋陆地的范围扩大到东亚、南亚地区与太平洋之间;从时间上来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气温、气压差异,从白天到夜晚扩大到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进而使得这些地区在冬季和夏季的盛行风向不同。这里仅做简单举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南亚季风的形成的影响、风向等具体问题还需要教师再进行讲解总结。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这种可以通过类比迁移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都是由气压带风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分析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此类迁移的发生,如果学生能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努力尝试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似点和共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有趣,进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减轻学习负担。
三、对比总结,学知识也是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知识之间相互对立、反向的矛盾关系,需要通过对比的方法以发生迁移来记忆。如本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中,气旋和反气旋的部分。气旋和反气旋本质成因相反,气压分布、气流方向不同,可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比如让学生亲手绘制示意图,自己总结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规律。从概念、气压状况、气流运动、天气状况和典型天气等方面,列表对比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系统。学生一直参与在思考的过程中,再进而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也会更容易接受。同样可以采取列表对比学习的知识还有本节“锋面系统”中的冷锋与暖锋。
这种通过矛盾联结需要对比分析的问题,往往具有较高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学习策略,比如说列表对比、绘制思维导图等等,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这一节的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横向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地理实践力,更好地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逻辑性很强,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把握自然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难以转化新旧知识。因而在考试中,一旦遇到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规律进行迁移应用时,换一个“套路”,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次,地理学科作为一个生活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有很多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我们可以利用学习过的地理原理、技能,去解释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教师们要注意学习迁移理论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