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0-01-08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小水滴法治道德

刘 妍

(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官寨完全小学 河北唐山 063500)

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启蒙课,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所处的社会产生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不单是一个个体,更是社会中的一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辅助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能明辨是非,保持责任心和道德感。但是由于年龄的局限,小学生往往处于好奇心十分强烈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专注力也不如高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推进相对困难。因此,通过情境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与社会情境融合起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各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课堂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探究和分析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一、通过情境导入,创造情感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本和课堂往往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枯燥的教材和毫无趣味的教学更加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情感交流。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来说,情感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也是这门课程的最终意义。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课堂情感,创造情感迁移,能让整个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堂课时,教师通过情境导入,表演中秋时的习俗和活动如吃月饼、赏月亮等,让学生猜自己所表演的是哪个节日,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在观看老师表演以及猜节日的过程中,一方面能从课间休息的气氛中将注意力拉回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趣味性十足的情境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产生一种积极正面的课堂情感,对后续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1]。

二、通过情境创设,引起情感共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唤醒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创设合适的情境,运用这些情境来触动学生心中的真情实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课堂与课文内容中,这样就能让他们从课堂中联想到实际生活,从假设中联想到实际,从他人的角度来反思自身。让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起到真切可行的作用,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认同所处的社会,培养他们的公德心、责任心以及社会共情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们不乱扔》这堂课时,在课堂开始前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故意将桌子摆放得乱七八糟,在黑板上乱涂乱画;在地上乱扔垃圾和纸片儿。在学生进入教室看到此情景后,询问学生是否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环境来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感受杂乱环境给人带来的不便。然后师生一起动手整理,让教室恢复干净和整洁。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环境,让他们更直观、更深刻的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保持卫生的重要性。

三、通过情境应用,获得情感升华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情感丰富的个体。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历较缺乏,他们的情感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往往是更丰富、更容易调动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地把握和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地应用各种情境,必要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各个感观,由此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之感。用这种方式来激活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的品质,产生对心灵和情感的强烈冲击与碰撞,最终来获得情感上的升华,让教学活动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小水滴的诉说》这堂课的时候,教师制作一个以小水滴为第一视角的短视频,将小水滴拟人化,用水滴的身份讲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比如最开始小水滴是融汇在河流中,但是由于某个小朋友洗完手没有关紧水龙头、用大量的水洗水果等等情境,导致小水滴的朋友们都渐渐离开了它,最后它变成了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跟随水滴的视角进入不同的情境中,感受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第一视角的进入以及从小水滴拥有许多朋友到最后变成一滴眼泪的情境变化,让学生随之产生情感的变化,获得情感上的升华[2]。

通过上述分析与探究,合适的情境创设与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来说,更能够从情感角度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能走入我们创设的情境,在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猜你喜欢

小水滴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是会变的小水滴
捉迷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