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宜昌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01-08陈彭兰
陈彭兰
(宜昌市广播电视大学 湖北·宜昌 44300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新时代能否培养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家长。社区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家长用符合发展规律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培养孩子,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本文对社区家长学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新时代宜昌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路径进行了初步研究。
1 社区家长学校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功能
社区这一概念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社区是指由聚居在特定区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人们生活和休闲的主要场所,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社区度过。社区家长学校则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社区资源,发动工会、妇联等组织,由社区承办,学员免费学习的一种成人教育机构。其任务是配合学校教育,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力,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密切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子女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较于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家长学校具有三大特点,即特定的地域性、发展的关联性和参与的广泛性。特定的地域性是指以家长居住社区为载体,根据居住人群的不同,具有特定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特征。杂居小区、棚户区或高档小区的居住人群决定了各自社区家长学校的办学类型。发展的关联性指社区家长学校是社区与辖区范围内家长互动结合的产物,基于社区的特定空间,围绕家庭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活动,充分体现社区家长教育与家庭生活、发展的关联性。参与的广泛性是指社区学校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家长学校的广泛的参与性,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需要社区内家长和未成人的参与,也需要辖区内学校、机关团体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
社区家长学校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其作用和价值。作为教育的一个分类,社区家长学校具有与其他类别教育相通的功能,但又具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科学健康的育人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社区家长学校具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能力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力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儿童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新时代建设社区家长学校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党中央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家庭建设的重要作用。2016 年12 月12 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
(1)建设社区家长学校是贯彻习近平家庭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家庭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全国妇联等9 部委以及各省、市、区相继出台文件规定,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其中明确规定:“城市社区、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或家长学校的比率达到90%,农村社区(村)、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或家长学校的比率达到80%”。在《湖北省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十三五”规划》中也强调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继续推动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创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由此看来,社区家长学校已经成为各级部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的重要任务。
(2)建设社区家长学校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其着眼点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强国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为关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追求,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培养儿童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3)建设社区家长学校是培养造就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社区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熟悉孩子身心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和能力,配合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依托社区公共服务阵地,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区群众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弘扬优良家风,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3 宜昌市社区家长学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建设社区家长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社会参与度和热情还不高,学校建设的相关资源还比较缺乏,对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指导、管理、服务等支持系统有待健全。另外,家长对社区家长学校的认识相差很大,部分家长片面认为社区开展家长教育的人力物力不足,作用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找个好老师教就可以了,自己管好孩子的生活就行,对教育能力的提升认识不足。
(2)师资队伍不专业。目前,宜昌市大多社区家长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基本上都是社工、社会人士和志愿者兼职,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家长的多元化需求。社区每次开展活动都是为了完成全年任务而被动进行。还有一些致力于家长教育公益事业的专家,应社区的邀请对家长进行培训讲座,但是讲座的次数极其有限,而且课程缺乏系统性。
(3)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社区工作琐碎繁杂,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很多社区家长学校虽然挂牌了,但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社区(村)家长学校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有的甚至把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当作面子工程,拍些照片贴在墙上就算开展了活动。有的社区家长学校形同虚设,开展活动没有规划,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完全没有发挥社区家长学校应有的作用。
4 新时代宜昌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路径
(1)党政主导,部门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部门在指导推进社区家长学校中承担的主导责任,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为家庭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公共服务产品,逐步建立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各界重视的良好局面。
(2)软硬并举,注重功能,建设普惠性的公共教育服务阵地。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满足互联网时代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新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启指导服务新模式。运用各类信息化资源,开发数字化家庭教育服务产品,利用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社区网络家长学校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为家长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3)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建立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城市社区和软硬件较好的农村社区(村)家长学校逐步引入专业社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基本满足城市和农村社区家长的家庭教育服务需求。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家长资源,招募一批家庭教育志愿者,保障社区家长学校长期运行。政府将社区家长学校教师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培训,打造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队伍。
(4)关注需求,问题导向,建立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教学体系。针对新时代下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整合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开发满足家长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主题课程菜单,聚焦新婚和孕期指导、0-3 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学习与发展关键期教育、青春期家庭教育、女童安全自护教育等内容,建立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为社区家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5)统筹规划,强化考核,推动家长学校工作科学规范发展。建立健全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妇联、教育部门共同牵头,文明办、民政、文化、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科协、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联合开展督导调研,定期围绕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化。建立督察评估、激励表彰制度,制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估运行机制,领导协调、组织督导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