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2020-01-08胡海艳

科教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院校语文

胡海艳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太原 030401)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专院校在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构建学生的字、词、句、篇、文等语文基本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口头表达和应用文书面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1 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利用网络资源,弘扬民族精神

当前高专院校的语文教材内容,颇多篇目是经典的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编者用心良苦,也尊重了政府的号召,语文课程教学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以及语言的变化等原因,学生很难形成情感共鸣,学习兴致不高,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而且,在高专语文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受限于时空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只能依靠口耳相传近在咫尺的语文材料,更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专语文课程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上的理想与现实落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调动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信息、优化教学方法,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确为可行之道。

1.2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兴趣

网络的跨时空性和交互性将打破高专语文教学的桎梏,教师需要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兴趣所在的话题以及专家讲座,使过去远在天边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者可以为自己服务,促进教与学的丰富性;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语文课程相关资源外,可以与同行业者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免费共享,构建自己需要的资源库;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语文信息外,也可以适时向教师提交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可以和教师及时互动,咨询教师对话题的意见,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话题相关意见;此外,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拓宽了高专语文教学的教学形式,让高专语文教学走出传统走向时代。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学生活跃在语文课堂上,何愁教学效率低下。

以《长恨歌》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唐玄宗、杨贵妃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安史之乱是唐玄宗之责还是杨贵妃的事、安史之乱是功是罪、白居易写下长恨歌是怜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还是为了寄予自己的政治思想等问题,在讨论中,教师不是重在统一观点,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前时代,信息爆炸,生活节奏紧张,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前相比大为不同,阅读态度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的人阅读,讲究破万卷书,精雕细琢,然后方能有所悟,是一种慢读,是一种精读。现在的人阅读,讲究随意快捷,相比于捧着一本经典作品坐在书桌前细细品味,推敲琢磨,人们更愿意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媒介进行阅读,而且倾向于在车上、床上、路上等随意性的地点阅读,阅读的内容选择也不再是经典作品,只是粗制滥造的博人眼球的消息和当代言情玄幻小说,阅读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不会去体会感情,也不耐烦深入了解作品。总而言之,现代人的阅读特点就是时间短、地点不拘、内容娱乐化、程度浅,就像吃快餐与生活的快节奏一样。因此,出现了诸如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快餐阅读等名词。

高专学生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课程的紧张以及对未来的焦虑等原因,学生的阅读更是走马观花,转瞬即忘。日常生活中如此,语文课程中也是如此。学生用这种阅读方式来阅读语文教材精挑细选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暴殄天物,面对表层无趣却内蕴深刻的文学作品,不好好集中精力鉴赏一番,是不可能有所得的,无论是遣词造句的表层知识结构还是深度的人生体验与思想情感,更不用说领悟之后的应用了。

2.1 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

然而学生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高专语文课程除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要发展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更要构建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所以,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师需要致力于改变学生快速阅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长阅读,养成学生在阅读时专注和持续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方面,教师需要将教学时间合理规划,形成课上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的衔接。教师在明确作品重难点,定下作品的话题后,课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作品话题相关资料;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绕相关作品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不过教师需要注意话题的明确、路径的清晰以及学生成就感的获得。讨论虽说是众说纷纭,但不能偏离主题;活动路径明确掌控,减少无效课堂活动;区分难易程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作品话题上下一番功夫,如果话题不仅仅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最好,关联生活,教师在开启学生的头脑风暴时便会较为容易,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与作者的跨时空对话,而且能够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读出人生。

2.2 引导学生精读细读

以《雨巷》为例,《雨巷》是戴望舒写于1927 年的诗歌,如果不能引导学生精读细读,这篇就仅仅是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徘徊在雨巷的一个画面,虽然有点凄美之感,但也仅限于此,甚至学生会质疑明明一句话便可以说清楚的事为什么要写成一首长诗,《雨巷》可以进行如下教学:

首先,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戴望舒成长经历是怎样的,1927 年发生了什么时代大事,知识分子是怎样一个思想情况,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如何,从见人见事而知作品思想情感;

其次,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以下话题:其一是雨巷是不是雨巷,姑娘是不是姑娘,这是不是一首爱情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其二是姑娘为什么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其三是戴望舒是不是遇见了这样一个姑娘,如果没有,他该怎样思考与行事。

最后,学生围绕材料进行思考,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证明,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升华作品紧扣学生生活,学生的生活中可曾遇到与戴望舒一样的情况,如何解决?由此,学生不仅能够透过文字读懂戴望舒,更是可以端正自己的人生。

3 注重语言表达,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3.1 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无论哪个学段,语文都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即不仅关注表达内容本身,更是要关注如何表达。而且随着网络的影响深化以及网络用语的冲击,语言的规范化正在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与网络密切接触且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高专学生,随口随手都能是一些“欧巴”“土肥圆”“扎心了,老铁”“我信你个鬼”等不规范的遣词造句,不仅如此,更是有些网络用语利用谐音消解原有词语或成语的文化,背离创词初衷,误导后来人,比如“股往金来”“食全食美”等。虽然创新是语言保持生机活力的途径,也是语言的内在特征,但是失了规矩只是图一时之快乐的创新,只会是对语言的破坏。所以,语言应用是高专语文教学目标的重头戏,教师对语言表达、文书撰写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必须重视,予以规范化,然后才能培养语文理论和语文实践兼具的人才。

3.2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在口头表达方面,课上,教师围绕作品话题组织课堂讨论,创设一定的激励条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课下,师生网络互动,就一些作品或其他时事进行意见交流。学生想说、敢说、说得好,自然就会保持习惯,然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书面表达方面,主要是进行网络写作平台的构建,教师在课上布置写作主题和要求,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因为高专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所以教师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如何收集相关材料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予以分析上,开拓学生思路,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实在困难,教师可以点拨一些写作技巧,比如表现手法的应用、结构的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网络写作平台进行写作与互相鉴赏,从比较中窥见自己写作的优缺点,然后再进行纠偏,以促进写作的进步。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张若虚写了几个场景,每个场景的美都是如何利用文笔构造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明了哪些道理。然后,或者让学生任选春、江、花、月、夜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想象,该主题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何才能实现意境的塑造,想要用什么体裁进行表达;或者让学生任选宁静、物是人非、离愁别绪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联想,通过什么景物才能描写出自己所选的主题,如果不能写实,该如何进行虚写。最后,学生在网络写作平台进行写作与鉴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作品,取平均成绩,折中优缺点。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高专语文课程的语言应用的教学目标。

4 结语

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是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高专院校对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课程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更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部分高专院校以为,既然学生可以从网络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已无必要,可以让位于技术实践课程。高专院校创新并实施混合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主阅读,课上集中讨论作品话题,建设特色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院校语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