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教学元素对课程思政推进的启发
——基于艺术类学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0-01-08

科教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价值

王 欢

(江苏省戏剧学校 江苏·南京 21110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两个不同概念。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使用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一种关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主张将思想政治知识与各项课程紧密联系,针对艺术类学校而言,推进课程思政就需要紧密联系专业课,汲取专业课营养,推进课程思政发展,从而实现“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因而秉持课程思政理念,能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

1 思政课程价值导向与专业素养价值导向

思政课程价值与专业素养价值都为高职院校教育价值所指,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体系,应该树立以思政课程价值为引领、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的理念,形成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思政课程价值和职业素养价值充分实现的教学模式。

1.1 思政课程价值导向

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思想政治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文件内容呈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也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更清晰。

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是显性的知识传授、能力的养成,还在于隐性的行为习惯的塑造、品格的养成,甚至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其理念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自身社会属性,具备社会责任感。思政课程价值指向素质教育、通识素养和能力培养,为社会生活所需,自然也为专业课顺利开展所需。

1.2 专业课价值导向

专业课要求掌握通识知识,强调能力培养。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外语应用八项核心能力外,还要求掌握专业能力。

各专业课要求的能力各有差异,但都指向专业素养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养成,因而需要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确定。

1.3 价值导向相通互助

不同专业要求培养的能力各有差异,但专业能力的培养离不了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也对核心能力的深化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具有共通之处,因而思政课程开展需要汲取专业课的营养,充分实现思政课程价值与专业价值的互助,帮助实现思政课程价值取向,最终指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 高职课程思政探索现状

高职课程思政指向学生意识形态导向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各门课程在教学中都应贯穿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在课程思政探索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有共性问题,也有依专业、班级差异的个性化问题。常见问题有:

(1)难以融入、参与度低。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足,定性为枯燥无味的课程,上课呈现被动状态,参与度很低,从而开展难度大。

(2)难以共鸣,思考力弱。文化市场多元的同时,也意味着会存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在多样信息面前,学生易被错误引导。消费式快文化使得校园的娱乐氛围愈加浓厚,学术性较浓的思政课让学生愈加难以接受,难以理解思政课的核心价值。

(3)难以理解、抵触性强。职校思政课程体系层次分明、难易程度梯级上升,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贴合职校生求职实际,易于起步。到二年级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学习难度提升,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学生就跟不上后期思政课的教学节奏,认知困难强化,因而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就逐渐产生了抵触心理。

依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把普遍性的要求同特殊性的实际结合起来,因而针对艺术类专业职校生,需要结合其专业去寻找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推进课程思政的进行。

3 专业课教学元素对课程思政的启发

为贴合艺术类学生实际,了解其专业课非常必要。我校公开课体系比较成熟,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课主要分美术、影话、音乐、戏曲和舞蹈几大块专业课。在观摩大量专业课后,感触深刻: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1)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结合各专业实际,学生着力点各有不同,就需要深入挖掘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本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传统意义的“授”与“受”模式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思政的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参与度等因素思考,倡导教师主导,保证学生主体地位格外重要。观摩我校影话专业公开课“真看”后,我感受到学生上课热情高,与精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师引导离不开。育人自觉的启发正验证着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做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良性互动从而促成良性教学。

(3)升华主题,树立信仰。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知识讲解的媒介,实现学科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信仰甚至人生信仰。学科信仰的传递与人生信仰的树立是有机统一的。我校影话专业公开课“真看”传达了“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学科教学要求,强调学生在表演中要有信念感的支撑。我校美术专业公开课“人物速写基础”,除介绍速写要求外,教师还会强调作者与作品间的情感。这种思考力与情感贯穿其学科之中,这些正是学科信仰的体现,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所需。

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以汲取专业课元素,教师适时点拨升华,能有效实现教学系统与学生系统的动态融合,并传递思政课的学科信仰,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做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各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同样,在思政课教学中善用专业课教学元素,会更加贴合学生,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价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