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与大创融合的应用型研究课程学习实践

2020-01-08韦龙明

科教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海滩双创成果

王 丹 韦龙明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影响升学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显得尤为重要。[1]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实践不足;而双创活动又疏于理论引导,两者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本文从本科生的应用型研究课程学习入手,交流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融合的实践经验。

1 大学生创新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1.1 大创项目实施的局限性

(1)选题茫然。一项成果突出的双创项目通常对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对于项目申报,一些同学倾向于寻找社会热点问题,但由于与所学专业无关,只能找辅导员作为指导老师,少数同学还同时参与多个大创项目,由于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大创活动与专业学习脱节,两者时间上往往发生冲突,项目很难顺利实施,对个人成长也难有大的促进。

(2)实践盲从。随着大创项目的不断普及,本科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日益高涨,如果大创项目的组长是大三的学长带,甚至是参与研究生课题,这让首次参与大项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事事盲从跟着干,组员过分依赖组长等现象比比皆是。有时一旦时间紧迫,为了赶进度,组长很容易自己“包办”一切,担心害怕组员拖拉耽误事。

(3)成果依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科研主动性不强,过度依赖老师指导。项目申请下来后,同学们迟迟不敢下手,总觉得没有老师在旁指导,害怕出错,怕被批评。如果大创申请依托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部分同学因此又觉得“胸有成竹”,没有紧迫感,不会积极主动采取行动,拖到结题时刻,才匆忙用老师已有的科研成果来代替。

(4)科研轻视。由于学校有申报数量的层层指标要求,部分同学错误认为申报容易,结题也容易,导致对项目研究过程的轻视,一年时间眨眼很快过去。对于国家级和区级的项目,由于不断需要成果汇报展示,结题成果多比较完善,但校级项目由于重视度相对较低,最终结题就会出现缺少心得体会和工作照片、研究内容过于简单等现象,成果相对不佳。

1.2 创新理论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高校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课堂上老师授课,课本知识体系虽然对形成扎实专业底蕴方面功不可没,但在各种新观点的碰撞和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下,传统的授课似乎有点“不给力”。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仅无法推陈出新,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也大打折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而单独的野外实践在没有理论知识的引领下,犹如空中楼阁,学生思维天马行空。

当前大学生创新理论教育与大创项目实践相对脱节。创新思维决定人的创新实践,而创新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全面的、综合的。大学生在单纯的理论教育下,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并迅速、灵活地解决问题,这对大创项目的进程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一定的滞后影响。[3]

2 应用型研究课程与创新实践融合探索

2.1 通过问题讨论,开拓创新思维

记得阿西莫夫有句名言: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但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在固有的知识体系上一个新观点的闪现都是创新。2017 年春季学期,我们资勘大二学生曾赴广西北海涠洲岛进行专业普地实习,主要是了解火山沉积与海岸地质地貌现象,同学们由于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与训练,仅仅停留在感官上,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肤浅认识。2017年秋季有幸参加了应用型研究课程“现代海滩沉积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探讨——以北海涠洲岛为例”[4]的学习,首先主讲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PPT,谈谈涠洲岛专业实习的各自感受,每人都发现了什么特殊现象?有什么无法解释的问题?通过一张张各自收藏的野外照片展示,一些我们原来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现象被老师一一“问”了出来。通过课堂讨论与老师引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被挖掘,这让同学们知道,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2.2 通过资料查阅,寻求解决方案

科研不应该漫无目的,要勤于思考,要善于学习。老师让我们带着问题自己先去查找文献、寻找答案,经过问题分类,大家进行适当分工。在查阅与整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科研成果之后,同学们初步认为不同海滩珊瑚碎屑的丰富度、块体大小及颜色的不同,可能是海浪冲击的强度不均,跟风化作用的差异所导致,海滩周围不同的地质背景也有可能是影响因素。虽然前人对砂质海滩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钙质海滩研究资料却很少;珊瑚颜色则被认为与内部元素及荧光蛋白有关,但缺乏对珊瑚颜色后生变化研究。珊瑚多色性现象也仅为肉眼所见,到底都有哪些具体的颜色差异呢,沉积物粒度又是怎么变化的?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内容重点针对珊瑚的成分(主要分析矿物成分,有机质,机械混入物等),珊瑚颜色分布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方面。这需要通过野外地质踏勘调研工作来验证,从“带着问题学”到“学出问题来”,是我们的应用型研究课程学习初期的又一收获。

2.3 通过实践应用,加深知识理解

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的真谛,才能学以致用。通过2018 年寒假的野外实地调查,同学们们发现从海到岸,海滩沉积物粒度由细到粗变化,这符合一般沉积规律,而在距离峭壁、或岬角由远到近,沉积物粒度也由细到粗变化,[5]它们受控于局部地貌影响水动力条件由弱到强所控制。通过带着问题进行的实地观察,让我们加深了对《普通地质学》搬运-沉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提高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6]通过多次研究型课程学习讨论,对野外沉积现象不断加深理解,最后完成了研究型课程的结课报告。依托以上研究成果,我们成功申请到了2018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1 项、自治区级2 项和2019 年度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各1 项。项目选题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协调统一,双创项目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平台,也是检验能否灵活运用课本知识体系的最好途径。

2.4 重视持续研究,不断收获成果

两年来,依托5 个大创项目,开展涠洲岛海滩沉积的持续研究,不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还通过氧化-还原-磨蚀等实验,理论与实验相互验证,加深对野外观测现象的理解。研究论文“北海涠洲岛珊瑚多色性分布规律初步研究”于2019 年4月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并做学术报告,荣获大会优秀论文奖。2019 年9 月对三个大创项目初步成果进行总结整合,研究成果“北海涠洲岛钙质海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获第九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根据创新活动的切身体验撰写的论文《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培养——课程学习体会》于2019 年12 月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年会暨第三届双创实践新技术高峰论坛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在大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始终坚持分工合作、成果共享、总结提高的原则。在实践调查时,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课程学习时,加强成果交流,互检互评;成果汇报时,老师注重积极引导、鼓励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启迪创新思维,让研究持续深入,让成果尽可能最大化,师生之间的充分平等交流,也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7]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给同学们留下难忘的科研经历。

3 结束语

创新思维训练,可以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优化大学生的思维空间。[8]应用型研究课程学习为创新教育与双创项目实践提供了平台,能够推动双创活动蓬勃发展,而且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其中项目负责人王丹已被推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项目组其他成员考研也已成功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多所高校录取。创新教育与双创实践有机融合展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也改变了同学们的人生!

猜你喜欢

海滩双创成果
多彩海滩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工大成果
海滩假日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