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020-01-08

科教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健康人生

宛 昭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90)

一直以来,学生都是受到社会和国家广泛关注的一大群体,他们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青少年需要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这导致很多人在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高度的智慧、广阔的文化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三观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介绍对象,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提出了几项具体的应用措施。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

1.1 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处于任何年龄段的人而言,处理好人际关系都是帮助自己快速立足的前提和基础。而谈到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正常交往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与周围大多数人形成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那么对于他的学习、生活等行为都是有利而无害的;但是,一个不和谐甚至敌对的人际关系,则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生活效率,甚至成为阻碍自己进步的绊脚石。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一文中,其中第一个“和”字具有和谐、和睦的相关含义,第二个“合”则具有融合、汇合之意。[1]“和合”思想具有十分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但是关于该思想内涵的探究,学术界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第一,强调兼和。这里将兼、和、通、全四字认为具有相同的内涵与外延;第二,强调和生。这里便与钱耕森所提出的“和生学”不谋而合;第三,强调和合。认为万事万物当中都有“和合”现象的存在,并将其作为探究万物的指导来研究各项学问;第四,强调和谐。认为世人皆处于平等状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且人人和合。最后,通过综合几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难看出,其中都强调了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歌颂了和睦相处的优良美德,而这种思想恰恰是当代青少年所欠缺的关键要素。

当代青少年由于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所以导致自我意识并不完善,甚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进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取向。而受这种错误取向的诱导,也就根本难以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类人际关系,最终诱发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中蕴含的为人处世道理传授给青少年,并积极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强调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使更多人在正确处理好自身人际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助于增强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与渴望,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却每每让人望而却步。每个人在朝着理想而前进时,可能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或困扰,而这些阻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挫折。挫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往往因人、因事而异,但是无论怎样的挫折,如果处理不当,那么都会对人的身心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一蹶不振,我们有必要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耐受挫折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周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同时也是孔孟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更是作为家喻户晓的名句而人人称颂。而这句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国发展至今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除此之外,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对刚毅自强之人极为赞颂,孟子也曾在言语中侧面反映出“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我国古代大批文人志士都在诗句或词篇中表达了有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形象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哲学的生动阐述与表达。

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要着重于强调培养耐受挫折能力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教育活动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相关精神传达给每位学生,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内心和毅力,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个人品质和意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也可以真正意识到,只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收获来自成功的喜悦。

1.3 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理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更容易失去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所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步骤。在生活目标的指引下,不仅可以刺激人们为之付出更多努力,还能对其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但实际上,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而言,由于受到来自学习阶段、生活水平落差、职位变动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认清现实,并对未来进行更准确的把握,甚至产生迷茫、懈怠的情绪。再加上来自虚拟世界的诱惑,导致越来越多人放弃现实生活,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虚拟世界,最终由于多重原因而诱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对人生发展目标的解释和指导,这些都能够帮助人们及时转变迷茫心态,并树立起贴合实际的人生发展目标。

孔子是我国古代首个提出人生理想话题的教育大家,并对人生理想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认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对人生理想的阐述,不仅首开古代中国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影响我国国民数千年的重要思想依据。[2]

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人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随之而出现了改变。但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也必须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当代青年人生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还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发展方式,朝着正确、健康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2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育人环境

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间接性、长期性的特点,从我国古代言传至今的孟母三迁、明朝灭亡等相关事迹都不难看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外在环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每天停留在学校的时间甚至多于在家庭的时间,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搜集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如,将相关文化标语放置在教学楼的醒目位置,在花坛或广场上放置古代文人大家的雕像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感知到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进而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并为自身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2.2 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国家的发展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那么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为了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将其纳入课程教育领域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阶段是心理发展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再加上他们大多并未形成完整的三观,所以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和拐骗。对此,为了避免我国青少年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误入歧途,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便可以选择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们增加乡土文化内容。如,河南豫剧作为我国国粹,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豫剧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同样值得学生们学习和歌颂。所以将豫剧与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对豫剧进行传承和发扬,还能使学生们通过学习豫剧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从而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其次,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类型纳入学生必修科目,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最后,除了传统文化课程外,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文化内容也可以与课程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帮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并形成正确三观。[3]

2.3 使优秀传统文化变成行动

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着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的思想文化内容,同时也蕴含着许多能够实际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太极和书法都是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传统技术。对此,学校可以开设太极课程,从而使更多学生通过练习太极而满足身心发展的各项要求。除此之外,曾经有学者尝试运用书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后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长期练习书法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即使对于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言,也能够帮助他们从浮躁的社会重归宁静。

3 结束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自强不息、乐观主义等文化精神,都能够帮助人们从思想层面获得解放,进而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缓解和治疗。对此,除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为之付出努力外,学生们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树立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以此来选择恰当的传统文化精神,帮助自身改善不良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健康人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挫折使我更坚强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