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医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2020-01-08韩玉
韩 玉
(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40)
0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同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无论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还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创新型人才作为最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状况相比,我国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把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办学的重要方向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
1 医学生创新素质模型的构成
医学人才的创新素质构成基于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构建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素质模型可知,包含以下三大要素群,21 项具体素质要素。即,知识要素族中代表了创新型医学人才多应具备的知识要素,这是进行医学创新的基础。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研究方法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要素族所包含的素质要是指创新型医学人才在科研创新及临床创新中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收寻能力、判断力、思考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8 项创新能力;这是保证创新能够实现的关键环节。个性要素族所包含的素质要素主要是创新型医学人才所应具备的个性、态度、价值观等人格特性。包括:勤勉性、质疑性、自信心、探索精神、自控性、关怀精神、谦逊性、成就导向;这是在素质冰山模型中被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但却对创新绩效能否产生起着巨大的作用。
2 素质模型下的医学生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文献整理收集我们发现,对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各因素之间既相互交叉又互为影响。为能更加充分的确定各因素对医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我们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之上,采用专家访谈法首先建立了《医学生创新素质影响因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成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量化各个指标对医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权重,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确定专家。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是决定本研究影响因素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的首要条件。因此,本研究共邀请了从事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6 人,一线教学专家7 人,教学管理专家1 人,学生工作专家1 人,共计15 位内蒙古自治区内外(其中区内专家10 位、区外专家5 位)的相关专家作为咨询对象。
(2)确定指标权重。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采用的是美国教授Thomas L. Saaty 在上世纪70 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在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求专家按照层次分析法要求,对一级指标两两比较做出重要性判断,再转化形成判断矩阵。采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计算出本研究影响因素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而采用方根法计算权重系数进行本研究的指标重要性排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每位专家咨询结果的CR 值都小于0.1,因此,一致性检验符合要求。
(3)确定专家积极性及权威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共发放并全部回收咨询问卷15 份,在全部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 份,据此计算出本次研究中的专家积极性系数为93.33%。说明专家们参与本次咨询的合作度很高。在本研究中,专家权威性q为0.853;q 高于0.70 为可接受程度。所以本研究中14 位专家对此次研究内容的权威性较高。
(4)各级指标重要性的排序。在本研究中,影响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因素的一级指标中,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环境建设(权重系数0.3187)、教师创新素质(权重系数0.2357)、人才培养方式(权重系数0.1956)、学生创新素质(0.1887)、人才培养理念(0.0613)二级指标中,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权重系数:0.6432)、教师创新能力结构(0.4519)、学生心理特征(0.4450)等指标比较重要。专家们认为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目前影响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也是现实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最需要关注的方面。
(5)结论。通过本研究可知,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医学高等教育中对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既包括观念制度方面,也包括具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学生的创新素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是影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医学院校现实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更是我们未来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因素必须要协同发展、循序渐渐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 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医学生创新教育路径探析
经过认真分析了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两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调研情况,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医学生创新教育实施建议。以期为我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具有意义的参考。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树立创新的人才素质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及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创新人才的素质观。首先要创新医学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也就是要明确意识到医学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实现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关键要素。切实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其次要创新医学人才的质量观。改变传统单一的只重视智力因素衡量创新人才的标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品格等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评价。再次,创新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引导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过程看作是创新发展自我认知的过程,培养其创新潜能。
3.2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造创新素质的教育体系
(1)创新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创新首先要以培养创新素质要素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后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中生物医学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更要包括生物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通识型+学科型+精英型”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分层次个性化的创新素质的培养。“通识型”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基础知识及医学人文类知识,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基础。“学科型”课程则以专业为划分,建设将创新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并把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这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精英型”课程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实现路径。
(2)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新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构建自身的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与创新意识结构。
(3)创新教学评价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的保障。创新教学评价就是要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考试评价中,不仅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的评价,更要关注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收寻能力、判断力、思考力、推理能力等创新能力的评价;在临床实习评价中,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自控性、关怀精神、谦逊性等有关创新精神的评价,构造创新素质的教育评价体系,促使更多的医学生成为会发展所需卓越医学人才。
3.3 关注学生素质,挖掘医学生创新素质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素质要素进行识别。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这些创新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创新素质中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特征三大要素,创新知识要是进行医学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能够实现的关键环节。创新个性要素对创新绩效能否产生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医学人才素质体系。
3.4 提升教师能力,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学基本理论认为,教育对创造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医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创新型师资队伍。要从培养和激励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定期组织有关创新素质培养的活动,成立创新科研团队,组织高校教师出国访问、再次学习。另一方面,对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工作,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老师给予名誉上的鼓励及相应的经费支持,并把进行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作为教师工作量考核以及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3.5 搭建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从本研究的结论可知,创新环境与医学生的创新素质相关性最高。也就意味着,建设好创新教育环境对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意义重大。建设创新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建设政策环境、建设教学环境和建设学术环境三个方面。政策环境上,医学院校应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政策机制,对参与创新活动的师生,给予相应的成果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保障和激励医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教学环境上,学校要加大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加大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医院、企业的多边合作模式。学术环境上,医学院校要长期开展多样性的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举办“院士进校园”“专家进校园”等丰富多样的创新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努力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