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实践研究

2020-01-08李嘉宣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教与学译文评价

李嘉宣

(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克瑞文(M.Scriven)在1967 年所撰写的《评价方法论》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指在课程实施进程中向课程设计者提供信息以改进课程的过程。之后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B.S.Bloom)将其引入教学,指在通过教学反馈,发现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为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一种评价方式。相较终结性评价只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一次考试,形成性评价强调及时反馈,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需求、弱点,有的放矢;对学生而言,也可及时了解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案,从教、学两方面共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专业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评价方式必然不能单纯以终结性评价为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在翻译理论水平上有所提升,对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而在学生理论、技巧学习和知识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材料主题、技巧模块等为分节的形成性评价,才能更为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教师以此为依据,及时解决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本文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就形成性评价在翻译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和作用做一应用分析研究。

首先是理清评价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学、评三者在教学活动中是共生共荣的,是三角循环关系。教育理论家格拉斯将教学分为两方面:一、教学是知识的传授;二、教学在于知识的创造。笔者以为,这个“创造”在于学生,指教学是引导学生去创造知识的过程。教育理论家泰博也认为,教育本身不是结果,只是方式。

笔者尝试在翻译课中,将形成性评价与教学之间形成上面提到的共融、循环关系,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意义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造。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可应用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全过程。如笔译课一般是在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因本课程对读写等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基础阶段单词量、语法知识、分析能力等夯实与否,都对教师设计翻译课有参考价值,读写基础的强弱对后期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呈正相关。那么首先可通过开课初始的测评,进行诊断性的测试,这对宏观把握、微观指导教学都是必要的。开课前测试可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基础,选择相应难度的翻译材料,拟定教学进度。确定教学目标,看学生会了什么,不会什么,需要什么。在教学中,教师需不断关照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过程中间不断评测。这就涉及另一个层面上的评价,包括课前小测,通过测试对学生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进行了解,对于问题较集中的知识点及时解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未必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事实上,只要涉及问答,就含有检测,包括技能实践、小测验、课堂展示等。就翻译课而言,让学生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其去翻译,如同提高听说水平的最佳方法就是去听说。选取知识点集中的句段进行翻译,或者选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误译进行分析改译,或给学生一种以上译文,要求学生选择并陈述理由,这些都是可在较短时间内测评并课上及时反馈的评价方式。此间,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向教学方法;其二是指向学习方法。同样以笔译课为例,可以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对教与学进行评价。首先是让学生去做翻译练习,在翻译实践过程和结果评价中,学生依照教师评价反馈不断加工改进,教师进一步评价反馈,学生继续根据教师反馈完善译文,这种组合评价的方式,清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过程和能力。还有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自我和同伴评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也体现出较好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译文进行评价反馈时,对优秀译文会从结构、用词、翻译技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这实际上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或同伴互相做翻译评价,看别人的译文是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没有做到的,思考或讨论是哪里出了问题,进而该如何改进。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教学评价。

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解决如何教与学的问题。按照教学规律,下一步要解决的是评价学生参与教学后是否学会的问题。终结性评价方式,如学业考试、水平考试、标准化考试和标准参照考试等,就是对照教学大纲,检测学生是否都学到了,其结果是一次性的,如果课程就此结束,其测评意义在促进本门课程学习上的作用就更小了。显然,相较于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学业表现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笔者对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中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终结性评价或标准化测试的特点是教师评价学生,只对应教学大纲考查离散的知识和技能点。如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一次性的只给分数的反馈,有时对学习是有害的。但其优点是评价效度和信度更高,评价规模大,以分数或等级呈现的评测结果可直接服务于选拔、排序、奖惩等。故而有人对终结性评价或标准化测试在及时反馈、直接促进教学效果上持否定态度。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也有效度与信度可能较低,只适合小规模开展的缺点。但形成性评价方式注重当前及今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评学生或学生评学生可共融,其直接对应现实教学活动,注重综合应用技能提高,及时反馈可及时改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强调的是评价手段的使用,而不是评价本身。同时要认识到,“及时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其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获得信息或证据,及时、不断地提出反馈,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实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反馈都不一样,确实可达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目的。另一面,学生是否根据教师反馈而做出反应,这直指反馈的有效性,所以形成性评价强调及时反馈。不及时的反馈就是无效的、徒劳的,也失去了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评价的有效性也体现在学生的实践中——教师的反馈,学生是否用了。形成性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手段,更是教与学的手段。一旦使用了形成性评价,也就改变了教学方法。

虽各具优劣,但笔者认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事实上可以是互补的,关键是看操作者(教师)如何利用“评价”。如作为“评价”的评价,即终结性评价,其结果可以作为对教师有用的评价,如单元测验,根据单元测试分数,提供一些辅导、资料、讲解等。比如讲评试卷或译文,也是给学生的反馈。拿优秀译文作为示范作为观摩,也是提高;拿不好的作业示范,或者选出测验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也是促进。故而不可一味否定终结性评估,评价学校教学改革前后、不同院系之间、大纲修改前后的教学效果等,都是终结性评价的积极应用,其很好地促进了学习和教学。另一方面,如视其为“教与学”的评价:评价是要帮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或同伴,本身也是学习过程。如问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无论有固定答案的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自我评价、评估的方式。口译、讨论、演讲实践中,给学生一个评分表,学生互相打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1-6]。

当然,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种线上自主学习和测试软件的普及,评价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丰富了形成性评价的手段,也提高了评价效率,同时也对教师使用评价数据和服务评价的技术提出了许多需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促进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学习任务实施,进而到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如此循环,无一可缺。且无论何种评价,都是可以促进学习的,是互相融通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任务下,都可以实现教与学提高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基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共融设计。

猜你喜欢

教与学译文评价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楷书的教与学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弟子规
弟子规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