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2020-01-08王子杰
王子杰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甘肃兰州 730030)
一、导论
如今,中小学教育减负,口号喊得响亮,出台的政策也很多,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从世界第四跃居到了世界第一,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28%,初中生近视率为60%,高中生近视率为80%,大学生近视率为90%。睡眠不足问题也十分严重,有46.9%的学生不到规定的睡眠时间。[参见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s/2006-09-02/10409917559s.shtml]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虽然一直在尝试解决,可实施起来却总存在效果不佳的现象。
为何总存在失效现象,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对策,一些研究者也做过了相关研究。王中华(2014)认为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失效的影响因素在于教育减负政策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教育减负政策执行的环境影响、教育减负政策执行者的影响、教育减负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等[2]。齐磊磊(2012)从囚徒困境中的博弈情形得出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造成了难以避免的竞争[3];崔淑慧(2017)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得出由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桎梏、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以及现代社会的思维焦虑,教育减负政策与当今社会现实不相符[1]。周淼莉(2010)的分析中得出教育减负政策本身便存在问题,它的目标模糊,与执行者的利益冲突,与家长的利益冲突,与学校老师的利益相冲突,都是阻碍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目标实现的障碍[6]。倪亚红、马陆亭、赵富春(2018)认为教育利益相关方所持理性观的不同与推动政策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的阻滞是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4]。孟照海(2014)认为“部门割据”的碎片化改革、“避重就轻”的外围性改革以及“政治正确”的仪式化改革造成了教育改革的低效性[5]。
教育减负政策失真仍然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但在研究者已有的文献中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仍然较少,本文将基于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教育减负政策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育减负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自1955 年7 月起,教育部就发出了第一个减负令。近六十年中央及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补习机构发布的教育减负令多达上百条。在这些政策中,对于学生考试、考试题目、作业量、睡眠时间、竞赛活动、分班、运动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并且也对学校、老师、家长做出了明确的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要求,其中规定学校应提高教师水平、改进学校领导、不得任意增加教学内容等,另外要求家长不得随意布置作业。但是这些教育减负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减负政策总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失效。
(一)减负政策多是停留于表面文章
教育减负政策总是被曲解,表面上进行的宣传和执行,使得教育减负这一政策成为一句只停在脑里说、在口中的“教育口号”,并没有付出多少行动。与其说它是一个政策,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标语,一个挂在口中,哄骗他人的标语。更有甚者只知道教育减负这四个字,却不清楚教育减负这一政策早已开始实施。这无一不体现了教育减负政策的失败。人们无法直接地体会到教育减负政策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只是片面地了解到如果遵循这一政策,便会落后于他人,于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便自发抵触这一政策。
(二)减负政策在执行时总是被截留
教育减负政策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部分符合执行者利益的就会被执行,而另一部分不符合执行者利益的就会被遗弃,从而使得一个完整的政策被肢解。其原因是因为评估检测不及时,使得执行者抱有侥幸的心理,导致政策无法正常实现,从而失效。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执行的过程中,上面的政策是一回事,下面执的行就是另一回事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执行减负政策,却因为政策被肢解和执行检测不到位迫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增负”的稳定状态,学生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不做任何改变,便形成了目前这种增负实学习的稳定状态。减负政策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制定、执行、评估和总结四个阶段,政策执行是政策实施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者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政策执行的最主要因素,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是减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体,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追求是否一致,理性观以及政策执行权利的使用是否冲突,直接影响减负的执行成败。
(四)教育减负效果监测不及时不到位
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先关政策后,在层层下达之后,各省的教育厅也会出台相应的措施,但各省的教育减负措施总是缺乏沟通,并没有形成一条完备的信息链,缺乏了对实施过程的长期监测和评价,再加上各省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谁都想“拔得头筹”,谁都想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这就导致无法及时修正政策,使得政策无法贴合实际,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教育减负政策实施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
教育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非但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学习压力,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走出“学业负担越减越重”的怪圈。在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一种由塔克提出的“囚犯困境”中,老师家长学生都在表层意识到减负势在必行,这是一种对于大家都好的优良决策,可所有人都选择了弃“减”从“增”。在减负政策下,任由大量的学生在做很多的课后作业,上排布紧密的补习班,强化自己来获取高分,从而进入好学校。也仍有大量的老师不愿放过课间休息时间、自习课时间来多讲一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业绩”,从而获得各种奖项,所有人都很默契地进入了一种增负的状态,学生和老师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做任何的改变。深入学校中便会发现,根本无法找到教育减负的影子,课间休息时无数的学生坐在教室里看着那一本本学习资料,老师在办公室中批改着不知何时考过的试卷,书包的重量总是惊人,时不时传出的校园怪谈仍然让人心惊,其实仔细想想这根本就是夸大其词,可学生仍然选择相信,这不是因为学生没脑子,而是因为学校早已在学生心中被“妖魔化”了。如果在校园随便采访一个学生,问是否知道国家正在实行教育减负,他的回答肯定是,嗯,知道啊,你若再问他为什么不执行呢,他便会回答说,因为大家都没人去管啊,要是只有你一个人管的话,那高考可就不管你了。
当然在政策的影响下也有不少学校做出了改变,选择提早放学,可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孩子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学习并且学到更晚,这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压力,也增加了家长的烦恼,孩子过早回家,担心孩子不务正业玩手机而耽误学习,便花大把的钱送孩子去各种昂贵的补习班,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家长也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督促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这不仅使家长形成一种“我不送我的孩子去补习班我的孩子便会落后于他人”的心理,也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没关系我到了补习班老师会讲的,我补习班讲的比学校老师好多了”的心理,结果就是在教室里什么都没有学会,在补习班也什么都没学,朋友倒交了不少,使家长觉得我花了大把的金钱与精力,你的成绩却一退再退,这便会使得家长心急焦虑,便会让孩子牺牲课余时间只学习,不顾孩子的意愿,以强硬的态度胁迫孩子妥协于自己。可青少年又会觉得我需要休息、需要兴趣、渴望自由,觉得自己已经很累了还得不到亲人的理解,这时便于滋生出一种更坚韧的逆反心理,你让我往东,我就偏往西走,哪怕知道对自己不好,但只要能气到你,我就乐意做。同时父母也会觉得自己得不到理解,明明一心对他好,却视我为仇人,于是,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矛盾与不理解越来越深。家庭中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张,不少的孩子因此叛逆或抑郁,更有甚者自残跳楼,使得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大严重的问题。
由于父母的种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被加大课业量的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回归书本,世界阅读日只是世界阅读日,不少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世界阅读日在几月几日,学校的图书角仿佛只用于装饰,大家只会做题,我国经典名著又有几个人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提不起一点兴趣,我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纲不要求的,我就不去了解,更不会去学。学生脱离题目,便仿佛成了“巨型婴儿”,多少人在军训时连被套都不会套,才受了一点苦就不停叫唤,娇气得连大声说话都不敢。学生仿佛被作业奴役,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但是在当下,随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学习机器”已经越来越不顺应潮流,加强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四、政策建议
减负政策实施主要分为制定、执行、评估和总结四个阶段,但由于这些教育减负政策缺乏更多的信息流通,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导致没有形成政策制定、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修订等反馈信息链接。使得这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及时地对政策进行修改以及调整,使得政策无法与当今社会情况相符。对教育减负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下列建议:
①减轻文化课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设心理课,培养学生的专注度,提高学生接纳知识的水平,使得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需完成的课业,提高效率,使教育减负政策不与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利益冲突。使得政策不再被瓦解遗弃,让完整的政策才被完整地实施。
②加强教育减负政策基础理论宣传,减负政策基础理论是影响教育减负政策是否执行的重要依据,它影响着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是否真的配合政策执行,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只是片面了解到如果遵循这一政策,便会落后于他人,所以应消除这一思想,使人们不再自发抵触这一政策。
③必须明确教育减负政策的目标,如今的教育减负政策只有一个大概而模糊的大目标,不断更改的政策使本身就目标模糊的政策变得更加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得力。应确立一项目标清晰的政策,使执行者更好地去执行,各省的教育厅也应出台相应的目标明确的政策,并自己的利益而自发地去进行信息沟通。毕竟政策执行是政策实施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者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政策执行的最主要因素。
④必要的政策资源是政策是否能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在教育减负过程中,必要的人力、物力、经费、信息流通渠道、权威都是心不可少的因素,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管控,保证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使得政策在层层下达后也能保持完整,使政策执行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