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研究

2020-01-0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民俗文化江西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民俗文化外宣是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在海外成立的孔子学院的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给中国市场带来了相当多的潜在客户。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影响,但地方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传播情况不容乐观。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文化对外传播,把我国丰富多姿的地方民俗和民族文化传统展现给国外民众。江西的文化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江西文化,最终都要取决于江西文化的对外宣传。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以及江西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江西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目前的研究从文化身份塑造方面切入的文章鲜见。文化身份的引入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 民俗文化翻译现状

综观近二十年来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发展,国内针对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较少,大体上可归类为民俗翻译策略与技巧、民俗翻译问题与现象分析、翻译理论探讨、综合论述与评价四个方面,现有翻译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语言学派,而在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理论来解释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的实际问题显得较为薄弱,研究方法主要以单一的文本分析为主,缺乏对民俗文化翻译语言特征进行量化与系统研究。

2 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理论指导

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和文化学的“翻译转向”,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固有特征,突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本文以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为例,探讨如何在民俗文化翻译中进行文化身份塑造,更好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民俗文化。

对外宣传翻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旅游、工业、商业、农业、文化等领域,文化外宣翻译尤其是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要求,其文化传播要保留文化概念的特性,故应有别于其它领域的外宣翻译。通常,外宣翻译的衡量标准是传播效果,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逐字逐句准确地把中文机械地转换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包括增删、编译、改写等,以便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外宣翻译常用的翻译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于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但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接收效果,还要照顾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民俗文化特色,不能为了追求传播效果,而随意对原文中的民俗文化意象,进行增删、编译、改写等,应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光彩和独特魅力,翻译汉语中的蕴涵中国文化的“文化词”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

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代表人物是巴斯奈特(Bassnett),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巴斯奈特强调翻译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本质,针对民俗文化翻译,译者在翻译中,要时刻谨记地方文化交流和宣传的翻译意识,充分理解原文中民俗文化的内涵,然后,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应如何把这个民俗文化含义译介到目标语中。解构主义翻译观坚持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强调在目标语中展现源语中的异质文化,专注文化差异,这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主张翻译的目的不是在译文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理论和实践。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平等关系,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方面,认为原文和译文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解构主义的翻译观点,给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带来很多有益的理论启示: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是其传承下去永葆活力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须在译文突显其文化中差异性,且民俗文化在译文和译文文化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鉴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及文化地位的同等性,民俗文化,尤其是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个性,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在翻译中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把不为译文读者所熟知的文化异质信息输入到译语文化中去,有利于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在保留江西民俗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要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此外,还需提升译者的翻译素养,建立民俗文化翻译的语料库,利用网站、影视等手段推广规范的民俗英译术语,以加快江西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3 文化身份的塑造

江西民俗文化内容纷繁复杂,在外宣翻译中要注意选取典型材料进行提炼以塑造独特鲜明的民俗文化身份,使域外读者对所介绍的江西民俗文化形成比较清晰深刻的印象。

3.1 译者的文化身份

译者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翻译资料的筛选、翻译策略的运用体现自己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影响读者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影响民族文化身份的塑造。

3.2 翻译文本的选择

按照国际惯例,“直接翻译”是地方民俗文化外宣最理想的方式,但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深谙民族语言文化,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外译能力。民俗文化外宣目的是向国外读者介绍特有的民俗。译者需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对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进行加工、筛选。例如,针对一般读者,译者可对外宣材料进行适当摘译、编译,将民俗文化的精华、内涵向外传播,而非全盘托出,因大多数西方读者对江西民俗文化认知有限。

3.3 翻译策略

在保留江西民俗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要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此外,还需提升译者的翻译素养,建立民俗文化翻译的语料库,利用网站、影视等手段推广规范的民俗英译术语,以加快江西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同样,也可以在高校的英语翻译专业开设一些民俗文化课程,针对那些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民俗文化的翻译者除了以专业性的民俗文化翻译词典为蓝本进行学习,更要重视培养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方面的素养,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中使用规范的英译术语,不能随意造词。

4 结语

外宣意味着文化的开放,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显然有利于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应该充分地利用江西现有的各种官方或民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借助现代的、传统的文化媒介,通过规范、标准的江西民俗文化英译术语向全世界传播江西的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民俗文化江西
江西银行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我爱江西奶奶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