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笔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0-01-08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1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笔译》。
课程学时:32。
授课专业:全校非英语、非日语大二各专业。
2 案例设计
案例名称:翻译的标准。
案例设计思路:
本案例讲授“翻译概述”中“翻译的标准”,在了解并掌握了翻译的作用、定义和历史的基础上,采用POA(产出导向法)、探索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理解及实践汉英互译过程中需要参考的翻译标准。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工作效果的标尺和检验翻译成果质量的准绳,也是从事翻译活动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应服从的基本法则。
授课过程中介绍中西方不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标准,在理论比较、价值比较和文化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多角度认知,例如,将严复和Tytler的翻译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翻译理论的价值。通过汉语成语等四字格的使用,对译文进行修改,使译文达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理论讲解结合翻译实践,提高比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翻译的标准并能够利用标准指导翻译实践。
(2)能力目标:提高比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思政目标:通过理论比较、价值比较和文化比较,提升“文化自信”,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 教学实施
本次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明确了翻译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知识生产活动,不仅受到这一时代的历史使命和人文精神的召唤,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引进来、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介绍了中西方翻译历史和不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的定义,基本建立了翻译理论知识框架,且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本案例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Q&A:Any criteria in your translation?
讲解词:
同学们,在个人的翻译实践中,有没有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翻译效果?检验翻译质量呢?换言之,你觉得什么样的译文可以用“好”或者“合格”来评价?如四六级考试时,也会进行段落翻译。大家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应服从的基本法则是什么?
四六级考试中,翻译的评分标准共六个档次:13-15分、10-12分、7-9分、4-6分、1-3分和0分。13-15分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用词贴切,行文流畅,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10-12分要求译文基本上表达原文的意思,文字通顺、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7-9分要求译文勉强表达原文的意思,用词欠准确,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些是严重语言错误。4-6分的译文仅表达一小部分原文的意思,用词不准确,有相当多的严重语言错误。1-3分的译文支离破碎,除个别词语或句子,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表达原文意思。
“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基本上表达原文的意思”、“勉强表达原文的意思”和“仅表达一小部分原文的意思”,译文首先关注的是“表达原文的意思”;而“行文流畅”、“文字通顺、连贯”等标准则是要求译文需“通顺”。这就是英语考试中,对翻译标准的界定。那么,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实践体验,启发思考并归纳,提出个人对翻译标准的理解。
(2)结合译例对严复、鲁迅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标准进行讲解。
讲解词: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严复从事翻译并不仅仅尽舌人之劳,每译一部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贡献巨大。严复认为,“信”即“忠实”,指译文要抓住原文要旨,不偏离原文思想、情感、观点和意图。“达”即“通顺”,指译文词句可以有所颠倒或增删,“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达”与“信”同等重要,故“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要使译文“达”,译者必须认真通读原文,并“融会于心”,再用地道的目的语再现原文信息。如果“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之处,“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雅”就是指译文要古雅,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典文字。
通过对比,可以说现代的“评分标准”对应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表达原文的意思”对应“信”,“行文流畅”、“文字通顺、连贯”即是“达”。“信、达、雅”翻译标准是一个纲领,严复之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但都受其影响。如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瞿秋白提出了“忠实、精确”,当代翻译家刘重德提出了“信、达、切”,台湾翻译理论家思果提出了“信、达、贴”等。
此外,鲁迅先生提出“信、顺”的翻译标准,也就是“忠实、通顺”。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要兼顾两面,一面当然是力求其易解,另一面则是要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如果两者不能兼得,就要“宁信而不顺”,鲁迅提出该翻译标准是针对当时梁实秋、赵景深等学者的“宁错务顺”的观点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Forneverwasa storyofmorewoe,than this ofJulietand her Romeo.
译文1:从来没有一个故事更加的悲伤,比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
原文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一句话,译文1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符合严复提出的“信”这一翻译标准,也符合鲁迅提出的“忠实”标准,但不够“达”,并不“通顺”。通顺的汉语应该是什么?“再也没有比罗密欧和朱丽叶更悲伤的故事了。”修改后的译文就满足了“信”和“达”或者“忠实”和“通顺”。但作为文学作品,怎样处理可以使译文“雅”起来呢?请大家思考,能不能用汉语里的四字格,忠实、通顺且文雅地再现原文的意思?保留原作的风姿?原文是诗歌形式,“woe”和“Romeo”押尾韵,汉语译文能否保留这种押韵形式呢?
可以译为:“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欢”和“酸”押韵,且两句话对仗工整,保留了原文的语体风格,可谓“信、达、雅”齐备。
通过上述问答与讲解,学生迅速进入翻译状态,结合翻译标准,修改译文,举一反三,提升思维活力。
(3)介绍傅雷和钱锺书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并进行比较分析。
讲解词: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提出“神似”与“形似”的翻译标准。“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就文学翻译而言,傅雷的“神似”与“形似”翻译标准在我国的影响极大,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以及翻译实践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他在鲁迅、茅盾、林语堂等学者的基础上,发展了翻译艺术作品必须“传神”的理论。
钱锺书先生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文学翻译的理想可以说是“化”,就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时,既能不因表达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表达出原作的风味。“化境”翻译标准与傅雷的“神似”与“形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针对文学翻译。然而对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就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了。例如,法律法规的翻译不存在“化境”的问题,因为法律法规的语言严谨、规范,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形象思维,不能发挥想象力随意“创作”。
通过理论讲解与对比,学生简单了解傅雷和钱锺书所提翻译标准对文学翻译的意义以及局限性。知识点的学习结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介绍许渊冲提出的译诗标准。
讲解词: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并且在《翻译的艺术》等著作中,对翻译与创作,中西文化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
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标准。以其英译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为例:
原文: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译文: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desire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
原诗中毛主席描述的是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译文中“powder”利用双关语,巧妙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且保留原作风格,读来“意美”“音美”“形美”,正是符合了“三美论”这一翻译标准。
通过理论介绍和译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标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赏析,提高比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5)介绍国外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标准。
讲解词:
1792年,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对翻译原则进行了探讨。他认为:1)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composition.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同我国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可以形成对应。请大家进行具体对应:
第一,翻译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相当于“信”;第二,译文的写作风格和行文方式应该同原文如出一辙,相当于“雅”;第三,译文读来应该同原作一样如行云流水,相当于“达”。
1953年,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Federov)在《翻译理论概要》中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他指出:译文与原文的含义相符,即传译方面的等值;译者所选用的语言材料的作用与原文相符,即语言和文体的等值。
通过泰特勒和严复翻译标准的比较,了解中西方翻译理论基础,对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学习。通过理论比较、价值比较和文化比较,提高比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文化自信”,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5 教学考核评价
本案例的考核通过超星学习通“主题讨论”和“随机选人”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和随机提问。针对问题,随机选择至少两组同学的代表进行发言,需要有理有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思辨能力。线上讨论和提问的方式也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可以较为真实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案例实施与拓展
本案例已进行了两轮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度较高,能够运用翻译标准指导翻译实践,达到了案例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通过讨论与思辨,学生能够比较中西方翻译标准,并可以进行主动的思考和翻译实践,基本达到思政目标。本案例讲解过程中使用的中英文译例,可以根据授课安排进行拓展和扩充,如本案例的课后线上作业:给定英语文本,要求学生结合本次课程中介绍到的“翻译标准”,对原文进行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行文通顺、流畅”,尽量“雅”,争取“三美齐备”。
原文:They say a person needs just three things to be truly happy in this world.Someone to love,something to do and something to hope for.
如果译为:他们说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就必须做到三件事:去爱一个人,去过一些事,去希望一些东西。这样的译文做到了“信”和“达”,“忠实”与“通顺”,但不够“雅”和“美”。学生需要继续修改完善,突出汉语言的特点,使译文“减字不减意”,更富哲理性,如译为:话说,人生幸福只需三条:有所爱、有所为、有所盼。在翻译和修改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遣词用字,充分考量语境、文化、文体等内容。以期培养文化输入及文化输出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并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7 案例资料
超星学习通平台已创建了数字课程,包含相关知识点微课视频、章节内容、习题库、试题库、资源库等,后续不断完善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