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历史和经验

2020-01-08侯强强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特色

侯强强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何而来?”这个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中国本来就有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制度成果。从党史、新中国史的角度回顾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伟大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和面向未来的启示,对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度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制度创新是党的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创新的高度重视,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什么是社会制度?什么是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制度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的基本观点

1.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个社会的社会制度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所以,广义的社会制度就是社会形态)。每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曾在历史上起过十分进步的作用;每一种社会制度的消亡都是因为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比如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此基础上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维护自身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和尖锐,资本主义制度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必将最终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铁律。

2.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这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基础上又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从科学实践观出发,把社会制度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制度的深刻洞见,远远超越了西方制度学派把制度理解为规则或组织的观点。

3.社会制度是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可以划分为经济基础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等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可以区分为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根据后者的性质起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中以国家政权为主导,国家政权又要维护与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4.社会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构成的有层次的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制定其他制度的根本依据;二是规定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基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三是以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为依据的具体体制机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构成一个有层次、有核心的制度体系。

(二) 制度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制度创新原本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来代替另一种制度的过程。有的学者从制度哲学的角度对制度创新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比如辛鸣认为,制度创新是制度主体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调整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地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制度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制度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前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才能以新的角度思考制度,所以制度创新是人有意识的主动的选择。二是制度创新要体现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正向、积极、进步和有绩效的,是在追求更加高效优化的制度形态。三是制度创新本质上要实现制度发展的扬弃和质的飞越。创新的本质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是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制度创新不是对原有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原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 中国共产党与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创新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在中国创造性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和过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始终把制度创新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这意味着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尊重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的体现。

2.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伟大使命,就必须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对于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赶超先进国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人力资本、资源、知识、技术等动力因素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这些不同因素合理安排配置的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后发赶超。

3.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科学处理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党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尊重执政规律,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各项制度,进行制度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旗帜鲜明的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做了详尽的完整的论述,特别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加强政权建设,进行了制度创新的大胆探索,积累了局部执政的宝贵经验。比如,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加强政权建设,使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贯彻和实现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先进阵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明确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都为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构建和发展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国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政体,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础。这些制度的确立既借鉴了苏联的制度建设经验,又凝聚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建设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的八大前后,党在实现“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事业,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以照搬,所以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征程。党带领人民积极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军事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活力和效率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比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既有许多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许多实践上的新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对推动全党进一步搞清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明确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这有利于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重要拓展和深化,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为实现“两个巩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首次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定位,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破解自我监督这个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一) 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历史经验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证了制度创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制度创新必须从国情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既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错误主张,又要注意防止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制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统一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制度创新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制度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五是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体系的成熟、完善和定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的展现出来。

(二) 对新时代党的制度创新的几点启示

一是坚持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理性认同,这种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来源于“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坚定的制度自信是进行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才能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一心一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制度创新是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制度自信只是对过去或现在的制度自信,而不能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制度,这种制度自信也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是坚持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既推动了认识的深化,也实现了实践的发展。要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制度是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因为只有根据科学的制度才能在实践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只有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实现对实践的正确指导。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因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进程中推进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三者之间良性互动、互相支撑。三是坚持制度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定型,覆盖党和国家事业方方面面的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还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并加以中国化、本土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四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积极探索是我们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和力量源泉。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之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伟力。新时代党的制度创新既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同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健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亿万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五是坚持完善制度与提高制度执行力相结合。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依然是我国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些方面缺乏制度,出现制度缺失的情况;有些方面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还不完善;有些制度虽然很好,但没有得到有力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营造制度执行的浓厚氛围。要带头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权威,要求别人、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事,按制度行使权力,不做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