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创业的理论机理、典型模式与扶植策略

2020-01-08谢启秦彭隽华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非营利公益

谢启秦,彭隽华

(1.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421008;2.衡阳市社科联,湖南 衡阳421008)

一、公益创业的理论机理

其一,需求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公益创业的形成。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民主政府具有政治敏感性,通常只能提供那些“中间选民”偏好的公共物品,导致了大量无法满足的其他公共物品需求,而这一空隙只能由非营利部门来填补[1]。James 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非营利部门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构成。她利用成本-收益框架分析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成本主要包括税收、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公务员高于市场的工资以及征税成本等;而收益则是人们得到超过其支付税赋的边际收益。如果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越高,那么中间选民选择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几率越小,因此亟待由私人部门提供的“过度需求”也就越多。此外,缺乏竞争和企业绩效指标而导致的生产无效率也是政府失灵的重要原因。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判断所买公共物品的品质,从而导致契约失灵。相对于盈利机构追逐利润不能保证公共物品品质,非营利部门则不受利润原则约束,单纯为了社会目的生产公共物品,所以它们提供的公共物品更能赢得消费者信赖。

其二,供给方理论。社会企业家具有进行公益创业满足公众需求的动机。James 认为社会企业家是特定宗教传统的产物,由于多个宗教相互竞争,为了提供多种公共服务以吸引信徒,不断建立公益组织,从事公益活动。James 认为公益组织是一个“多重产品公司”,可以提供营利性服务和亏损性服务。她还指出,当资源充足时,组织可以削减其商业行为,当资源紧缺时,可以相应增加商业产出[2]。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内部设立一些商业分支机构或提供某些商业服务来获得收入以支持组织的社会项目,比如图书馆、动物园、公共广播电视台等。James 由此提出著名的“交叉补贴”理论,非营利组织参与商业活动是“非偏好的”,参与目的是“交叉补贴”其偏好的组织公益使命活动。Bacchiega 和Borzaga 提出了“诱因结构”理论,认为公益组织薪资低能吸引员工的原因在于其社会目的性,不分配利润约束避免了货币诱因产生的投机行为,公益企业采取“低度权威”的诱因结构,允许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自由度决定自己的工作方式,而民主开放管理和共同社会目标约束,则能使公益企业能够整合不同的利害关系人的目标[3]。

其三,第三方政府理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项目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源于政府危机。全球性的政府危机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质疑,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情况的失望,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验崩溃的失落以及对遍及全球的环境恶化的关注。加上信息革命的推动,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不断怀疑政府应对问题的能力,倾向于诉诸市民社会组织来解决其需求。还有,主导经济政策二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共识”受到严峻挑战,“第三条道路”思想大行其道,市民社会组织因为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与市民联系密切、以创新方式提供公共物品以及介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生态位等优势而备受推崇。此外,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是个历史契机。新自由主义政府上台,大幅度削减政府资助和社会福利,同时求助非营利组织和慈善事业。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增加公民选择,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将私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看作是运作“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参与者。事实上,“第三方政府”早已存在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福利国家中,其特征是政府集中依赖非营利和营利机构来提供政府财政资助的服务,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属于合作伙伴关系。新公共管理运动还倡导政府通过“契约外包”签订合约将公共服务提供转让给非营利部门。“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是跨越政治界限与第三部门合作。最后,全球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削弱国家政府权威和传播企业影响力,另一方面打开了建立非营利组织和发展市民社会的通道。多极世界的形成和联合国国际论坛的增长给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参与空间和发展机会;民主扩展提供参与渠道,并刺激了协会社团的增长;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法约束力的加强推动了人权和环保组织的发展;二战后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权、自由和环保观念的转变;信息革命节约了沟通组织成本。

其四,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强调第三部门的社会整合与参与功能,市民之间的信任水平和共荣互惠理念即社会资本被看做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决定性因素。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通过对意大利南北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水平的相互信任和公众参与的地区,通常呈现较高水平的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和经济增长,同样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协会等网络结构。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深入考察了美国社会,揭示了市民社会是美国民主成长的社会基础,成为扎根于美国政治文化的精神图腾,以自组织和自治为特征,外显为“社团主义”和“志愿主义”。Evers(2001)[4]从社会资本出发,建立了一个社会政治分析框架,包括社会创业的混合资源结构和多元目标。Laville 和Nyssens(2001) 认为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交易及生产成本,有利于创造作为民主化要素的社会资本,并可以调整及重塑社会资本的特定形态[5]。

其五,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为了应对政府拨款和慈善捐赠的削减,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的依赖程度,转而采取积极主动战略,更多依靠商业收入。美国学者Karen A.Froelich 指出,美国私人捐赠、基金会和政府资助的下降导致了非营利组织创新收入战略,加强商业活动[6]。Eikenberry 和Kluver 认为,当政府和私人资助者发生动摇时,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战略之一是使用市场方法来获取收入[7]。LeRoux 也提出,在非营利组织服务提供的范围受到财政环境威胁限制时,一种对应策略是开展企业家活动[8]。此外,还有制度理论和社会起源理论也解释了公益创业的兴起,兹不赘述。

二、公益创业的典型模式

(一) 公益创业的基本方式

1.建立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介于商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企业形式,其特点在于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由公益企业家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由此获取资源,投资者不以赢利最大化为目的,收回投资之后不再参与分红,经营赢利用于再投资,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企业或社区持续性发展。比如孟加拉国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银行与美国拉丁义社区信用合作社等。

2.创办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机构和营利企业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属于介于政府与营利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其特点在于非营利组织依靠政府支持和私人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通常是免税,而且利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但是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分配盈余;其经营范围涉及到艺术、慈善、教育、学术、环保等方面。比如美国追顿 ( William Drayton) 创办的阿苏迦基金会(Ashoka)、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温迪·科普(Wendy Kopp) 创建的“美丽美国”[9](Teach For America)。

3.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所谓“产学研一体化”是指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在产业链上的对接与耦合。“学”即是大学,“研”即是研究机构,“产”即是社会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或公共产品,“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在于:大学以追求一流教学与科研为使命;大学以教学与科研结合为主要任务;发展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拓展大学的生产性功能;旨在通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升公益创业的人力资本与创新技术,促进社会企业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比如斯坦福大学利用科研成果创办惠普、Google 等著名企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公益事业;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开设公益创业课程,设立公益创业研究中心。

4.提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无偿服务人们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社会行为。一般来说,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在国外,志愿服务是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挂钩的,其切入点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志愿服务范围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项目。志愿服务既可分为企业志愿和高校志愿服务两大类;也可分为专项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公益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比如,Google 的“益暖中华”公益创业大赛、中国新东方开展的“烛光行动”、湖南大学FLY 协会的支教活动等。

(二)公益创业的典型模式

1.公益企业家创办的格莱珉模式。格莱珉是由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创办的一家银行。格莱珉的雏形最早是1976 年出现在的孟加拉的乔布拉村,1983 年正式升格为银行。格莱珉与传统银行迥然不同[10]:第一,它选择穷人中最穷的人和最弱的人为对象,尤其是妇女,占据借款人的绝大多数(98%)。第二,与建立在担保基础上的传统银行相反,格莱珉银行免除担保。第三,格莱珉采取以集体为基础的贷款方式:贷款申请者必须建立五人小组,参加意向会议,并通过一项关于他们贷款基础知识的测试。每个人必须通过测试,当整个小组通过测试,五个人之中只有两个人会获得贷款。只有在小组前两位忠诚地分期偿还贷款之后,小组其他成员才能取得贷款资格。正因为如此,来自小组中同伴的压力促使贷款人还款。第四,与常规贷款要求贷款人在一个固定日期支付全额利息相反,在格莱珉银行借款人以周为单位分期偿还小额贷款。最后,银行归借款人所有:借款人占有90%的股份,只剩下10%的股份归政府所有。格莱珉银行现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风险控制最成功的“穷人银行”,每年发放贷款规模超过8 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格莱珉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公益创业采取商业运作方式,可以确保组织获得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公益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公益企业家敏感察觉到现有机构或政策无法满足的社会需求和把握创业机会;三是创造性地实行制度设计以解决现实制度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包括经营理念、组织制度、运行模式等;四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五是公益创业可以突破地理局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联系与合作网络。

2.非营利取向的美丽美国模式。美丽美国(Teach For America) 成立于1988 年,发起人是文迪·库柏。美丽美国在美国掀起一场大学生追求在扶贫救困中体现自我价值的潮流。美丽美国的初心是:为低收入地区输送更多优质师资,让更多孩子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其特点是:设有1 个纽约总部和30 多个各地分部;总部负责全局工作,在首席执行官和项目总监之下,设有高级运作团队和项目团队;各地的分部独立管理和核算,主要任务是对支教大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包括招募、遴选、培训、资助和认证等;采取“两年合同制”,输送多批支教大学生进入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完成两年支教任务,为支教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同时,经过两年项目体验,加上专业的培训支持,支教大学生为落后地区提供优质教育,也培养自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影响力上,从眼前看,美丽美国有助于发展壮大支教大学生队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改良当地教育生态;从长远看,美丽美国致力于培养关注教育的未来青年领袖,提升他们克服困难、学会沟通、扩大影响、探索创造等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美丽美国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将支教大学生成长与落后地区学生培养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专业化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是有助于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面貌,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三是支教大学生热爱志愿工作、项目声誉良好、社会各界鼎力资助等有利于公益企业家成长和公益创业发展。

3.产学研一体化的斯坦福大学模式。20 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系主任和工程学院院长特曼率先提出,学术界和财富界应结成伙伴关系。此后,斯坦福大学依靠强大的科研实力,鼎力支持产学研合作,有利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反过来,与实业界的紧密联系也促进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与教学。归纳起来,斯坦福大学模式特点在于:其一,实用主义。其创业教育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这些人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做好准备,以便成就指日可待”。其二,重视培养创业技能。斯坦福工学院的技术创业项目的目标是促进高技术创业教育,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业技能。这一项目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开设不同课程,比如给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是《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和《高技术创业入门》,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是《高技术创业管理》 《全球创业营销》和《技术创业》。其三,以基础课和综合课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基础课,增加跨学科课程,课程设置体现文、理、工多学科渗透原则,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对于综合课,斯坦福商学院于1996 年设立创业研究中心来整合创业课程和研究资源。中心研发的《创业管理》 《创业机会评价》 《创业与投资》《创业管理和创业财务》 《管理成长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战略》等成为热门课程。斯坦福大学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一是重视公益创业人力资源研发,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既要熟悉公益组织运作方式,又要兼具商业管理技能,强调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建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二是鼓励高校师生投身公益创业,进行开创性研究和实践;三是建立起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孵化器等形式实行“以研带产”,让大学科研为公益创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带动硅谷的科技发展。

三、公益创业的扶植策略

(一) 培育公益企业家精神

在推公益创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公益企业家是公益创业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公益企业家往往集企业家特质、社会使命感和魅力人格于一身[11],作为企业家,他们善于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具有创新精神;作为社会事业变革者,他们具有使命感,具有变革精神,品德高尚,值得信赖;作为魅力领袖,他们具有魅力人格,领袖气质,有利于社会企业发展实施公关战略。有强有力的著名社会企业家的领导、组织和推动,公益创业组织将获得发展自身能力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主体条件。因此,要带动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培育公益企业家精神。只有在公益企业家精神的引领下,公益创业才会走得更远,做得更有成效。

(二)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公益创业以商业模式为手段,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因此它会提供相对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计好推动公益创业发展的具体制度。其一,借助网络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某些已成立公益创业组织,开设《赢在中国》《爱心总动员》以及公益创业比赛等节目,让公益创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和重要内容,既能维持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扩大公益创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信力。其二,在政府购买服务成为国家战略的前提下,要建立针对公益创业的专门机构,行使监督评估职能,使公益创业在法律与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增强专业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其三,加强跨界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公益创业合力。通过举办跨区域交流会、企社结对子等活动增加公益创业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同时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参与和支持。

(三) 加强社会企业能力建设

社会企业能力建设是发展公益创业的题中之义。公益创业不仅需求资金支持,而且需要专业人才,尤其是既善于企业经营管理又精于公益运行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从能力建设角度看,打造强有力的社会企业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重视培养公益创业人才,利用高校、职专、企业培训机构等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互动机制,打造公益创业专业团队,提升公益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当前我国公益创业组织主体仍以志愿者和兼职人员为主的局面。其中,政府是“中间人”的角色,实施政策支持与引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人才培养环境;企业充当“过来人”的角色,主要传授创业实践经验;高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角色,主要给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二是重视资金筹集和增值。要广泛拓展公益创业的投资融资渠道,关键是要盘活现有资本,运用商业模式实现资产增值,达到公益创业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型,从而获得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企业的监督和评估体系。要设立监督机构,确定评估指标,建立评估体系,进行绩效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实现帕累托改进。

(四)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有效推进公益创业,必须要具备充分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有关公益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此,一是适当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修改之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有关公益组织规模和资金能力的认定过于严厉,不少社会组织被排除之外;同时针对公益创业组织推行刚柔并济政策,一方面鼓励其成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查其资格,规范其行为。二是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援助以推动公益创业发展,比如实行税收优惠、对捐赠个人或团体进行减税或免税、对无偿提供技术、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企业进行奖励等政策。三是制定专项法律法规,培育发展公益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科学引导和系统梳理公益创业的发展,规范接收投资款或资助款的渠道和方式,严厉打击杜绝借“公益”之名行谋私利之实的违法行为。●

猜你喜欢

非营利公益
净水进万家
Bringing clean water to millions 净水进万家
公益
公益
公益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非营利组织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媒体营销之初探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美国非营利新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