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时期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

2020-01-0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毕业生工作学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1 特殊时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高校扩招,就业群体人数再创新高

教育部在1998年底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教育部,1998),自此拉开了高校扩招政策的序幕。我国高等教育历经20余年的外向型发展后,毛入学率业已达到了48.1%(教育部,2019),即将步入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2020年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2019年相比,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0万人(教育部,2020)。

1.2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政策、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归根到底,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都必然会影响和反映到就业上来。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凸显,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主体(中小微和民营企业)复工复产缓慢,岗位需求紧缩

扩大就业、推动就业转型,必须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占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生产效率高,在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今年受特殊时期,春节假期延长,各类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就业主体服务业岗位需求紧缩。

1.4 高校延迟开学,线下主渠道封闭,面对面了解企业机会减少

教育部在2020年1月27日发布《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部属各高等学校适当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地方所属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学校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确定;各类学校要加强寒假期间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要求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在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暂停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就业主渠道封闭,双方面对面了解机会减少。

2 特殊时期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2.1 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应届毕业生本身就承载着毕业、就业的心理压力,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来说,特殊时期带来 的岗位减少、行业缩招、就业后延等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此外,招聘方式也发生变化,由以往的线下招聘变为线上招聘为主、线上和线下结合为主,大型招聘变为小型专场招聘为主,面向社会高校招聘变为定向专门高校为主。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挑战,无形中增加了求职者的心理压力。毕业生容易对前途、对行业选择产生迷茫情绪。同时,首次进入求职大军队伍,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对外界环境的担忧特别是早早就准备好出国深造和就业的同学,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合理疏导,还会导致抑郁。

2.2 职业生涯规划受挫

人口聚集型的服务类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包括:餐饮、旅游、运输、制造、地产,而这些行业又是“招人用人大户”,吸纳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以管理服务类专业为例,高校培养了大量的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特殊时期影响,大量酒店裁员或倒闭、制造业和地产裁员、线下旅游门店关门,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部分毕业生因所学专业涉及行业复工复产缓慢、前景不明朗,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怀疑,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困惑。

2.3 优质就业需求高

目前随着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岗位越来越稀缺。受国内外影响,出国深造和就业受阻。大量学生表示找工作其实并不难,但是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优质就业越来越难。待遇好、地理环境好、工作氛围好的工作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潮流。特别是独生子女就业成为社会主体,优质就业需求越来越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直招军官等就业优惠政策,但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到基层工作、农村地区工作、贫困边远地区工作和三四线城市工作意愿不强,这也加大了就业难度。

2.4 “慢就业、延迟就业、不就业”心态凸显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就业择业观受价值观、家庭条件优越等因素的影响,缺乏求职主动性、过度依赖于家庭和老师的“慢就业”心态。存在待业准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等“暂不就业、延迟就业”心态。

3 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对策略

(1)宣传动员,持续做好思想工作。学校、二级院系高度重视防控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确保广大毕业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切实把精准指导落实到位、抓实抓细。积极开展线上就业政策、就业典型宣传,帮助学生适应当前线上网络招聘的常态,引导毕业生主动求职就业,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同时,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往届毕业生和已就业同学分享求职经验,引导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

(2)系统谋划,集中部署就业工作。学校、二级院系就业工作第一时间转变为“线上为主、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按照“领导班子重点联系帮扶、全员教师参与就业、就业工作人(辅导员)全面跟踪服务、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点面推进”的工作模式,积极运用线上、线下平台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提前研判,畅通学生就业渠道。通过全面调研毕业生就业需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大程度掌握毕业生的所需所想,精确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制定防控期间就业工作台账,营造“家”文化,首先建立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需求的资源共享微信交流群,及时分享发布就业信息和在线就业指导课程;其次实现精准对接,根据毕业生专业,已集齐就业意愿,为学生提供“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渠道;再次简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采取网上三方签约。

(4)动态跟踪,精准建立就业台账。毕业班辅导员严格按照就业工作进度和目标完成任务,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摸底统计工作,清晰掌握每一位毕业生就业现状,做好就业困难因素分析,按照“一生一档”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

(5)重点关注,加强特殊群体帮扶。学校、二级院系高度关注“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性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特殊时期影响严重及其他有就业特殊困难的毕业生实施帮扶,确保“特殊群体”择业有帮扶、就业无遗漏。

(6)稳中有进,保障毕业服务不断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滞后,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西部计划、出国深造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延后,企业复工复产用工需求逐步得到恢复,招聘计划、岗位逐步增多。学校、二级院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整体就业工作稳中有进,同时保障滞后、延后就业工作,特别是毕业未就业同学服务不断线。

4 结语

特殊时期带给全国高校师生们不一样的学习、生活、工作体验,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毕业生应当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相信党和政府,紧跟国家就业政策,转“危”为“机”,在时代大考和人生大考中交出美丽的青春答卷。

猜你喜欢

毕业生工作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赶不走的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