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现状分析及学习支持策略研究
——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2020-01-08王道平贾腾飞
王道平 张 鑫 贾腾飞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0)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和民族政策取得瞩目成就的背景下,高校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关于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将学习支持理念引入高校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 中国海洋大学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现状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目前从事外语类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有134 人,约占外语专业学生总人数的1/10。其中主要以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为主,约占二分之一,且以维吾尔族学生和藏族学生的学业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以维吾尔族学生和藏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调查发现,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学生的平均成绩基本在71-78分这一区间内,每学期受到学业警示(每学期所获学分小于12分)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基本在12%-24%之间,每学年获奖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基本在6%-13%之间。同时,在参与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20%的学生对自身学业发展较为满意,65%的学生对自身学业发展感觉一般,15%的学生很不满意。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存在共性又具有个性,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及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较低。
2 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外语基础薄弱。经调查表明,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在每学期的成绩测评中,约有20%的学生会受到学业警示,40%的学生成绩排在班级末尾,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所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出生于新疆、西藏等西部偏远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也较为落后。由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锻炼机会,少数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外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的母语都并不是汉语,而是维语、藏语等,普通话基础较差,学生却要进行“母语-汉语-外国语”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此一来,更加大了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很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2)学习投入度和自主性不高。经调查表明,只有11%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时间在8 小时以上,35%的学生学习时长为4-8 小时,54%的学生学习时长为4 小时以下。有30%的少数民族学生会参与课上发言和小组讨论,70%的学生几乎很少参与。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时间及学习动力方面明显不足,学习投入度不高。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基本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当、时间管理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会造成学生的学业困难,还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整体的学业发展水平。
(3)人际沟通存在障碍。经调查表明,有21.4%的西部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12%的学生社交广泛,人际关系较为复杂;10%的学生与宿舍同学存在矛盾。这一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母语非汉语,且地域文化特征较为明显,因此他们与其他学生在交流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部分性格较为内向,要么喜欢独来独往,要么喜欢抱团取暖,很难融入到汉族学生群体之中,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如此一来,利用集体自习、班内帮扶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方式收效甚微。
(4)学业评价模式有待完善。经调查表明,30%的学生对当前学业评价模式较为满意,65%的学生对学业评价模式不满意,5%的学生很不满意。学业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保障高等教育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学习评价模式也并不合理,不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追踪与全方位掌握,过分强调学习结果,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个性化发展。评价体系与指标也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清晰、不细致等问题,这都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 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支持策略
针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投入度、自主性、个性化以及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可以按照其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并按其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支持方案,提供学业帮扶服务,切实提高学习支持策略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力。
(1)完善帮扶和激励措施,提高学习投入度。通过调查显示,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投入的时间不够,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等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和学院可以通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学业帮扶对其进行帮助。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安排成绩相对较好的帮扶小老师,并要求他们每周至少与帮扶小老师共同学习8 小时以上,保证学习时长。同时依托英语角等学习社团定期开展英语小讲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弥补薄弱环节,巩固英语基础,提高学业成绩。还要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成绩排名和分析,对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物质鼓励,从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授课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动态发展,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在课堂上发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加强投入度方面的训练,进而使学生个人与教师教学相长,合力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投入度。
(2)完善反思和评价体系,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调查显示,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设计较差,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差,学习管理能力较差等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一情况,可以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座谈会和总结交流会,要求学生对近期自身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反思和总结,定期汇报学习进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树立对未来的宏观目标,还要设立近期的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督促其加强时间管理概念,加强自身学习速度和学习的效力。定期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和进步较大的同学做经验交流和分享,也可以听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帮扶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即学生、同学、教师等主体的参与。实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课业成绩三元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对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以及课业成绩的独立分析与交叉对比,得到学生自我认知、教师认知与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的契合程度,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评价指标,使评价进程更加动态,评价方式更加立体,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掌握学生阶段性发展情况,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通过调查显示,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的个性化不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分析等方面缺乏个性,学业支持策略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和学院首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谈心谈话,针对新生、毕业生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况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分类型、分阶段、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大一新生,可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包括新生选课指导、学习经验分享以及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等。针对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应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此类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以开展考研交流会,给予相关的升学指导;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咨询群,及时发布新疆、西藏地区的公务员、事业编等岗位招聘的相关信息,给予西部少数民族学生专门的就业和升学指导。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容易抱团的现象,可以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学等团体心理辅导,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需求,并依托自强社、西域文化社等文化社团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从而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类型,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提升方案。
将学习支持理念引入高校外语类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深入研究并完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从而真正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增强学习投入度和自主性,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方案,提升其专业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文化进步和民族团结发展,并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民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