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

2020-01-08张冠群

科教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课程目标

张冠群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1 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原因是新时代不仅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诸如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然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2017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重培养:(1)认知能力,即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合作能力,即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3)职业能力,即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4)创新能力,即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可见,对于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既包含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面向专业、行业的从业能力,而更多的应侧重于非专业的综合能力,也可以叫作个人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最终能够形成任何职业的通用能力,包含:沟通协调、发现并解决问题、批判性分析、创新创造能力、抗压/情绪管理、适应和变通能力、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组织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成长、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等能力。

可见,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向了较高的能力层面,特别是综合的个人发展能力,而非知识层面的获得。在专业化分工细致及高校专业划分精细的今天,标准化培养“专业工人”已经不合时宜。

2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对,指向的是非专业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门领域的专精型人才。[1]进入新时代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也逐步加大了通识课程的学分和比重。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宽其思维方式、增强其适应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从而养成健全人格,实现自主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人。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背后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情怀,即更加关注个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确保所培养的对象是一个和谐完整的独立个体。

可以说,通识教育所要实现并达到的目标,恰恰是能够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社会认知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又使他们表现出更好的理性判断力和理性控制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持续的自我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 专业课程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中不能忽视和绕开的一个环节,但对于如何将通识教育贯彻并强化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尽管各大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块,但取得效果不佳。本文认为,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是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3.1 通识教育或公共课未能真正达到培养能力素质目的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被作为单独的模块给予了学分的配置,但效果不佳。现实是,学校虽然开设过诸如思想品德、计算机课程、数学类、外语类、写作类、心理健康类、国学、创新创业类等系列的公共通识课程,但是否意味着学生相应的能力就提高了?事实上,专门的通识课程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并无十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知”与“行”方面存在脱钩。由于许多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程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及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也无深刻了解,所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通识教育对于个体完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然而,光靠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生硬的分割,必须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以实现教育目标。

3.2 专业教育中蕴含着很好的通识教育素材

以往的专业课程大多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的求真、人文的达善、艺术的尚美和工程的务实精神。当专业课能跳出专业知识本身,围绕这些知识的探索和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奠基人的探索态度和热情进行深思,则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及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形成。如“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旅游行业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迹如“现代旅游之父”托马斯·库克创业史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带领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情景化的探索,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是托马斯·库克开创了旅游业,他的成功具备了哪些因素,他为什么会成功,进而让学生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总结出成功对于个人和外界的要求。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树立了行业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从业态度和优秀品质。任何课程,凌驾于知识之上的指导思想在于对人性的回归和提升,大学课堂更应如此。在课程通识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大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度思考、主动探究、思维提升的一系列正向学习的良性循环。

3.3 有利于非专业内就业能力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非专业内就业的学生人数并不在少数,学生在专业外就业时必备的便是非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即除了所学专业外其他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在接受非专业教育中所获得的能力,而这部分能力大多需要通识教育帮助获得。因此,为了适应学生非专业内就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增加通识教育的效能。

4 专业课程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路径

虽然各高校都在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上大做文章,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存在严重的瓶颈。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无交叉,互相孤立,使得通识教育的实际效能不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限。因此,需要有意识的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才能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4.1 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课程教学目标之中

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并且以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重视专业教育,更加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且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得以实现。但事实上,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往往缺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这使得专业课程目标单一,或者与专业的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不高,专业课程只是针对了本门课程的知识性传授,而缺乏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中能力的分解。因此,对于课程的目标的描述中,最常用的动词是“了解”“掌握”“熟记”“应用”等,而这些动词后面跟着的宾语也自然是各种专业知识。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更加便捷。如果再将知识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难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发展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诸如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终身学习和成长的意识、中国公民的价值观及责任感等。而具体到课程目标的设定,则应认领和分解这些目标,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即以专业知识为媒介,透过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让其发展成为可以终生受益的能力。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强调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专业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及中国公民价值观和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而“旅游学概论”作为该专业的入门课,应认领和分解到的能力目标,诸如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专业认知及中国公民价值观和责任感等。在课程的设计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课程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达成这些培养目标。

4.2 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大纲所含的课程信息并不太清晰,只局限于对课程基本信息的描述,缺乏必要的课程设计的相关信息,诸如教师答疑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材和参考书、成绩评定方法、标准等,同时更新也较少。传统教学情境下,教学大纲的地位并不清晰,指导意义不大。事实上,教学大纲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和教师达成上课约定的重要依据,相当于一种契约。在教学大纲中,不仅体现着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通过这门课程他们将获得的收获,还包含具体的授课内容、教学进度、方法、要求以及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标准等。教学大纲是教师上课前认真梳理和设计课程的依据,大纲中应体现课程要实现的诸个目标,并且围绕这些目标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一切环节都是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设计的,可以保证专业课程不偏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如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围绕针对综合能力的课程目标,需要精心制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授课方式,并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便是讨论法,即引出话题,让学生积极探索,形成行业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大纲中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需明确成绩的评定方法和评价标准,使得课程的实施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

4.3 考核评价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实行过程化考核

有什么的考核评价就会引导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它以闭卷考试居多,使许多学生只看重分数不看重能力。一些院校还制定了试卷的题型必须由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构成,而知识性或者概念性的题目大约占到了60%左右,但这部分考核内容更侧重于记忆,确切的说是短期记忆。记忆性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遗忘速度快,是一种低层次学习,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鲜有裨益。因此,传统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既无法实际测评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长期吸收。因此,实行过程化考核无疑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考评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核内容应当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展,通过合理设计过程化考核方式,测评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一张试卷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可以说,只有当学业评价能真正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真正明白了如何才能达到目标要求,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有意义的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差。因此,对应通识教育中的综合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制订能力评价的措施办法,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关键。例如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通过实行过程化考核,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及时检测,在考评办法中,根据教学模块设定了小组合作任务、合作项目和辩论赛等环节,充分培养和检测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并制定合适的评分细则和依据,这对于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所开展的考评更能有的放矢。

5 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单凭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完成这一教育目标效果不佳,必须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恰到好处的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依照目标—过程—考评这条主线,首先将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进一步明确,进而具体到专业课程,分解这些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并通过课程教学大纲的精细化设计及考评方式的优化,保证学生综合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课程目标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