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协同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
2020-01-08熊海林王景伟
熊海林 王景伟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1 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工作根据目标划分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单元,[1]这些目标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2]
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生工作的协同发展,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工作的同向同行,是学校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华盛顿协议》提出工程类毕业生要具备12 条基本素质,分析发现9 项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一课堂来培养,8 项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学生工作来培养,注重专业建设和学工工作协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愿不强烈,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萎靡不振等问题,[3]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生工作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课外活动活力。
2 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协同发展的现状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同属于育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同向而行,同心而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个部分的工作人员或分管领导往往存认识局限性而产生工作效能不理想。如专业建设一般按照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规划施行,而学生工作更多关注学生所思所求,造成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时常错位;专业建设往往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和谋划“教什么”,而学生工作为学生代言,更想“学什么”,教师之所教与学生之想学容易产生错位;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学生对专业内容“求新、求便捷”要求更高,而教师的传统、经验、范式等所教形式相对滞后;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往往由不同的领导分管,负责人员办公也有空间距离,交流缺乏。这些问题都拉低育人时效,影响了“三全育人”工作。
3 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6 年底,我国开始开展农科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先后完成认证工作。[4]在专业认证过程中设置了“五个度”,即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5]并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分析“五个度”的达成情况,可以判断专业建设水准,检验人才培养状况。笔者认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的协同提升基础和方向可参照“五个度”作为基础。
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策略主要在于调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基本保障条件建设、调动开发优质师资、适应教育教学规律等途径来实现专业教育纵深推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学生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教育督导,时时掌控学习状态,适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有序组织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激发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实例,针对专业建设与学生工作协同发展,笔者提出要着重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3.1 建立培养方案更新触动机制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国家战略需求和要求与时俱进。社会和行业的要求、“高精尖紧”科研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及家庭和学生自己发展的需求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建立顺应形势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时及时启动方案修改是专业建设优化的重要策略。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工作人员结合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现“我国现代农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需要紧密分析发展趋势;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理论和实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进一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国际动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拓宽调研范围,除逐步引入大数据分析在本专业领域发展动态调研外,加强农业其它领域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动态的调研,以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针对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选其兴趣度高且能提高学生不同能力的课程。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适应需要采用触动机制,一旦方案不符合要求,不利于人才培养就必须果断进行修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一套方案管几届学生。
3.2 建立学生教学体验互动机制
教学体验互动是检验教学的重要形式,真正掌握了教与学的问题症结,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的改正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体验互动机制既体现在课堂上的反馈调节,也不局限在课程之上。为了更好做好教学信息的搜集反馈,高校往往都采取学生评教、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反馈等形式,及时了解课堂状况与效果,改善教学质量。如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定的评教管理办法,任课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分由学生测评、同行测评和领导测评三项评分综合而成,学生、同行、领导三者评分权重为6:2:2。这是一种量化的考察反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收到这样的评价分数可能还不够,为了更好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还需要关注另外信息反馈,如辅导员深入宿舍了解到的学习状况,学生反馈给辅导员的教学问题,以及辅导员通过科技创新、专业实习、社会时间等其他课堂教学外所了解到的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习效果,再或者学生的专业学习的排名、考研情况等。
3.3 建立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交流合作,征集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评价和建议,调动和发挥用人单位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扩大国际交流,了解国际动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踏实勤奋、忠诚度高,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尚有所欠缺。为此,专业建设团队加强教学工作改革推进,强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提问题、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立不同的处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同时,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建立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社会满意度调查机制,通过根据毕业生性别、毕业年限、工作岗位方向、目前工作状况、能力优势和弱势等方向不间断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获得更多更全的社会评价反馈信息,为专业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3.4 建立毕业达成状况调查机制
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培养目标要可衡量、可达成,培养目标都应有支撑,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达成度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学习、能力提升、思维锻炼、就业满意度、未来发展预期等。毕业达成度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甚至是教学大纲的修改,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的完善,也关乎到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这些内容务必真实可靠。因此要发挥学生工作优势,在毕业阶段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并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持之以恒开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决策给予基础参考信息。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工作战线参与完成,确保对毕业会查信息准确、全面,同时对一些问题的研判和调研更具针对性。同时,与毕业生建立长期联系,跟踪反馈,较为及时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或一定时间的工作状况,对专业知识运用情况、综合能力发挥情况、发展志趣与潜力、适应工作岗位状况等方面全面调研,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催人奋进,通过“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来加强本科教育势在必行。因此,专业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活力和主动性,协同发展,聚力而为,更好推进专业建设,促进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