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0-01-08许健华

科教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名师工匠精神工匠

许健华

(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 江西·吉安 343001)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本意是指“工匠”们对自己制造的产品精益求精、不断打磨细节,追求完美的工作精神,现在引申为职业技术人员的优秀的职业素养。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工匠精神”内涵的阐述各有千秋,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个方面: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专注无我的职业境界。

2 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1)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15 年5 月19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这是一个保障国家安全,增进人民幸福,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伟大战略。而要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纵观德国、瑞士等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形成和发展,都可以发现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从业者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完整而庞大的工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品。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国产品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导致世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工匠精神”正是强调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完美,这对提升中国产品质量、中国企业信誉、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2)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院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一线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不仅有技术方面的要求,更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工匠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敬业态度、精业精神、专注境界正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不良倾向,教育资源的配置大部分倾向于普通教育,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够得到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前景也不太理想。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良、态度严谨的技术精英。他们的发展和成就不仅对国家、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在逐步提升。职业技术人员不仅要能适应企业运营的技术要求,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总体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高素质人才相对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正是各大用人单位争相抢购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让毕业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直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而且能够激励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继续敬业、精业,专注无我地投入到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中去,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3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

(1)“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受重视,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偏差,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掌握一门谋生的技术,只关注技能的学习,不太重视职业素养的提升。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比较看重普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替补”,只有普通教育不成功的学生才选择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抱希望。

许多职业院校没能发挥“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导作用,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不太注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职业院校往往只强调专业技术课程,忽视职业道德课程和人文德育课程。这导致很多学生只知道技能的重要性,不知道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生涯中的重要性,对“工匠精神”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认同和追求。

(2)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够。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实施不能有效承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3]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在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很少渗透“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内容。同时,职业院校也缺乏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由于缺乏对职业的热爱和专注。这导致很大一部分老师也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学生技能,职业素养教育是德育课程和德育老师的事情。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往往只有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的指标考核,没有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指标考核。

(3)“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有效的手段。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人文和德育课程往往被压缩,实施“工匠精神”培育的空间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学校开发“工匠精神”培育的专门课程,在人文和德育课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强调也很少。大部分职业院校都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团学活动来开展“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但由于德育教师和团学活动指导老师往往不具有行业、企业经历,宣传“工匠精神”的说服力不是很强。有些职业院校开始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但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手段比较匮乏,工作推进乏力。

4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4.1 优化职业院校办学理念

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在世界制造业竞争不断升级的形势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职业院校的面前。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构、实践教学平台打造、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4]

4.2 打造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教学团队,发挥现代学徒制培养“工匠精神”的积极作用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言传身教,一支具有高超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吸收引进一部分具有企业经历的高学历人才进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培训、进修、挂职、兼职,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增强职业院校教师对“工匠精神”的体验和认同。职业院校还要选聘一批技术强、素质高的名师名匠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让他们现身说法,以身示范,生动形象地向职业院校学生传播“工匠精神”。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讲师队伍,能够增强“工匠精神”传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职业院校学生认识、认同“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品德,外化为职业追求。

现代学徒制是指职业院校在组建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让名师名匠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他们不仅要在校园学习和训练,还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经验基础。现代学徒制通过名师名匠的亲身示范和鲜活展示,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

4.3 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授课教师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的老师往往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行业从业经验。他们熟悉职业技能的每个环节,能够很好地找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契入点,使得专业教学和职业素养教育相得益彰。职业院校学生也往往对专业教师都比较信服,对专业课程都比较重视,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市场和企业,更新人才培养标准,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专业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职业院校要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训中感悟和体认“工匠精神”。

4.4 营造彰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营造彰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利用校园媒体全方位传播“工匠精神”。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频、展板、橱窗、海报等校园媒体全方位地宣传名师名匠的事迹,用具体鲜活的人物事例来感染学生。

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大张旗鼓地传播“工匠精神”。通过名师名匠纪念日,名师名匠报告会、讲座、主题团日活动、班会、辩论赛、知识问答竞赛等主题活动,讲好名师名匠的故事,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思考、认同“工匠精神”,将名师名匠确立为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

美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传播“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可以建设名师名匠纪念、展示馆所,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他们的事迹,产生职业自信,传承他们的精神。还可以打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通过摆放名师名匠的雕塑、挂像,用名师名匠的名字命名校园楼栋、道路等方式方法,建设一个彰显“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让“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的每一个角落。

猜你喜欢

名师工匠精神工匠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90后大工匠
名师直播课
工匠风采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