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使然亦或是早期教养之果
2020-01-08刘静静
刘静静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0)
1 天性与早期教养的理解
1.1 天性与遗传因素的理解
1.1.1 关于天性的理解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生来有金、银和铜铁质三等之分,金质人的特性是理性发达;银质人的特性是意志刚强勇敢;铜铁质的人的特性是以贪欲为主,尤次可见在柏拉图看来,天性很可能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德行和禀赋,可以说更多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柏拉图的观点明显带有宗教的色彩。
18 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及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即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1]卢梭推崇的是回归自然的教育,即使尊重幼儿与生俱来的形态,尽量避免现有社会对儿童施加的影响。那么这里的“本性”应该就是卢梭认为的天性,即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形态特征。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人的禀赋能力有‘头的’‘心的’‘手的’,其义分别近似于‘智力的’‘道德的’‘身体的’能力之含义。”[2]由此可见,裴斯泰洛奇认为的天性应该是从能力方面来理解的,且又具体划分成三个方面。
从以上三种观点可以看出,无论是宗教意义上来说还是较为科学的角度来说,相同的一点是:天性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某种特性。另外,也可以看出它应该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应该是指身体机能的特点,如有的孩子天生运动机能很好。而心理方面应该主要指的是气质类型,如较为经典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更多的外显为孩子的性格、情绪和能力等。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天性理解为性格和智力方面的几乎可以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最初始的状态,如,人们常说的“天才儿童”“神童”等。
1.1.2 关于遗传因素的理解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3]“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4]如此看来,遗传因素或者说遗传素质更多的是生理方面的特点。也即使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仅仅作为一个生物体而言其具有的一系列特点。
因此,天性与遗传因素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其中天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特点,且含有人们都其主观方面的认识;而遗传因素则特别强调生理方面的特点,且更倾向于生物科学的客观认证。从广义上来看,二者区别不大。
1.2 教育、教养与早期教养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早期教养这一概念,本文认为有必要简单对教育与教养两个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区别。
广义上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包括正规非正规的机构的教育;从场所上来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5]狭义上讲教育则是指学校教育,也即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承担学校教育这一教育活动的机构必须能够给予学习者学籍,并在学习者完成一定学业后有法律赋予的授予学历认证的权利。
而教养,顾名思义有“教”有“养”,似乎更倾向于“养”的意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教养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名词,并非是指界定个人举止是否得体的意义,而是把其放到广义的教育活动范围内考虑的一种对孩子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主要承担者是抚养人,即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同时也有社会其他群体的参与。这种活动的实施对象是未成年人,该活动不仅给予其认知、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更多的是关注其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养即是指主要由抚养人承担的,有社会其他群体参与的有意识地对未成年人身心等各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施加的影响更多带有施加影响者的主观看法,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是一家之言而不具有普遍性。
如此一来,早期教养可以理解为教养的早期阶段。即对指主要由抚养人承担的,有社会其他群体参与的有意识地对0~3岁幼儿个体人身心等各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鉴于0~3岁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接触的环境有限,且为了阐述更易理解,这里早期教养的场所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承担的早期教养和早教机构承担的早期教养两个部分。
2 天性与早期教养的关系
西方最早从抚养者的角度对儿童教育者之一的希腊传记作家和散文家普鲁塔克在论及德性天性培养的时候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天性好比土壤,儿童的教育者好比农夫,所教的合理的原理和概念好比种子;所有三者的结合和协调一致才促成了人的心灵的完善;三者之中缺其一,德性就必定是有缺陷的。”[6]可以说,天性的发展和早期教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肯定科学引导幼儿天性发展的重要性。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 天性为早期教养提供了生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性是原材料,而早期教养是使原材料得以显示其价值的适当加工。没有适合的原材料,是造不出精美的工艺品的。就像是再昂贵的木料也不可能被烧制成陶艺品。当然,孩子不是固化的某种物体,是一个活生生的发展着的个体,且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极大的可塑性。天性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但是至少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2.2 早期教养影响天性的发展
早期教养是教养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具有的极强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早期教养在孩子天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即是说,如果早期教养进行的科学合理便有助于幼儿天性的发展,反之,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甚至对其以后的发展埋下不利的隐患。而且,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是社会中的人,所以其发展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其天性不一定是完全与社会相契合的,也即是说,其天性中可能缺少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对其以后的发展是必要的且是可以通过早期的教养加以引导,或者说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正如昆体良所说的:“我坚决主张要对这种天赋差异加以培养,还要补充一些天性所缺少的东西”。
2.3 天性的发展与早期教养密不可分
总的来讲,幼儿天性的发展与早期教养是密不可分的。幼儿生来就具备的天性,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空间,也即是生理的基础。换句话说,早期教养不是无土之木,它的进行必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生理基础为前提的,从某种程度上,早期教养如何进行,进行的结果如何是受天性的限制的。所而早期教养是否科学合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天性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 如何正确对待天性与早期教养的关系
既然天性的发展和早期教育密不可分,那么,单纯地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不加以适当的引导,或者过于注重早期教养而忽略了幼儿天性发展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现在社会普遍提倡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中国,由于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等种种原因,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常见的两种极端做法是过分宠溺和过度管教。
3.1 割裂天性早期教养的两种极端做法
3.1.1 过分宠爱
过分宠爱的最常见表现是“惟孩命是从”,不论对错一切都听孩子的,特别是对待幼儿。我们身边会有这样的例子,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即使是说出口的是对长辈不礼貌的话也会让家长很开心,甚至会觉得孩子很聪明会说很不一样的话。在商场里,无论孩子想要什么,通常情况下都会给予满足。生活中,不少人把过分宠爱等同于尊重孩子的天性。
3.1.2 过度管教
过度管教最常见的表现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以孩子的绝对权威自居,对孩子的一切采取“包办”的态度。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有权利教养她(他),而且我是为她(他)好。”特别是对待幼儿,会认为她(他)太小,什么都不懂,我必须好好教她(他)。也即是把过度管教和重视早期教养混为一谈。
当然,以上列举的两种是较为极端的做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际生活中确有不少人持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或许很多时候持有这种态度的人本身并没有很清晰的这种认识,但是却在实际中这么做了。
3.2 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早期教养
尊重孩子的天性应该是仔细观察并了解孩子的特点,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顺应其天性的发展。如陈鹤琴认为孩子有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喜欢野外活动、喜欢成功和喜欢别人称赞等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早期教养就应该利用这些特点,帮助其发展。比如,一个孩子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是性格急躁耐性较差,在学习某一种乐器时,不能够保持足够时间的练习,但是孩子喜欢游戏,就可以通过游戏或者类似小比赛之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保证孩子足够的练习时间。
总之,孩子的天性发展与早期教育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单纯地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不加以适当的引导,或者过于注重早期教养而忽略了幼儿天性发展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而是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又要重视早期教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