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
2020-01-08李积伟
李积伟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 730050)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话语权一般是指人们说话的“权利”和“权力”,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资格和权力。作为权利的话语权,话语权指运用话语的权利,掌握和阐释话语的资格。没有权利,就没有资格话语。作为权力的话语权,话语权指话语的掌控和支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话语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有机统一。前者表征的是话语主体表达利益诉求、观点、思想等话语表达权利,后者则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资格和权力。它通过隐藏在社会制度、理性和知识中的权力和话语关系,贯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影响主导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困境
2.1 知识化权力多元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化权力分配是一元的。社交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信息时代人类对知识性权力资源的重新分配,知识化权力的分配趋向自由化、多元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权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的角色已被逐渐地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仅可以直接从其社交媒体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不曾掌握的信息。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育者本身需要面临同样的信息传播的环境,拥有同样的信息传播的资源,掌握同样的信息传播渠道,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资源优势主体地位相对明显减弱,其知识化权力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冲击。
2.2 制度化权力虚拟化
制度化权力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直接表达。制度化权力一直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政策和制度改革得以落实。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议程设置,还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制度过滤,甚至他们还可以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网络话语赋权,使其完全拥有或失去言说的权力。“话语系统设计一系列边界,它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塑造世界的另一种方式。”[2]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的虚拟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制度化力量虚拟化。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可以同时完成,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可以瞬间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监控主体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地转化为文字代码,其真实身份加以隐匿,真实状态被加以遮蔽,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份的双向虚拟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监控主体的虚化。
2.3 话语主题碎片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被其碎片化的传播舆论语境所严重破坏,表现为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话语的主题凌乱。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的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舆论话语的主题多样,舆论的形态多元,分布的规律散漫,舆论话语主体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碎片化的话语主题因为其种类繁多直接促使了人们话语注意力的分散,而导致舆论话语周期的更新频繁,进而导致碎片化的话语主题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话语赋权问题直接导致了网络上大量原创信息的爆发,各种异质的观点信息的泛滥。
2.4 网络话语非理性化
网络为全民话语狂欢提供了平台,鼓励以网络特有的方式颠覆传统,运用戏谑、游戏的视角重新解读现实生活,演绎权威经典,使全民参与网络话语狂欢成为一种网络常态。一方面,网络话语狂欢行为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政治心理,或为发泄各种极端社会情绪、或为参与公共事件、或为博取社会关注、或为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狂欢打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维链条,使人们卷入话语狂欢非理性化的传播语境,丧失了冷静与社会理性,逐渐呈现出一种疯癫的、非理性化的色彩。
2.5 话语场域众声喧哗
网络广场的众声喧哗不仅可能湮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场域,还甚至可能会严重扭曲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取向与目标诉求。一方面,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造成干扰。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刻改革,市场经济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的阶层在网络广场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利益关系的诉求、价值观的取向,使得网络广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呈现出复杂的景观。由于网络的多样性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干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解和自我认同,特别是不良社会思潮严重地腐蚀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污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霸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严重淡化和挤压。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和全球化普及程度加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控的网络传播技术,进而控制国际网络话语权,企图推行网络话语霸权的政策,以此达到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弱化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无疑会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到严重挤压。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策略
3.1 培养网络话语的主体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自觉地学习如何使用网络,通晓掌握使用网络的特性与其作用的方式。一方面,提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技术能力。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展其交际网络范围、增强网络技术能力、发挥其人际交往的优势和帮助其进行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的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工具。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伦理的正确认识、认知和自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网络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3.2 完善网络话语客体的内容
话语是核心价值的具体呈现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深层价值结构通过其投射而直接达到的语言表达上的显性结果。一个人的话语中往往包含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立场、社会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民族的情感文化特征与社会公众的思维模式,人们总是按照话语的引导或话语暗示的方式进行生活与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获取最广泛的国内认同。其认同与理解的对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其理论的高度、现实的深度、视野的宽度直接关系到其认同与理解的程度。
3.3 开发创新网络的话语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发展是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要提高互联网覆盖率,为网络信息的顺畅流动铺平道路,不断缩小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信息鸿沟,让信息网资源均匀合理地分布、顺畅地流动。同时,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我国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深度联动和融合,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深度跨境融合,逐渐形成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调化的互联网新模式。另一方面,发展核心网络技术。发展移动社交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媒体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机制。
3.4 和谐网络话语场域
网络话语领域中各种力量和关系的和谐共存,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针对合作型的社会思潮而言,以充分尊重差异为基本前提,以最大的限度达成思想的共识为目的。通过博客、微博、学术论坛、门户网站等信息渠道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为合作型的社会主义思潮开辟更多的表达思想诉求和自身感受的交流渠道,使其在平等交流中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针对对抗性的社会思潮而言,需要切实控制和掌握对抗性社会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渠道,掌握网络话语权。各级党和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网络的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确保对重大网络事件的主导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以及新闻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于网络文化传播相关产品的质量生产、流通、营销和使用实行系统的监督,以此有效阻断对抗型社会思潮的传播渠道,占领社会舆论阵地,争取最广大社会民众的认同。
3.5 分类引导网络舆论
在网络舆论的不同发展时期,通过分类分析舆情源走向,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在网络议题的出现期,思想教育话语主体要保持信息敏感性,对信息性质进行理性分析,对其未来发展走向保持高度理性关注。在网络舆论的存活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准确甄别舆情真伪,对相关舆情信息真假进行判断,着重综合分析舆情事件的敏感程度、社会公众关注强烈程度、事件本身危害严重程度等。在网络舆论整合期,要站在网络信息公开的角度,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重大网络舆情突发应急处置预案,是否需要运用各种司法强制手段对其进行行政干预,是否需要权威专家学者或网络草根舆论领袖的力量引导网络舆论。在网络舆论反弹消散期,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网络舆论反弹进行总结研究,对网络舆情是否反弹进行阶段性跟踪研判,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反弹风险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控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