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实践路径
2020-01-08张霞
张 霞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3)
优秀传统家庭美德以及优秀家庭德育方法,将我国历来的主流价值理念融入个体生活,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家文化。“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是国文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家国同构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培养家国情怀切实可行的路径。高校加强“家文化”教育,紧紧围绕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家文化”的育人资源,构建校园“家文化”德育体系,将“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成效。
1“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家风、家训、家规中蕴含的德育理念,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蕴含着代代人哲思的朴素与厚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资源借鉴。
(1)“家文化”的凝心聚力功能。家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有着深厚的家庭情结,崇尚家的归属感。所谓落叶归根、老有所依,中秋团圆、春节相守都是对家的一种依恋和中国传统家的凝聚力的表现。高校结合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和谐的“家文化”情境,倡导“家文化”传承,是促进大学生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家风的精神导向功能。家风是家庭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其形成与延续在于教育者身体力行的榜样和引领,被教育者潜移默化的继承和发扬。颜氏家族历经79 代,家族秉承“儒学传家、忠孝治家、勤俭持家、才艺兴家”的良好家风,人才辈出。司马光家族的“俭以立名”、包拯家族的“廉洁家风”、陆游家族的“忠义家风”等,是家风最普遍的内容。崇俭、崇廉、崇勤、崇学、崇实、崇国中体现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3)家规的规范管理功能。家规又叫家法,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事的重要载体,用来规范家庭成员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使成员们有共同的责任和担当、追求和风向。纪晓岚教育子女“四戒”,即戒晚起、懒惰、奢华、骄傲。山西闻喜裴氏正反并举立家规,以《家戒》10 条637 字要求裴氏弟子“不能怎么做”,12条432 字要求裴氏弟子“必须怎么做”。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其《郑氏规范》168 条是集教育、管理、惩戒为一体的完整家规体系,教育和引导子孙行正路、修道德、建功立业。借鉴家规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为依托,引导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势必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家训的价值引领功能。家训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尽管诸多家训文本侧重点不同,但始终体现着孝亲敬长、勤劳节俭、与人为善、重视家教等优秀德育传统。《三槐世第王氏祖训》集至中体现了整个王氏家族道德观点、政治立场、价值核心,培育了成员品德,规训了家庭伦理,引导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发挥家训这一重要载体,推进教育内容具体化,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2“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困境
当前,高校对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困境与难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解决。
(1)部门缺乏协同性,“家文化”建设的合力不足。高校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院系专任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等都是“家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而高校二级学院之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难以被广泛认同,其运行机制无法在各部门之间有效形成。一些理工科或有明显专业特色的院校,对“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抱着旁观态度,一线教师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更忽略“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设价值,致使高校在“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2)“家文化”教育载体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载体之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然而一些高校在选择载体运用时,针对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没有系统考虑为构建全方位“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选择相应载体,缺乏顶层规划,更没有“家文化”载体的自上而下层级设计。此外,部分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家文化”活动载体,多种载体的有机组合欠缺,在开发载体的推进度上也较为欠缺,难以发挥“家文化”影响力持久、渗透式育人功能。
(3)“家文化”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契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才能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高校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家文化”教育内容没有科学规划,也没有形成系统化。教育存在随意性、内容简单重复,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此外,当前高校对深刻挖掘“家文化”丰富内涵精神的力度还不够,无法让大学生感受到“家文化”的魅力,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
(4)“家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和辐射力。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是教育者到教育对象的纽带,是理念、内容、载体的活化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文化含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高校“家文化”教育大都仅仅停留在显性的层面,通过融入文化、引领文化渗透性地开展隐性工作还不足;部分高校在一阶段集中开展诸如活动月的家文化教育项目,且线下方式居多;单一、静态、平面化的教育方法效果难以保证,也无法满足社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综合性要求。
3“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笔者试图从培育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构建制度文化、养成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发挥优秀家风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1)培育精神文化,深化“家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它内化于心,外化到对理想的追求,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高校可以通过弘扬“家文化”精神,深化优秀家风文化的内涵,注重用新时期的流行元素加以凝聚提炼,诠释“家文化”的时代内涵,使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理念的引导,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优秀家风文化的时代内涵,将其作为“家文化”内涵的支撑,培养青年学子爱党爱国、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品格特质。
(2)建设物质文化,筑牢“家文化”的基础。大学物质环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高校的人文景观中要注重特定的“家文化”寓意,使人文景观蕴含丰富的“家文化”元素,凸显一个部门的发展历史,激发成员家的归属感;完善“家文化”活动设施,优化学习环境,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营造家的温馨感;以人性化的理念优化校园生活环境,增强“家”的舒适感。高校还可以通过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主题“家文化”活动,定期组织优秀校友讲述“家”之感受,用多形式的家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家”的吸引力。
(3)构建制度文化,培育“家文化”的规范。高校在“家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约束、指导、规范和协调作用的内部规定,能催生制度运行内在推动力。首先要丰富家规的内容,增强青年对“家”的担当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一切按“规”办事的机制。其次,增强家规的文化活力。通过多元层级学习活动,构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政治学习、团支部青马工程学习的三级学习体系。第三,夯实家规文化的基点。以尊重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客观规律为出发点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强化家规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管理制度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4)养成行为文化,营造“家文化”的氛围。蔡元培先生指出“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了事,要重在实行”。通过“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家文化”融入专业学习、班集体、校园文化、师生生活、舆论宣传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一要强化行为规范,增强青年对家的使命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引导青年以文明行为为榜样,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树立先进典型,加强青年对“家”的认同感。开展示范引领活动,形成榜样教育机制,让优秀学子成为“家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辐射源。第三,突出主题活动,增强青年对“家”的使命感。牢固树立“文化凝聚人心,思政催生动力”的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方法与“家文化”建设有机融入,达到引领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和塑造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