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白领返乡创业 盐碱地种出“黄金稻”

2020-01-08

新农业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试种文昌盐碱地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文昌市锦山镇田心村迎来了赤稻收获的季节,3 000多亩“琼北赤稻”开镰收割,构成了一幅遍地金黄的丰收图景。

“这种赤稻产量较低,但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健康养生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在散发着稻谷香的田垄里忙碌,头戴草帽的吕方笑得合不拢嘴。

吕方(中)和农户一起收割稻谷

吕方今年48岁,曾在城市打拼近20年。2014年,他和妻子毅然放弃城市白领身份,决定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吕方晒黑了许多,但是经他改良过的土壤种植出的“琼北赤稻”一经电商平台推出,便卖出了一斤80元的好价钱。这不仅大幅提高当地农户种植赤稻的积极性,更让文昌锦山罗豆一带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

返乡创业,改良盐碱地土壤

摘下草帽,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顺着汗珠滑落下来,吕方抬手轻轻地扶好,斯文的气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出来。

“为什么要回来?在城里工作不是更好吗?”记者问。

“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啊!”吕方回答。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海南,文昌受到重创,翁田锦山罗豆一带数万亩良田被海水倒灌,盐碱地无法像以往一样耕种,被农民撂荒。

“看着家乡父老遭遇如此巨大的灾难,我心里也不好受,就想着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吕方说。当时,他和妻子陈玟卉在河南郑州已经打拼多年,恰好结识几位土壤改良的专家,并攒下一定的积蓄,于是就想着把专家朋友引荐到海南文昌来,帮助锦山一带的农户改良盐碱地。

说干就干。2015年,吕方夫妇回到海南,注册成立了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万亩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工程。

试种成功,撂荒地上稻花香

创业不能单纯凭着一腔热血,已逾不惑之年的吕方深知这个道理。他说:“要实现理想,首先要想办法创造利润,让公司活下去。”

在改良土壤的过程中,吕方夫妇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把这些已经撂荒的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他们试种过红薯、辣椒、南瓜、柠檬,也种过牧草,但是经济效益不高,最终都不得不放弃。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玟卉想起家乡锦山镇自古就有一种野生的赤稻,因为营养丰富,在民间常常被人们用作孕妇或手术后病人康养的食物。于是,他们遍寻乡里,寻找这种古稻的种子。“这是一种在罗豆、三江、锦山一带自然生长的野生红米,因为颗粒小、心呈红色,所以民间又称之为‘虱子’米。由于这种米的产量低,近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但因为这种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百姓像对待药材种子一样重视,世代相传,得以延续至今。”陈玟卉说。

找到赤稻的种子,他们不仅试种,还专程请来科研专家和团队,对稻米的生长和营养价值等进行研究和检测。种植前,他们将牧草打碎埋进撂荒地里,一边休养土地一边进行酸碱度的平衡调理,精心呵护土壤。播种后,他们坚持绿色生产,不施一次化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块块种植着赤稻的田地,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产量确实低,最好的时候亩产也不到200斤,但是因为品质好、价值高,一经电商平台推出,便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吕方说。

发展愿景,打造海南稻米品牌

从3亩地,到100亩地,再到3 000亩地……几年间,吕方消瘦了许多,但赤稻的种植面积却扩大了一片又一片。

“老百姓的需求是很现实的,你必须先做出样板来,打造出规模化的产业园区,他们才会放心跟着你干。”吕方说。接下来,他计划继续扩种至1万亩,并修建加工厂,进一步开拓营销渠道,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发展。

事实上,试种阶段,吕方的公司已经为当地增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今年52岁的村民吴清光原本赋闲在家,近年来加入种植团队,负责照看生长中的禾苗,每月有3 500元工资。农忙季节,每一个务工的农民,则均可获得150元一天的工资。

吕方说,他的愿望是将这种当地的赤稻精心培育起来,打造出一个属于海南的稻米品牌。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赤稻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品种的稀缺性,他对此很有信心。

猜你喜欢

试种文昌盐碱地
文昌发射场暮色
2米高“巨人稻”试种成功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西双版纳试种高产旱稻获成功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