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饱沾历史底蕴的地铁二号线站点

2020-01-08侯红志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屯田洪山武昌

侯红志

每天,当你乘坐武汉地铁二号线经过宝通寺、街道口、广埠屯、虎泉、光谷广场、华中科技大学等站点时,短短几十分钟的风驰电掣便穿越了老武昌城千百年的历史烟尘,其间,众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在时空交错中转瞬即逝,它们厚重的历史留痕随着地铁站点得以传承。

虎泉的上、下马庄

地铁二号线虎泉站是大专院校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虎泉大街,“学生经济”营造了虎泉夜市,使得这里人声鼎沸,一片繁荣。与今天有着鲜明反差的是过去的虎泉人烟稀少,历史上的上、下马庄,是虎泉历史上一颗充满异乡色彩的烙印。

在虎泉大街旁有个“马庄苑”社区,它东边500米是杨家湾,西距卓刀泉广场800米,北边1000米外是武汉体育大学,西北500米处就是闻名遐迩的伏虎山。“马庄苑”源于一个古老的村落“马家庄”,古老的马家庄有上、下两个自然村,眼下全部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在南方,人们一般不会用“庄”来做村落名,而习惯使用“湾”、“咀”、“墩”、“河”等。“庄”,一般与北方人有联系。这个“马家庄”,的确如此。元朝初年,一些北方的回族官吏看到江南平定,十分青睐江汉地域的富庶,便相继迁居鄂州(今武昌),上、下马家庄的马姓人就是这一时期落脚到洪山区域的。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楚藩王而来的回族官兵越来越多,其中既有跟着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官兵,也有跟着永乐皇帝收复边关的文臣武将。据洪山地区回族马姓的族谱记载:“永乐年间,马姓三世祖马俊随征成功,于宣德六年(1432年)调任湖广都司,勋封怀远侯而籍武昌。”这些回族官兵在洪山落户后,把他们的文化、习俗也带到了洪山,其中最重要就是回教。

明洪武八年(1375年),武昌望山门内的辕门口修建了武汉地区第一座清真寺(又名清净寺),主修人名叫马铨。辕门口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地名,位置大约在大朝街到烈士祠一带(今辛亥革命博物馆正三角形的尖子上)。清代以后,来武汉经商的回族人增多,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间,回族人集资修建了万寿宫清真寺和广益桥清真寺。咸丰元年(185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间,回族人再次筹款,修了青龙巷清真寺和城外清真寺(现起义门清真寺)。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又修了一座木兰宫清真寺。那时节,各清真寺都有“社头”(社区头领)和若干名“乡佬”组成的堂董会(武汉解放后改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清真寺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各寺还有阿訇主持宗教活动,马铨就是最著名的阿訇之一。

马铨,字明龙,武昌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97年1月29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679年1月30日),为明代山东济宁卫诰封明咸将军马镇的九世孙,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创造人、著名学者胡登洲的三传弟子。

马铨墓

《四库全书》湖北通志卷二洪山图(1733年)

马铨于明末清初先后在辕门口和金龙巷两座清真寺任阿訇,毕生致力于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积极倡导屯田办学,原地处虎泉的马家庄,就是马铨开辟的屯田回族教学点。

马铨去世后,葬于今洪山区辖区内的华师一附中初中部内,该墓地处高坡,呈拱圆包状,墓顶为圆形帽状,极具伊斯兰教特色。马铨墓实为马铨夫妇的同穴异棺墓,墓室有门可供进出,室壁上还嵌有清康熙22年(1684年)由四川川北总兵马子云所撰写的两块汉文碑和一块回文碑。马铨墓1989年被确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马铨,马家庄成了回教徒朝圣之地,“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茔亭朝拜,迄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也正因为如此,后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回民们在此落籍,逐渐发展成为上、下马庄两个回民聚居的自然村落。

广埠屯里“广积粮”

地铁二号线广埠屯站的得名与明朝楚王府的屯田有关,广埠屯这个名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从安徽凤阳南下渡江取得南京,面临军粮不足的严重困难。精明的朱元璋借鉴了历史上汉武帝和曹操先后兴军队屯田以足军食的经验,采取谋士朱升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下令诸将率领军队就地屯田,特任命湖北蕲州人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他们屯田数年,成绩显著,兵食充足,不向民间“捡括”,朱元璋因而大得民心。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总结早期军队屯田的经验,规定从驻京师到地方的卫所军都要屯田耕种,设立屯堡。军屯的收入称为屯田籽粒,是明朝财政中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府,成为湖北境内受封的第一位明代亲王。众亲王中,楚王积极组织屯田,依据江汉平原成为军屯大户、明朝的粮仓。屯田既是镇守和屯耕的结合,自然要选最重要的防守要地。广埠屯为进入武昌东门的交通要道,对卫戍楚王至关重要,且此地广袤肥沃,适宜耕种,于是被楚王选为其护卫军的军屯之地。据《明太祖实录》载,明太祖曾赐给秦、晋、燕、周、楚、齐诸王府仓库名称,皆用广字开头,即取“广积粮”之意,其中楚王仓库名叫“广阜”,这就是“广埠屯”名称的由来。

广埠屯始名于明代初年洪武、永乐年间,因楚王朱桢的护卫军在此屯田,屯田籽粒上缴楚府广埠仓而得名,600多年沿用至今,是为武汉地铁较“年长”的站名之一。

宝通寺站的“宝通寺”

地铁二号线宝通寺站就建在宝通寺大门旁。宝通寺地处的洪山,在南宋以前名为东山。东山,因位于武昌城之东而得名,那洪山之名从何而来?

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江西洪州(今南昌)开元寺,一名为善信的和尚云游至湖北随州大洪山,遇该地人准备杀牲口以祈雨。善信有好生之德,他声称自愿以身代牲,但身未殉而大雨已滂然而下,人们认为善信感动了上天,对他敬重有加。一位名叫张武陵的人自愿捐出山林,为善信修建精舍,留其居住、修行,善信便居留于随州。唐代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善信圆寂之时,为履行“以身代牲”之誓,割下双足留于精舍中,这就是后来的“佛足”。唐文宗闻之,诏赐其“慈忍大师”,并命扩建精舍,敕赐该精舍为“幽济禅院”,供“佛足”以为镇寺之宝。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幽济禅院改名为“灵峰寺”。

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金兵攻陷随州,灵峰寺众僧带着“佛足”迁至武昌东山南麓另建寺院,取名为“崇宁万寿禅寺”,从此,东山改称为大洪山。

元代(1280-1291年),洪山建七层宝塔,巍峨壮观。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崇宁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藩居武昌的楚昭王朱桢奉旨重修寺院殿宇,以后楚靖王朱均于天顺初年(1457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该寺规模大增,并更改寺名为“宝通禅寺”,一直沿用至今。

从“钥匙头”到街道口

街道口站算的上地铁二号线的一个大站。现在的街道口,泛指以武珞路与珞狮路交界处为中心,面积接近几平方千米的大片区域。这里已经成为与中南路、司门口并驾齐驱的“武昌商业中心”。

“街道口”这一地名几百年前就有了。说起其渊源,与明代武将左良玉有关。当年,在今武珞路地段的北侧,有一个小村杏花村(今洪山村),村东拐弯处有一条小街,街头有几家店铺,为路人必经之处,人称“街口头”。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在甘肃起义造反,不到几年就占领了西北大片土地。为了扑灭起义烈火,崇祯皇帝命大将左良玉前往镇压。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大军南下,左良玉的部队一触即溃,先兵败襄阳,继而败退承天府(今钟祥),后又败退洪山(治所在今武昌)。为了重振士气,初到洪山的他闯进了楚王朱华奎的府第,索要20万人的饷款,而且要一次付清。在遭到楚王拒绝后,他纵兵淫掠了洪山城(今武昌)。一日,左良玉来到“街口头”,见到这里的道路形如一把钥匙,就信口呼之为“钥匙头”,并强令地保使用此名。

次年正月二十八,李自成兵占汉阳,左良玉逃往九江。同年8月,张献忠率起义军自洪山攻打岳州(今湖南岳阳),左良玉乘虚重占了洪山空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北京,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亡。福王朱由崧不甘心朱姓家族就这样失败,称帝于南京,并封左良玉为“宁南侯”,镇驻武昌府(府治洪山,今武昌)。左于是在武昌大肆抓丁、征税,“钥匙头”此时成为左家将“抓征”的关口。

左良玉部队得地利之便,仅几个月便膨胀到80万人马,然而次年三月,当李自成再次逼近汉阳时,左良玉又一次率兵东逃,不想于途中丧命,几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全部降清。左死后,“钥匙头”再也没人使用,乡民们重拾“街口头”称呼这一地方。

20世纪20年代末,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兴建校舍,从武昌城内修了一条公路经过街口头通往珞珈山。建国初,人民政府开通公共汽车到武汉大学,在此地设站,此时,当地已形成街道雏形,便将站名定名为“街道口”,一直沿用至今。

鲁巷本名鲁家巷

走出地铁二号线光谷站C出口,便是著名的光谷广场。2019年11月26日,CCTV以《超级地下城》为题,聚焦武汉光谷广场超大型综合体工程,称其为为亚洲最大最复杂、世界最美的地下综合体,使光谷广场声名远扬。

2019年的光谷广场

光谷广场原名“鲁巷”,也是一个很有历史积淀的地方。鲁巷本名鲁家巷,原为洪山区洪山乡的一个自然村。传说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安禄山叛乱,时任山南节度使的鲁炅为保京城长安,驻守滍河(今河南平顶山一带)南岸,后败于安禄山的进攻,退守南阳。在叛军尾随而至包围南阳之际,鲁炅将自己的军中“别室”(妾室)送往鄂州城郊,隐居在一个小村,即后来的鲁家湾。后鲁炅战死,其族人流落于鄂州城外。南宋后期,元军两次进攻鄂州,鲁家湾遭荼毒,鲁姓子民不知所终,后来鲁家湾也得到恢复,但总没达到当初的兴旺。元统二年(1334年),一位叫鲁贞的青年举人无意仕途,在归隐浙江时路过鲁家湾,在此居住一年多,他出入书院,潜心撰写著作,《中庸解》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元朝末年,战争不断,鄂州(今武昌)城外的村庄几乎被烧光,鲁家湾不复存在。到了明代,朱元璋搞“江西填湖广”,在长达近百年的大移民中,有几户江西来的鲁姓人家,得知鲁家湾的遭遇,主动要求到这里落户,打算重建本姓家园。他们怀着对同姓先祖的敬意,自觉将新建房屋进行排列,以至成“巷”。后来,这个“鲁家湾”就被人叫成“鲁家巷”,后又简称“鲁巷”。

“关山”与官府的渊源

2019年3月,地铁二号线南延线开通后,从光谷站出发,过珞雄路便是华中科技大学站。华中科技大学地处关山大道口,如果退回去十几年,华科要想取代“关山”独享命名之利,应该是很困难的。曾经,关山地区是武汉重要的工业区,云集了大批大中型企业,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的调整,企业外迁,现在的关山日益凸显以教育科技为主的城区特色,“华科”取代“关山”是为历史的必然。

查资料,“关山”之名与封建时代的官府有关系。在洪山区,用“官”做地名的有很多,譬如“官堤”、“官桥”、“官渡”、“官山”……。这里为何会有这么多带“官”字的地名呢?元朝末年,江夏之地(今洪山区、江夏区地域的古代统称)战事连连,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先有罗田人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打由元朝统治者把守的武昌府城的攻防战,几个月的时间,江夏死伤惨重,许多村镇为之一空。不久,这里又发生了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拉锯战,残存的村镇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就又一次遭遇战争荼毒,竟致原本富庶的江夏“十里不闻鸡犬,百里难寻人烟”。朱明王朝建立后,从外地迁入生民,成了巩固新政权、医治战争创伤的急需。从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十余年时间里,政府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

为了确保移民成效,官府从饶州府各县强征百万生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将多余的人口集中到鄱阳“瓦屑坝”(江夏人记忆中的“瓦渣街”),并在此设局驻员督办。被强行迁出的人,在接受政府发放的“川资”(路费)后,登上船只,驶出鄱阳湖溯江而上迁离江西。成千上万的江西老表,就这样历经数月到达湖广相应目的地。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它包括湖南、广西、海南全省,以及广东、湖北、贵州一部的广大地区;到明代后,就只有今湖南、湖北两省地盘了;进入清代,又将湖广分为了湖南、湖北两省,但“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关于移民的传说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实际上指的是明清时期的辖区。这次移民影响深远,后来,许多湖南、湖北人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的后裔,其小脚趾的趾甲要多一块。又如,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押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来到新地方的江西老表,虽然可以插旗圈地、围湖开荒,但生活艰苦,因此,常有移民设法返赣。为了阻止移民回流,官府在移民迁入地置官,甚至派官兵监视。在今天的关山地区,就是因为有这样一座置有政府官员,驻扎有官兵阻止移民回流的小山,被人称之为“官山”。

1949年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和“平等”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官山”便被改为了“关山”!

猜你喜欢

屯田洪山武昌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关于汉代实施屯田制度的研究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浪淘沙令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一缕青烟 一味馨香
野鸡岭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洪山桥右幅桥2018年12月1日夜间通车 新旧桥将完成“接棒”
念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