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评价体系问题初探

2020-01-08昕,李

关键词:声誉双一流一流

刘 昕,李 倩

(渤海大学 学科建设与规划处,辽宁 锦州 121013)

一、“双一流”背景下的权威学科评价体系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出台,各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某些大学排名体系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社会认可度较高。因此详细了解国内外公认的学科评价体系对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大学排名体系有上海软科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英国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QS)、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THE 世界大学排名(THE)、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中国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邱均平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等。本文以ARWU、QS、THE、US NEWS 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中国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评价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二、国内外权威学科评价体系的指标分析

(一)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评价体系

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评价体系是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特色形成的,包括人才培养、高端人才、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理科、文科/交叉学科)等5 个指标,如表1 所示,其中科研项目和成果获奖两方面的指标权重占比较高。科研项目一般需要科研团队的齐心协力,或平行学科间的共同参与,说明大学评价已由一个人的独角戏向一群人搭班唱大戏转变。成果获奖则代表着科研结晶受到社会的肯定,让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初衷得以回归。由此可见,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侧重于科研合作及推动社会发展[1]。此外,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指标只包含了量化指标,如国际期刊、权威获奖、重大重点项目,并没有学术声誉、研究声誉等质性指标。这是由于量化指标相比于质性指标具有透明性和易测性等特点。

(二)QS 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由表2 可见,QS 学科排名指标包括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篇均论文被引、论文高被引等四个,其中质性指标和量化指标各两个,但两者间所占权重相差很大。同时,由于各学科间的学科文化、背景、成果发表率有较大差异,QS 学科排名针对不同学科领域设置了差异性较大的指标权重[2]。总之,质性指标占比较大,其中学术声誉指标权重最高,跨度也较大,指标权重占30%—90%,各学科的学术声誉占比的平均值高达50%以上。可见,学术声誉是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核心指标,也是决定因素。QS 学术声誉主要基于对全球学者的调查而形成的同行评议结果,调查者一般被重复问道4 方面内容,即个人信息、知识领域、自身认为熟悉学科的顶尖机构和附加信息,如某些问题的反馈与建议等。雇主声誉则基于全球顶尖用人单位对为其提供毕业生的高校的评价与认可。论文被引率是针对大学科研能力评价而设计的,该指标计算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量,而不是每个作者论文被引用的情况,高被引指数能准确反映一个学者的科研成就[3]。

表1 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指标权重

表2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权重分配

此外,QS 考虑各学科间存在的差异,在篇均论文被引、论文高被引两个量化指标上设置了不同权重,如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等论文发表率较高的领域,该项指标权重为20%~30%;而在艺术、人文等发表论文较少的领域,该项指标权重为0~15%[4]。

(三)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有一级指标5 个,二级指标13 个。由图1 可见,THE 注重教学、科学研究及论文被引率[5]。其中教学指标权重平均占比为30.6%,科学研究指标权重平均占比为30.3%,论文被引率平均占比为28.4%。THE 也很看重优秀教师的数量和比例,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如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比、师均博士学位占比、国际与国内教师比等。与此同时,THE 还设置了产业性收入这一指标,其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科研成果对企业的贡献度。对于人文与艺术学科,及临床医学与健康、生命与物理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四个学科领域,THE 指标中产业性收入权重占比相差较少,但各学科间依然存在差异。

图1 THE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体系权重分配(%)

表3 US News 学科排名指标及权重 %

(四)US NEWS 学科排名评价体系

US NEWS学科排名指标包括学术声誉、论文总数、总论文引用次数、高被引论文(前10%、前1%)等13项指标。

由表3 可见,硬科学和软科学在书籍和会议论文两项指标中权重为零,这是由于在硬科学、软科学领域内书籍和会议论文较少,不具有参考性。对于艺术和人文学科,其全球学术声誉和区域学术声誉两项指标占比最高,分别为20%和15%,而论文总数占比最低,为10%。这是由于艺术和人文领域的论文总数等量化指标不适用于该学科的评价,而需要更多地依靠其学术声誉进行评价。对于硬科学领域,其篇均被引和总论文引用次数两项指标的占比最高[6],这也是根据学科特点确定的。

三、对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一)亟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价标准

综合分析上述四种学科排名评价体系,认为各评价体系均考虑了各学科的差异性,并根据学科领域的特点,赋予了不同的指标占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但除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外,其他三种评价体系均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大学学科评估方式,这就造成了某些中国特色学科在世界学科评估中标准模糊且参照对比度低,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因此,亟需构建适用于中国特色学科的评价标准,且应探索性地逐步向世界外延,形成全球对中国特色学科的统一共识,这对于具有中国特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学科评价国际化进程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就要求学科建设要凸显国际化程度,如增加国际师生、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等[7]。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国内师生参加国际交流,通过对话和交流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热点及国际最新学术成果,增强与同行专家的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引进来,通过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或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讲座等形式,达到提升本学科国际声誉的目的。

(三)突出学科行业特色在学科评价中的作用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不能全部依托于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的评价标准发展。师范类院校、语言类院校、医学类院校等要根据自身学科行业优势特色发展[8]。一要培育优势学科,结合外部机遇和自身基础,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目标,扎实做好学科建设工作。二要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且具备一定前瞻性,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应加快构建能够准确评价中国高等学校各学科建设水平的标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国际化合作进程,突出学科特色,尽快建设一批“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声誉双一流一流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关注一流学科
Top 5 World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