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
2020-01-08胡玉杰袁树卓
彭 徽,胡玉杰,袁树卓
(1.沈阳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80;2.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一、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一)开发区主导产业结构分析
沈阳开发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产业发展在不断完善,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及结构状况(见表1)。从表1 中可知,沈阳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互联网、金融、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开发区产业发展,一方面,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并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攀升,符合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特征;另一方面,涉足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表1 沈阳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及结构状况
(二)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沈阳开发区作为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已经成为了吸引外来资金的高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7年沈阳部分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5 项经济指标情况具体详细见表2所示。
表2 2017年沈阳部分开发区经济情况
二、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
开发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聚焦出口额、进口额和吸引外资额三个方面,分析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建设水平。由于2017年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沈阳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857.1 亿元(见表1),占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选取沈阳经开区为代表(全国219 个国家级开发区排21),与国内5 个发达开发区(苏州、天津、南京、昆山、大连)比较。
(一)出口总额比较
开发区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近几年,沈阳经开区出口总额一直占沈阳市出口总额的三成左右。跟其他开发区相比,沈阳经开区的出口总额远远落在后面。与其他东部国家级经开区相比,沈阳经开区近几年出口总额一直处于垫底状态。
(二)进口总额比较
近几年,沈阳经开区进口总额处于下降水平,进口占全市比重从2010年34.5%,降至2016年的13.7%左右。沈阳经开区与其他开发区的进口总额对比,如图2 所示。由图可知,虽然近几年东部的几个国家级经开区进口总额都基本上有下降的趋势,但从进口总额上来看,沈阳经开区进口总额在这几个开发区中是垫底的。
(三)吸引外资指标比较分析
开发区最初建立时就是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目的之一。沈阳经开区近几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是不断下降,从2010年62.5亿元,降至2016年14.9 亿元。沈阳经开区与其他经开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对比,如图3 所示。由图可知,这几个经开区近几年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在下降的,尤其是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总量上来看,沈阳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处于中游水平。
三、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阻碍
(一)优质企业与项目缺乏
大型企业和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项目投资不足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首要问题。开发区作为沈阳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缺乏优质企业和项目直接表现为园区生产总值的下降。作为发展最好的沈阳经开区,2013—2016年间,园区生产总值不断下降,即使考虑“挤水分”因素,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沈阳经济贡献率也从17.7%降为13.9%。同时注意到,沈阳经开区第二产业产值下降幅度剧烈,而第三产业产值下降幅度平缓。部分开发区除缺乏优质的工业企业与项目,以农副产品加工的开发区(辽宁康平经济开发区)也同样缺少能够良好运营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以综合保税区A 区为例,投资项目抓襟见肘。综合保税区A 区除原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明和OEM 铅酸蓄电池项目迁入以外,没有典型的、集群式的出口加工和从事外经外贸的企业入驻。尽管综合保税区A 区运营近6年,但其园区内企业入驻状况、土地利用率和项目合作数量与质量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园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科研活动成果不高
要实现创新驱动,科研活动是重要环节,进一步聚焦在企业为基础的研究活动上。沈阳市在支持技术创新基础性研究方面较薄弱,导致知识创新缺乏向技术创新转变的驱动力。2014至2017年沈阳市科研活动投入及产出状况,见表3:
表3 2014至2017年沈阳市科研活动投入及产出状况
2014年到2017年间,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总体不变不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目逐年增加,而相反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却连年递减,对应的推广应用项目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态势。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园是沈阳市科研活动投入产出和科研成果产出、转化的重要区域。因此表4 中所反映的科研活动投入产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沈阳开发区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是由于科研活动的产出不足所导致。
(三)开发区发展不平衡
沈阳市政府关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应仔细考量开发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做到分类规划、因地制宜。与时常讨论的“提高发展质量”不同,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深刻意识到部分开发区甚至还有“生存危机”,“补短板”应被提上日程。以综合保税区为例,保税区分为A 和B 两个片区,分属浑南区和辽中区。浑南区是市政府所在地,既是经济发展建设高地、又能借上自贸区“东风”,报税B 区被纳入市级规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A 区。反观A 区,仍由辽中区进行管理。但由于辽中区自身区位优势不明显,地方财力薄弱,单凭辽中地区一己之力已很难支撑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在偿还综保区基础设施建设2.5 亿元银行贷款和3000 万元的工程欠款之后,辽中区几乎已无能力再进行投入,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基础及监管设施建设的需求,综保区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土地使用面积不足围网面积的六成。很显然,对于建设国家级的综合保税区,仅靠辽中区一区之力无法站在全市的高度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合力发展保税区,导致发展举步维艰,急需纳入市级规划。
四、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根据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考核排名,课题组选取排名第一的苏州工业园和排名第二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典型开发区进行案例分析。
(一)项目招商引资
天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渠道比较多样化。一是通过在国内外的办事处直接招商。二是通过产业链来进行招商,如丰田整车项目在近十年时间里,在配套项目上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三是通过与中介机构建立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系统而完整地获取企业相关信息。四是通过参加或自办、合办展会与目标客户建立联系。五是借助中国贸促会、中小企业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招商。
(二)创新驱动
2016年苏州工业园总产值2150.62 亿元,R&D投入占 GDP 比重3.46%,高新技术产值为2616.19亿元,众多资金投入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带来高额的技术创新回报。天津开发区制定包括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吸引科技人才、鼓励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整套科技政策体系,推动建设了一批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平台。
(三)统筹规划
“规划大于市长”是苏州工业园流传的口头禅。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执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赴新加坡参加公共管理软件的培训,培养尊重城市规划的意识。天津开发区一直致力于走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构建生态文明高地,形成了有亮点有特色的泰达绿色发展模式。即以实现污染“低排放”为目标,以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网,形成以产品关联紧密、资源高效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园区。
五、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合适产业
回望苏州工业园区在建园之初,政府招商团队夹着包,像推销员一样,家家敲门、递名片,大型外企入驻可谓夹道欢迎,至今黄金地段仍有外企宿舍的影子。沈阳开发区不仅应学习苏州经验,还可同时,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学习,扩大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参加省市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因地制宜,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通过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鼓励园区内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开发区整体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产业梯次转移,即鼓励经济发展较好开发区内的低技术企业转移到相对发展较差的其他开发区,实现了开发区内土地的高效利用,又为落后开发区提供企业入驻和税收来源。例如,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华晨宝马汽车公司建设产业园,2016年华晨宝马发动机厂正式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容,也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整体研发能力;同时,随着华晨—宝马新增产能的不断投产,园区空间短缺,应引导部分低端配套企业将产能转移至道义经济开发区、永安经济开发区等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但发展相对落后的开发区。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1.应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在对2014—2017年的科研经费投入研究中,发现科研人员增加10.3%,而科研经费仅增长1.6%,这是不正常的。需要适当增加科研经费,给予科研人员更加舒心的研究环境和交流平台,对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产学研的结合发展的同时对涉及企业商业核心的技术信息,应当实行立法保护,确保企业和研究人员不会在研究交流的活动中因知识共享而遭受损失。
3.加强科研项目对接。各开发区应以整合本地科技资源为基础,建立以提升大专院校、科研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服务平台。增加园区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切实做到科研成果为园区发展服务。例如,辽宁大学和沈阳大学都已成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院所,沈阳市政府应以自贸区建设的相关问题为导向,引导相关院校将科研成果与自贸区建设相对接。
(三)个别严重受困开发区需再规划
统筹规划也需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沈阳拥有17 个开发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总结开发区实际问题和发展经验,调整开发区规划,对于个别严重受困开发区,需“再规划”。以综保区A 区为例,“再规划”有三个方向:维持现状、收缩撤销和转型发展。
1.维持现状。开发区已进入“没投入、不挣钱”的恶性循环,甚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窟窿。开发区土地不到六成的投入使用面积,既是经营萧条的佐证,可以说现状难以为继,逐步恶化应是必然。
2.收缩撤销。国内开发区遍地开花,开发区成为“鬼城”的消息不绝于耳,且“收缩式发展”也被主流媒体提及。收缩式发展路径可将A 区企业转移至B 区,逐步撤销A 区。但现实中,收缩撤销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国家级开发区属于难得的资源,如若撤销,势必打击沈阳发展经济的声誉和信心;二是,A 区现已投入的11 亿元封网运作资金,彻底损耗;三是,涉及区内企业安置和补偿问题。上述情况显示,收缩撤销的精神和物质损失都较大。
3.转型发展。类似 B 区,应将A 区纳入市级管理。仅靠辽中区一区之力,无法站在全市的高度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合力发展保税区。为充分发挥好综合保税区独特的功能作用,切实从事业发展角度,建议将沈阳综保区A 区和B 区一样纳入市级管理。在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给予B 区一样的支持和扶持,并将A 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沈阳市城建计划体系,既可承接B 区的非核心业务转移,又可借地理位置优势,效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思路,错位开展医疗、演出等国际服务贸易,以提升综保区A 区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