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
2020-01-08王珂,袁翠
王 珂,袁 翠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肥城医院 山东 肥城 271600)
慢性完全闭塞病(CTO)是临床中一种多见的疾病,疾病时间多超过3个月,当前,CTO病变在冠状脉造影总比例中约占到了30%,但是CTO介入治疗的可能性与成功率都比较低,故术前需对患者的冠状脉情况、CTO局部病变特点进行有效评估,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1]。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并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介入治疗成功的CTO患者30例设为A组,取同期介入治疗失败者30例设为B组,A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介于3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6±2.34)岁;B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介于3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8±2.56)岁,此研究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且所有患者均已知情认可;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P>0.05,可进入下一步对比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介入治疗之前的60天实施CTA检查,仪器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安排两名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医师对检查图像开展后期重建与分析,项目主要包括容积再现、重建多平面、投影的最大密度、曲面重建等,于最佳时机对所有数据进行重建,并开展测量评估。全部患者在术中均按标准Judkins法开展CAG检查,CTO血管依据术者的经验与病变特征选取最佳术式,于30min之内由导丝经过闭塞病变,治疗后,患者病变血管前向TIMI血流为Ⅲ级,残余狭窄低于25%作为闭塞段开通成功者,则评定手术成功;如果反复尝试,导丝依然不能通过闭塞病变,且有冠状动脉夹层或者穿孔并发症出现,血流动力学明显不稳定以及无法耐受手术时停止操作者,则评定失败。
1.3 指标观察
于术前采用CTA影像对两组患者的闭塞部位、闭塞段的长度、闭塞段钙化情况、闭塞近端的纤维帽形态、闭塞近端分叉情况、闭塞远端纤的维帽形态、闭塞远端分叉情况以及闭塞远段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22.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CTO特征
B组患者的闭塞段近端的分叉情况、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钙化病变程度、闭塞段长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CTO特征
2.2 对CTA病变特征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闭塞段远端的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近端分叉、闭塞长度高于20mm等指标是导致CTO介入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见表2。
表2 对CTA病变特征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2],手术前采用CTA对CTO患者的疾病特征进行局部判断,可以为介入治疗方案确立提供依据,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的时间和对比剂的剂量,将放射治疗对患者的损害降至最低,并在术前确认患者是否能够接介入治疗,将手术成功率增加到90%以上[3]。本次研究显示,B组患者的闭塞段近端分叉情况、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清晰度以及闭塞段长度等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闭塞段远端纤维帽的形态清晰度差,则导丝无法对血管走行进行正识别,致使导丝长时间无法通过闭塞段最终造成治疗失败;此外闭塞段长度太长、闭塞段近端残端难以识别以及闭塞段内出现严重纤维化或者钙化,会使得支架无法顺利通过闭塞段也会导致介入治疗失败;
综上所述,闭塞段远端纤维帽的形态清晰度差、闭塞段近端分叉、闭塞段长度高于20mm三项指标是导致CTO介入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中可以CTA对CTO这三项指标进行测定,以预测患者入治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