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疗法对预防慢性肾病患者造影剂肾病的护理
2020-01-08秦琴
秦 琴
(绵阳市中心医院血透中心 四川 绵阳 621000)
1 引言
慢性肾病患者接受造影诊断时,因造影剂具有高渗性特点,脱水后可大量进入肾脏,且无法被吸收,浓度升高后有可能导致肾衰竭,该疾病被称为造影剂肾病。造影剂肾病对患者肾脏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各地医疗机构均主张给予有效预防和控制。分析认为常规护理对此左右有限,水化疗法则能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我院研究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病造影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61.8±3.4)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1.5±3.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了解患者肾脏功能,患者临床表现,给予周期监测,干预出现的不良状况,嘱患者检查后24h内饮水2000mL左右。患者见疑似造影剂肾病症状及时检查、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水化疗法护理:患者检查后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饮水方案,检查前,取0.9%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滴注,用量200~300ml。检查后,取0.9%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滴注,用量1000~1200ml。滴注速率15~20滴/min。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体重偏低情况,可降低滴注速率至12~15滴/min,或维持速率不变,将滴注总量减少为50%。患者见心悸、出汗等症状,及时进行检查诊断。
2.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患者护理依从性。护理依从性以10分制问卷进行调查,得分超过6分评定为依从。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较高,造影剂肾病发生率较低,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护理依从性[n(%)]
4 讨论
造影剂肾病在各类造影诊断的患者群体中均有发生可能,该疾病的致病机理明确,大部分造影剂的碘含量超过30%,具有高渗性特点。完成造影诊断后,造影剂需要经肾脏进行代谢,相关物质无法被肾小球吸收,只能以过滤的方式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造影剂中的水分大部分得吸收,碘类物质在肾脏内的浓度快速升高,并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物质交换、生命活动产生破坏。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相对较差,出现造影剂肾病的可能性也更高,需给予有效预防。
此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常规护理模式下,慢性肾病患者接受造影诊断罹患造影剂肾病的可能性偏高,在10%左右[1]。给予水化疗法和对应护理,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降低超过5%,且护理依从性较高[2]。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相似,观察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0.00%,护理依从性为97.50%,较对照组的10.00%和80.00%优势明显。从原理上看,常规护理强调增加饮水量,以增加患者排尿量,有助于碘的物质的排出,但面临患者依从性不足、耐受性不高的影响。水化疗法的原理与此类似又存在不同,该疗法重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液,进一步降低药物对肾脏的毒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常规接受术后饮水护理,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心理盐水静脉滴注模式,检查前、检查后均给予生理盐水静滴,有助于降低造影剂对患者机体、肾脏的扰动破坏,持续的滴注补液模式,则有助于保证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避免了短时大量补液的弊端。从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低,护理依从性则较高。
考虑到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基本情况,在进行造影剂诊断时,也应做好耐受性评估,对于存在明显肾功能障碍、代谢能力差的患者,应合理进行造影剂选取,应用碘含量较低的对比剂进行诊断。同时密切进行监测,了解患者病情和机体态势、临床指标是否异常。如患者不可耐受造影诊断,应予以注明,避免造影剂肾病发生。此外,部分慢性肾病患者存在合并肿瘤、增生、结石的可能,又需要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可在后续工作中加强对造影技术的研究,或引入核磁共振技术作为替代,保证诊断效果的同时提升安全性。
综上所述,水化疗法运用于护理工作中,有助于预防慢性肾病患者罹患造影剂肾病的几率,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