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分析
2020-01-07陈凤霞
陈凤霞
摘要:随着数学的知识深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数学的复合型、实践型问题类别下,学生独立的进行问题解析,经常遇到疑惑,走进解题困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教师可通过合作模式的构建,让学生通过合作,互相答疑解惑,提出解题的不同看法,经过思维的碰撞,对数学进行联想,构建数学的逻辑思维,摸索到数学的规律,形成数学的独立学习意识、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引言: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可促使学生课堂上课后均能够互相帮助,合作释疑,理清数学的知识脉络,形成数学系统化问题的知识框架,在遇到相似问题时,促使学生能够短时间形成解题思路,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合作能力的培养中,还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合作小组、设定明确合作目标、落实小组责任等,提高数学合作的效率。
1.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之间的数学成绩差异还没有拉的很大,但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比较个性化,有的在数学解析中经常“短路”,有的在面对数学题目时经常理解错题意,针对学生的情况,应构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组间互相指正对方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视角去互相说明对方思路的错误点,这样相对于教师来指正学生的错误,反而更具直观效果,学生们总是能够理解彼此的错误缘由,可从同一年龄段的学习经验出发互相说明情况,让学生彼此的问题得以化解。另外学生的成绩高低不一、学生的兴趣不同,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小组划分,如进行二年级“量一量比一比”的实践活动时,有的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工具,有的学生能够将测量的物体画出来,自己设计题目,有的学生换算的速度比较快,教师可以让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成一组,使得他们各自有小组表现的机会,在组中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优势,树立数学的合作信心1。
2.设定合作学习目标
在目标的设定中,教师还应融合趣味的元素,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考虑到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意识不强的问题,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设计层次化的合作目标,让学生既能够夯实基础,又能够实现小组突破。如进行“小小设计师”实践活动时,教师提前为学生们准备一些卡片,卡片都是正方形的,但正方形内部还有很多不同的图案,学生们可以剪一剪、折一折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创作成不同的图案,然后分析哪些图案可以看成是平移的结果,哪些图案可以看成是轴对称的,进行类别划分,让学生在抽对称、平移的图案设计目标上,有计划的去操作2。
3.鼓励各小组成员明确自身责任
小组分配后,进行合作任务的划分时,教师一方面应协助小组划定彼此的任务,让小组成员对于自身的责任更明确,一方面应注意减少对小组的干预,最好让学生自愿承接任务,使得小组之内互帮互助,组间良性竞争,教师结合布置的小组任务,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小组发言人,在综合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应参与其中,提出不同解题环节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们才能过碰撞更多的想法,基于分工合作的形式得到进步。如进行“量一量比一比”实践中,教师可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小组四散开来,他们拿着手工的工具,去量一量课桌、墙角、自己把手臂伸开,小组的两名成员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帮助中间的学生量一量他的手臂长,还有的学生站得笔直,另一名学生來量他的身高,在责任划分时,应鼓励学生们互相转换角色,如学生的责任是帮助别人量身高,那么应量完记录后,让对方来量自己的身高,保障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量一量体验,同时还可以比一比两个人的身高差距,强化数学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有趣的课件情境,学生们看到长颈鹿与课件上标注的数值“6米”,这是长颈鹿的身高;接着出现了一个鸵鸟,课件上标注了数值“2米50厘米”……分别的企鹅、鲸、巨蟒、壁虎等的身高,教师此时让学生们自由结组,利用自己的手臂、双腿叉开的距离、你挨我我挨你的距离,来模拟各种动物,如在模拟长颈鹿时,学生发现自己手臂张开是一米,就寻找另外五名小伙伴来模拟长颈鹿身高,通过测量最后为大家演示6米,让大家猜想长颈鹿的高度,让学生彼此有想象的空间3。
4.参与学生合作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思路,或者通过动手制作创建了一些素材,教师应在小组之中来回穿梭,观察学生的进度,对于学生们正在热议的问题,时而插一句,时而进行点拨提出新的思路,而在合作之后,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小组发言,还应鼓励各个小组说出自己的创新思路,进行小组之间的比拼。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可协助他们进行图案的调整、补充;激发学生的图案创作思维,纠正学生测量的错误想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测量工具等,让学生更加顺利的完成实践活动。
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其他小组知道该小组已经有了眉目,从而产生追赶别的小组的想法,在小组合作后,更需要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评价,如进行小组之内的评价,小组内部成员,分别说说谁的贡献最大,谁的点子最多,或者说一说自己受到了谁的帮助和启发,想要对他说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感受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在合作中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说一说别的小组有哪些新奇的点子,自己的小组没有想到,该如何改进,教师在评价中也应多去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喜欢合作,乐于合作。
参考文献:
[1]卢维建. 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67+117.
[2]史尧光. 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36-37.
[3]孙立章. 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分析[J].名师在线,2018(03):4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