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即教育在“对话式”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07肖惠
肖惠
摘 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让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以来,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以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真正达到“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所体现的基础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应朝着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本文笔者主要阐述,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托,促进美术教学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转变的一些具体策略与反思。
关键词:生活教育;對话;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5-0121-02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since art teaching is connected with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tudents can learn art in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o as to guide students to observe life,comprehend life,create life,and comprehend the unique value of art in real life.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basic art course reflected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new curriculum" should be changed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Based on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the author mainly expounds som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reflection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 teaching from "transmission centered teaching" to "dialogue centered teaching".
【Keywords】Life education;Dialogue;Art teaching
新课程明确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尹少淳也曾说过“学生的学习之源主要是对生活的实际感受。”使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落实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让美术能够真正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志趣,升华学生的情感。本文笔者主要阐述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对话式”美术教学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佐藤学看来,“学习作为意义与人际的‘关系重建(retexturing relations)加以认识,那么学习的实践就可以重新界定为:学习者与客体的关系、学习者与自身的关系、学习者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那么作为美术教学,如何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构建客观世界、探索与塑造自我、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求有价值的快乐?如何发挥美术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的功能?……种种思考需要我们更多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教学,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学。要让美术教学成为存在意义上所认为的“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让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以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真正达到“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所体现的基础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应朝着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话式”高中美术教学的几个具体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对话式美术课堂的关系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基础,对话式美术教学是形式,其根本目的是以美术教育独特的方式实现基础教育中对“人”的培养。将美术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美术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有活力,真正的使得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为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几下几点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探索。
(1)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师生平等交流
陶行知先生一直强调生活与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创造良好的交流关系。
(2)启发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们的论述都在强调,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去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美术新课标》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教学目标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让学生有更多的真实的切身体验,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笔者在上《建筑艺术—江南民居》一课时,就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请同学利用假日到附近的“惠山古镇”游览一番并做好记录。引导大家去发现江南民居的美,去了解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去探寻江南民居中深远的人文底蕴:
“这边有个惠山泥人作坊,阿福原来长这样啊!”
“你看这块墙壁上雕刻得多精美啊”
“这里就是寄畅园呀!”
……
不需要过多的说教,不需要刻意的解释,甚至不需要过分引导。种种猜测、种种答案、种种惊讶、种种思索,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知识不是从玄想中跳出来的,必得在大自然里去追求。”以往我们在教室中利用各种办法去引导、去强调,其实真的不如到生活中去体会,学生在环境中必会有更多自主的探索和思考。从课堂间师生间的对话,走向更广阔的对话空间。
(3)参与评价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美术教学中的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多的是为了鼓励,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再创的活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在美术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通过“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让学生学会评价,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应采取质性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对话式美术教学是相当有益的。
3.几点反思
首先,“生活化”的背后不是“浅显化”。美术教学“生活化”是教学手段,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美术实践活动,追求“题材创新、形式多样、材质多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引导学生用“美”的视线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创造及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生活化不是把审美浅显化,必须警惕一些“热闹”的课堂,给于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对话教学的氛围中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生活化”特别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时候教师想当然的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设计的一些教学目标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学生并没有相同的生活经验,这样造成了对话教学无法顺利的进行。
最后,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威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在美术对话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的多种角色。换言之,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也不存在所谓的知识权威,教师更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过程中,同学生共同参与美术知识和文化的建构。
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托,构建“对话式”美术课堂教学。将美术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把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使美术教学“生活化”,促进美术教学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转变,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上)[J].中国美术教育,2007(05)
[3]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下)[J].中国美术教育,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