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应避免“碎片化”
2020-01-07王琦
王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省级教育部门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监管,构建学校共享机制。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校本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当下,很多学校都在探索优质的校本课程之路,并将校本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良方。特别是在课堂转型困难的情况下,校本课程被视为改变教育的一条捷径。很多学校探索出一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之路,但是有的学校却只追求校本课程的数量,开发数十门、上百门校本课程,甚至把开展活动的数量作为丰富课程的重要指标。实际上,这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议评估,实施过程失去监管,存在着与育人无关的、重复的、无效的碎片化现象。
重新审查和改进碎片化的校本课程是很多学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改进碎片化的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我主要有以下思考和实践。
一是建立校本课程研修队伍。要进一步改进碎片化的校本课程,需要一支校本课程研修队伍,大家群策群力,才能有效改进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研修队伍应包括学校内部与外部人员。内部人员主要是校长、分管校长、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外部人员包括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领导、课程建设专家、民间艺人、家长和社区代表等。教师是校本课程研修队伍的主体。
二是对环境和需求进行分析。要确保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只有对校内外、学生家庭和社会的环境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才能确定被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适合本校实际、学生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是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要根据教育方针以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然后分析对比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偏离育人目标,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任务。只有将学校的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才有意义。
四是对校本课程的论证。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邀请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有关人士对校本课程的内容、实施方式、策略、效果等进行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并做出必要的修正,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五是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与修订。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部门及有关专家的评价,才能真实反映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以及与目标的差距。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完善课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
基于以上思考,我对碎片化校本课程的改进做了一些探索。
删减无效的课程,重点实施国家课程
分析评估已实施的校本课程,删减无效的、重复的校本课程,重点从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中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国家课程实施就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不用再去开发重复的校本课程,特别是“三年制”初中学校。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本身就很大,如果无须从国家课程中剥离出多余的校本课程,就不必再去思考开发重复的校本课程。重复开发会加重师生的负担,同时还淡化了国家课程的功能。比如美术学科课程已经包含了书法、绘画、剪纸等,就不用再剥离出书法课程、绘画课程、剪纸课程……
以“学本教学”为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把原来“满堂问”的课堂进行变革,实施“学本教学”的课堂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式地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大班额因材施教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帮助他人学习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动学或不能学的问题,减少教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本教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教师提升了学生自学、互学、展学的有效方法,从而让课堂从“成人世界回归儿童世界”,从“成人霸权回归儿童主权”。
“学本教学”课堂不仅是教学生学习,更是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边缘化的人。“学本教学”课堂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问题解答,人人发表意见,让自卑的学生阳光而自信。
实施“12345”民族校本教育活动
为了凸显特色校本课程,真正以文化人,熏染学生,我校实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1”是每学年举办一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使师生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2”是每学年举办两次民族传统厨艺汇报展示或民歌、民谣演唱展示活动。例如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我最拿手的厨艺”展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美食活动,珍惜劳动成果,激发自信心。
“3”是开展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活动。通过校本活动渗透“三爱”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班级、与学校、与社区、与自然、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
“4”是定期举办传统教育活动月活动。针对学生实际,加强礼敬、忍让、宽容、忠孝的教育,营造师生与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氛围。
“5”即五次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和五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展示。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学校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本民族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活动,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热爱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
总之,学校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视为校本课程,毕竟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就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符合国家教育理念和学校办学宗旨。要与省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一致,符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要及社会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为主,把校本课程当作国家课程的補充和完善;不能贪多求全,该由社会承担的就由社会承担,该由家庭教育落实的就由家庭教育落实。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作者系“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