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20-01-07李嘉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2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心理健康问题女大学生

【摘 要】在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就教学氛围进行营造,多通过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以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对此,重点围绕女大学生群体,研究当前教育环境下女大学生存在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在结合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具体的解决策略,通过解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因以研究有效教育路径。其中,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与学习生活压力、情感困惑、就业压力等方面有关,因此,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教育能效,通过为女大学生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路径

在高校教育体系内,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占有较高地位。其中,基于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应深入把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结合其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终达到确保其健康成长、协助其就业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社会学所强调的氛围营造及环境创设,通过为女大学生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保障环境以有效解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关注女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最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教育社会学,其注重研究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多通过阐述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来分析教育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能力进步。其中,围绕教育社会学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诱因与环境因素有关,即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源自于不同教育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当个体所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所遭受的环境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影响,最终便容易在外在因素的引导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1.技术环境因素

在教育社会学视域下,技术环境因素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其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女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逐渐发生变化,这使得教育环境因素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愈发密切,女大学生很容易在复杂教育环境诱导下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围绕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所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其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强吸引力,容易给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并使得女大学生产生自满、自负、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就当前高校教育环境来说,一些高校借助“网络友好校”干预项目已经针对女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有效防范,但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生态概念框架,导致基于女大学生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片面,并不符合女大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无法彻底就女大学生所容易遭受的网络欺诈问题进行解决。

2.文化环境因素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过程中,文化环境因素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愈发明显,集中表现为较为严重的文化适应问题。一方面,受网络文化冲击及西方文化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与思想观容易受到诱导,尤其是在复杂国内外政治形势下,由于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女大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最终使女大学生偏离高校的教育路径;另一方面,在文化一体化环境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大学生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面临人际关系、经济交往时,女大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处理生活问题,很容易产生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校园问题,最终阻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

于社會层面,区域性教育社会特征往往会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区域经济环境的不同,容易使女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产生自卑攀比心理,进而阻碍女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此外,虽然目前国家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相对较多,但在社会变革影响下,不同地区所遭受的经济社会影响往往不同,这意味着女大学生进入集体生活的出发点存在较大差异,容易使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终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展开。

二、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女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可分为一般性成长问题和心理障碍两种,其中前者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有所遭受,后者则具有突发性,多与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常见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可分为自闭、抑郁、焦虑、精神分裂、自卑等多个方面。

1.学习生活压力

在针对女大学生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强调就女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多注重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坚韧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人生态度。但是,围绕实际教育过程不难发现,大学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均与高中具有较大不同,这导致学生容易产生不适应问题,进而长此以往便会遭受学习生活压力。其中,对于大多数女大学生来说,其长期习惯于依靠父母和家庭,并不具备较强的自主生活能力,这使得在班集体成为女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后,女大学生所遭受的精神压力会显著提升,容易造成包括自卑、自负在内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贫困生均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而这不仅与其相对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同时也受到学习教育环境、区域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在集体化生活环境中,一些贫困女大学生更加容易被金钱所吸引,最终因做出错误的发展决策而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

2.情感困惑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措施相对严格,学生并不会面临情感问题,而进入大学后,学校普遍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并不会干涉学生的自由,这导致一些学生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而面临情感问题,轻则产生自卑、自闭心理,重则导致严重的为情自杀事故。同时,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其相较于男生更加重情,即在面临失恋时往往不能洒脱地走出心理阴霾,因而在长期消极心理影响下而出现心理问题,最终导致极端心理健康现象。

3.人际交往困难

在进入大学生活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构成学生集体,而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区域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容易给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带来一定人际交往困难。其中,针对女大学生,其长期处于父母关心之下,并不懂得交往的技巧和原则,容易产生自闭心理,而一些女大学生则爱慕虚荣,时常为了交际而进行交际,最终不惜牺牲原则以换取利益,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思想发展。例如,针对同一宿舍的女大学生,其普遍存在一定的“一个宿舍多个群”现象,即无法获取真正的友谊,最终便使得其容易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处世观。

4.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均为90后,而其普遍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父母以及长辈的溺爱之上,在此基础上,一些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正确,容易导致女大学生产生消费攀比、歧视他人的不良行为,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一些女大学生在长期生活中习惯了接受他人关心,认为不劳而获理应当的,不仅不尊重他人,同时也存在自私自利的问题,最终阻碍了女大学生的人际发展,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5.就业压力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女大学生所遭受的就业压力显著提升。其中,一些企业对女大学生存有性别歧视,认为女大学生市场价值低于男生,这使得本就容易受挫折影响的女大学生更会遭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进而在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现象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受拜金主义影响,一些女大学生会因利益驱使而采用不正当的谋取金钱方法,尤其是出卖肉体行为的出现,直接导致女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造成侵害,最终使女大学生走入歧途。

三、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路径

基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归根结底其产生原因与后天的环境影响有关,因此,如何优化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政策保障、制度保障以提高学校教师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是从根源上保障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应立足于机构建设、思想引导、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就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形成完整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保障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价值作用

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高校均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价值作用,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的过程中立足于实际推广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最终确保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应加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逐步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途径以减轻学生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心学生的成长环境,定期聘请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开展校内讲座活动,通过切实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感情和学习生活压力,最终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效,创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学校社团组织,进而在以丰富多样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基础上提升女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终确保女大学生坚韧心理品质的有效形成,并从根源上就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

2.重视主流政治思想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关键基础,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强化学生思想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心理健康学习。因此,应重视发挥主流政治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引导女大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问题以完善其心理观念,进而在不断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的过程中有效使其掌握自主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方法。其中,围绕大多数女大学生存在的自卑、自闭心理问题,注重就校园教育环境进行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模仿典范活动以激发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而使女大学生积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例如,组织女大学生参观妇幼保健院等场所,在帮助其了解基本生理常识和心理常识的过程中正确看待自身的性别问题,同时,鼓励女大学生勇于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使其形成较强自尊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基于文化环境因素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致力于开发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积极、融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进而有效提升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并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效性。一方面,围绕网络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所遭受的挑战,应以网络文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平台的思想宣传作用,在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女大学生喜爱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融合,例如,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定期发放心理健康常识,通过不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增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解,最终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女大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由教师倡导、引领的过程中提升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热情,进而帮助女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并促进女大学生的社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围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存有一定特殊性和局限性,因此,高校应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特征,在立足于女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体系,并通过结合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设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系统性,最终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永汉,刘佳.个人社会化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32-34.

[2]杨丽.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20(23):29-30.

[3]王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变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35-139.

[4]张伟.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2):251-252.

作者簡介:

李嘉琪,2000年11月,女,河北石家庄,本科在读。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心理健康问题女大学生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