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方法研究
2020-01-07刘佳聂晶
刘佳 聂晶
[摘 要]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是航空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L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实例教学法等,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并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法;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20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学习通移动平台的《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网络教学探究”(2020360)
[作者简介]刘 佳(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类課程教学,研究方向为动力机械;聂 晶(通信作者)(1972—),女(满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热能与动力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9.29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05-28
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是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深入地论述了交通运输安全要求和法律规定,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贡献度。学习本课程须掌握本专业普通教育课程及其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如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在交通运输业的运作中有效联系起来,从而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健康发展,交通运输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交通运输安全要求和法律规定,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以提高学生未来在交通运输工作领域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时代所要求的创新思维能力。
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是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本课程专业理论知识构成复杂,包含大量专业名词术语,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并要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用大量案例分析;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困难。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本教学方法
在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富于变化。
(一)LBL教学法
Lecture-Based Learning,即LBL教学法,是指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LBL教学法是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多年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交通运输学本身的特点是知识结构分散,使用LBL方法进行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把“散乱的”基础知识以教师的思路呈现给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即可较为全面牢固地掌握交通运输学知识[2],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偏差。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有明显的缺陷。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非常单一,教师始终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呈现的情境是教师在持续讲解,学生则需要作大量的课堂笔记。LBL教学法很好地突出了教学内容,授课时却不能兼顾学生的感受;学生始终处在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无法达到现代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法,一定要配合研究和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和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师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多种信息媒体和技术手段作用于学生,造成多感官刺激,形成立体的、富于变化的教学过程结构,最终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1,3]。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是整个交通大系统,包括公路、铁路、水路、海上、航空和管道,课程知识本身具有宏观性和生动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仅靠教师语言表述,难以呈现直观景象,使学生学习知识时失去了有效刺激,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存在一定困难。
交通运输学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举例、模型展示进行讲解;但因这样的展示缺乏持续的动态效果,要么模型(或其他教具)不够醒目,要么教具本身存在错误,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近十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教学法更显现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可以以文字、动画、声、光、影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交通安全几乎所有的知识点,特别是可以把传统的平面图转化成三维立体图像,也可以选择相关视频,增加了理论知识的直观性、立体感。清晰的画面、动态的图解演示,再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同学们可以受到多种感官的直接刺激,从而使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学生爱上课堂学习。
进行多媒体教学,关键要素是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但需要明确的是,制作多媒体课件,不是简单的课本内容复制和相关资料堆积,冗长的多媒体内容、大量的文字陈列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而简单的多媒体使用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产生盲目依赖[1]。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4]。
(三)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即PBL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的教学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作为中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把繁杂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要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对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中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1,5,6]。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交流,最后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通常是多种多样、思路各异,而且很多学生都会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高水平的结论。所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多样知识,也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问题”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之所以选择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好方法。但是,好的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问题”的设置是否成功。而“问题”设置是否成功,就要看教师在备课阶段是不是下功夫、是不是精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师根据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的关键知识环节,进行巧妙设问,以问题来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交通黑点特征及辨识方法”一章的黑点特征教学活动中,在课前提出问题“国内外交通黑点各有什么特性,美国和我国的区别如何?”学生根据设问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适时抛出新的问题—“黑点虽具有随机性,但是如何通过分析与评价交通事故特征来实现对交通黑点的辨识”,加深学生对黑点特征的理解,并与下一章“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中的知识建立联系。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开放性强,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技巧,专业、课程应用熟练自如,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课堂调控能力,做到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得以提升。在实际教学中过程,当遇到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汇报讨论结果系统性不够好的时候,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完整的归纳总结,明确重点,给全体同学呈现该问题的正确结果。PBL教学法是使学生最终能够学到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提升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教学效果的理想方法。
二、特色教学方法
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同时也是一门社会应用学科,其课程目的是掌握交通安全与交通法规,使学生对交通大类别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及其安全法规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然而,交通案例复杂、法规类型繁多,需要学习、背诵的内容多,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有学习的兴趣,就会自主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内在的强烈的兴趣才是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攻关的动力[7]。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实例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而“举例”则是教学中的一种直观性手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重要方式[1]。从本质上说,“实例教学”是演示教学法在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中的特化形式。在模型观察、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实实例,学生的眼、耳、心、脑等器官可同时发挥作用,会迅速在大脑皮层形成记忆痕迹,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8]。课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作為实例教学的促成者。结合实例对交通安全进行探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每一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时,首先要了解事故权限方,通过权限方进行立案、事故调查、事故认定、处罚执行、损害赔偿调解等,指导每一位学生进行检验鉴定及提交调查报告的认定。再如,在“驾驶员视觉及反应特征”的教学中,通过眼晶体构成和彩图讲解,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光线刺激视觉器官在大脑中引起的生理反应,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准确感受视力、视野、色感的判断。
(二)虚拟技术与理论教学法
将先进的虚拟技术与理论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NI公司的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是一种图形化的建模语言,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服务,进行虚拟仪器的设计,同时广泛被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所接受,视为一个标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控制软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全新教学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将虚拟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将部分简单的仿真软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项内容是将虚拟仪器这一领域中广泛非认可的计算机语言和我们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利用其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教学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角色互换教学法
作为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在学习交通安全与法规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和锻炼专业基本技能。本课程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交通案例和分析处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转换课堂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举例论证,甚至展开辩论。例如,事故处理权限、事故处理程序、事故责任认定,以及事故鉴定与最后的损害赔偿等内容,都是可以进行模拟训练的内容。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形式也有很高的积极性,既体会了各个处置环节的不同作用和必备技能,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以提升,也给了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不足的机会,能看到学生们更多的长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1]。
三、结语
在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异,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二是要符合教学规律,遵循教学原则,体现科学性[1,9,10]。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立体化、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课堂,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空间感受,触发学生的神经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交通运输学知识,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有效提升。
根据时代发展现状,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还要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让同学们充分利用现代便携电子设备,积极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模型、操作系统,静下心来阅读图书馆的书籍和专业期刊研究文章,结合发达的网络知识来源,使学习成为开放性的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李玉玲,旺庆.高等师范院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 155-157.
[2]罗强,胡三根,龚华炜,等.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与模型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587-592.
[3]陈蔚敏.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J].科技展望,2017 (05):293.
[4]王绍博,郭建科.我国城市整体交通运输流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其空间关联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02):43-49.
[5]杨红.构建“大交通”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能力[N].广西法治日报,2017-02-28(A01).
[6]刘锡鑫,孟军,刘兴,等.新形势下国防交通教育工作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7(02):14-16+34.
[7]姜文龍.城市交通秩序管理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67-70.
[8]谢魁元.加强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J].价值工程,2017(04):59-62.
[9]胡晓琳.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3):13-14.
[10]徐魁.国内城市智慧交通发展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7 (01): 71-73+97.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Regulation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the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major of College of Aeronautic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LBL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PBL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pl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achieve good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