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室制”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刍议

2020-01-07林海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督导考核

林海燕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院校已纷纷实行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高职院校原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不能监控到全部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高职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在遵循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室的设置与教学优势

1.“工作室制”的实质

“工作室”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其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理论修养同时掌握工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以真实的生产项目或有研究探讨价值的实践性专题项目为载体,在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以一线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反思等参与、互动的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项目申报和认定

校企合作课程需要经项目申报及认定,由工作室教师团队撰写《工作室课程项目申报表》,明确项目内容、建设理念、预期效果等,并提交《校企课程合作协议》《工作室课程项目标准及实施方案》,经工作室所在教研室同意报学院审批,学院将对校企合作课程的申报、设置及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进行严格论证。项目认定后,通过工作室教学完成项目。

3.工作室的育人优势

工作室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艺术类专业通过专业岗位调研,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置了绣色工作室、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室;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设置了5个工作室,分别是品牌设计研究与传播工作室、赋能包装工作室、文创工作室、传媒设计工作室、极简广告设计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引入各类设计比赛或技能大赛,从而提高学生对项目的执行力,有效掌握设计的表现技法,充分体现“以赛助教”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与企业对接,承接真实项目,并与企业签订育人协议,共同参与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置等,在完成企业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成品报价等环节都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让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双向提高。

二、原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质量评价指导思想已经发生变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就业市场也越来越看重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原有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已不能满足现有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

2.原有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全面

教学模式已改革,管理制度要跟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随着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已显不足,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3.原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二级学院评价”三部分构成,如果仍然沿用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不能全面监控到所有的教学活動,教学管理必然出现漏洞。“工作室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前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工作室、校企合作课程项目如何考核,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如何进行监督,都是新的命题。

三、“工作室制”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实施

1.管理体系的改革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为实现教学评价的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从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着手,成立了评估与督导办公室、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室,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现评估与教学、评估与建设、评估与管理三分离。形成学校、二级学院、教务处、评估与督导办公室构成的四级监控组织,由评估与督导办公室组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2.指导思想的更新

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优化的行动指南。评估与督导办公室需要针对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更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强化评价理念,为顺利执行学校的质量监控提供理论指导。

3.制度体系的完善

学校以提高质量为准绳,结合实际,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为了确保教学评价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为了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制定了《教师教学评价整改措施》。为完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薄弱环节和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评估与督导办公室应将对工作室的评价与考核纳入到评价与管理制度中,制定“工作室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健全和完善一些不成熟的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4.评价体系的优化

原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二级学院评价”三部分组成,设置相应的权重比例。各个部分均设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学生通过“网上评价系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学督导通过日常听课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二级学院采取多种形式,由学院领导、教研主任评价,教师互评等,根据随堂听课和工作完成情况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工作室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在原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绩效考核这一模块,该模块具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工作室课程项目实施的过程评价,二是对工作室教学的年度考核。考核小组成员由二级学院领导、各专业带头人、教师代表、行业企业专家、教务处人员组成。对工作室课程项目的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过程性材料、课程项目总结报告和相关佐证材料的评价,包括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资源,企业人员直接参与的实训教学活动记录,课程特色和创新点等。工作室教学年度考核主要是对教研绩效和科研绩效的考核,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物化成果转化、新产品新工艺取得新专利、科研立项、社会效益、学生就业质量等。

为了充分调动工作室负责人的积极性,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学校是否加大工作室建设投入以及教师工作量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考核成绩优秀的工作室,在资金投入上优先考虑,考核不及格将被撤销立项。

5.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教学质量评价要实现三个多样化,即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从评价内容上,不以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来衡量,而要重视教师发展的过程。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研和科研水平、工作完成情况等。从评价方式上,既要有常规教学检查、听课评价、过程性评价、期末总评,也有专项绩效考核。常规教学检查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和保障,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期初、期中、期末各一次,不定期至少一次,检查结果将进行通报;过程性评价,既评价了这堂课,也评价这门课,既评价实践教学,也评价理论教学,既看重过程,也看重结果;专项绩效考核,既有工作室课程项目实施的综合考核,也有教研绩效考核与科研绩效考核。从评价主体上,既有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学院领导评价、教研主任评价、教师互评,也有企业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如麦可思公司)、社会评价等。

6.反馈体系的调控

教学评价后的反馈和跟踪工作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评价功能的体现。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良性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领导、部门和教师本人反馈评价结果,能帮助领导决策,帮助有关部门调控,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教学状况,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改善,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以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保障,建立校内、校外反馈互补的循环反馈体系,以教师自身、教研室、教学督导为中心进行教学总结和改进。校内反馈主要由教学过程反馈、能力素质反馈和专项考核反馈构成。教学过程反馈:以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院领导听课、同行评教结合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评教,构建教学过程反馈机制。能力素质反馈:通过课程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与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比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相结合,构建能力素质反馈机制。专项考核反馈:围绕课程项目实施的综合考核、教研绩效考核和科研绩效考核,开展专项考核和反馈。校外反馈则通过企业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第三方(麦可思公司)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及时掌握评价信息。

四、结语

艺术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壮大和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责任,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扎实推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生根.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问题和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3(2).

[2]张景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价体系的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2).

[3]沈建国.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3(5).

[4]張进,杨宁,陈伟建,樊华.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项目:广东文艺职业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艺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督导考核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用好督导意见书 助力督导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