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朗诵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0-01-07赖舒畅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

【摘 要】本文从朗诵的取材、朗诵的指导、朗读的形式等方面,论述在中学语文朗诵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立足教材,朗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章;深入文本及外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丰富朗诵手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层次魅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朗诵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  朗诵手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122-02

朗诵是感官审美享受,是发自肺腑情怀的舒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还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朗诵教学活动中,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文化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素养。本文从朗诵的取材、朗诵的指导、朗读的形式等方面,探索中学语文朗诵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朗诵的取材:立足教材,朗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章

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语文课本,是便捷的诵读取材来源,更是中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重要的审美客体。

从语文教材文本内容来看,大多选自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如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自由豪放的诗篇,苏轼“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洒脱宁静的散文。这些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篇章,都是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它们展现的动人情怀,能给学生带来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

从语文教材文本形式来看,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章,有先秦时期的各家思想散文如《劝学》,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山水游记类散文如《兰亭集序》,唐诗如《锦瑟》。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作品,或表达了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或记录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通过朗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境界的张力。

二、朗诵的指导:深入文本及外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朗读的外部技巧以及朗读示范。丹纳谈到声音的魅力时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荫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表达出来。”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非常主张朗诵:“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诵的审美活动主要依靠声音来表达,既与朗诵者本人的语音特色有关,也与朗诵者本人的言语面貌有关。

1.停顿句读。掌握好恰当的停顿句读是朗诵好一篇文章的起步。评判停顿的条件除了生理、心理的需要,还可以从句子字数、固定节奏上判断,更重要的是如何停顿得自然,不造作。

二/二式的四言诗: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此处的“秋以为期”,老师在指导时可以灵活地处理成“秋/以为期”,一是使得朗诵富有变化,二是强调时间“秋”。写出了女子在婚姻面前的依顺,也为下面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2.拖音勾连。在朗诵情感变化显著的作品时,为了表达出特定的哽咽、嘱咐、忧愁等私语时,要学会拖音勾连。

二一二式的五言诗: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在朗诵“望”字时轻轻地拖音,小心地哀叹,徒劳张望丈夫归来的方向。对仗原则来看“漫”字也要轻轻地拖音,这是中华传统女子性格中的共性,善良隐忍,内心焦急盼望丈夫回来,却又不敢计算迢迢路程。

3.高低缓急。朗诵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可以通过刚柔并济的声音来产生变化,通过强弱、高低、虚实、快慢来强调重音词。

如李白的《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大自然的壮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境界。朗诵时“壮士”二字提高音量,体现对五丁开山敬佩之意,“死”字着重强调清晰,使听众震撼于这种牺牲。“上”与“下”两字紧凑的对仗,朗诵时应含带出短促的语调来,营造出路途艰险、山势高危之意境来。“六龙回日”“冲波逆折”则要读出快短的语气,建立一种不同凡响的格局。“之”字虚化,体现虚词调剂音节的作用,也让朗读变得多元灵动。“尚”“愁”字可以利用拖音,低沉的语调,让朗诵者沉浸在黄鹤和猿猴的苦恼中。

朱熹主张“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朗诵者才可以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章的节奏气韵和精神价值,才能实现深入文本内核和文化外延,真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

(二)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诵情境。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善于创设良好的背诵情境,是开展朗诵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途径。

从语文课堂学习的角度看,加强背诵默写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为写作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人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中。战国思想家荀子在《荀子·劝学篇》中就提出过背诵的主张:“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看,一个不喜欢中国古代诗词的学生,那么他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他的情感世界是枯燥的,他的价值取向是不健康的。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背诵是接受熏陶的最好方法。

笔者在一曲知秋的《琵琶行》教学中,尝试创设这样的情景:一千二百年前,冷月无声、荻花摇曳,在浔阳江畔,人们见证了一个著名诗人和一个落魄歌女心灵相通的故事。沦落叹息,幸而有你。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夜闻音樂声,引发迁谪意,写作《琵琶行》;琵琶女,委身商人妇,漂沦九江间,含带京都声,弹奏《琵琶曲》。两人的生命历程是重合的,两个陌生人通过音乐联系在一起,此刻又都心生忧愁,一曲琵琶语,两段流离情。

这个语段文辞优美,具有描述性、形象感,以及丰富的信息量,融入了教师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加之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诵,给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张力的情境。通过这一创设情景,学生可以发掘出作品内容人曲合一的特点,能很快背诵全篇。

(三)注重启发并鼓励学生创造性想象。语文朗诵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和古人对话,这些对话与交流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朗诵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的沉淀,开启全方位的感官,把作品里的形象意境在内心中鲜活立体起来,形成一种“内心视象”。这就需要朗诵者张开心灵的眼睛,看见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人物,想象他们的世界,经历他们的故事。朗诵者心中有象,才能读之有形。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最感人的情话;“儿寒乎?欲食乎?”这是最无微不至的关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寥寥几百字,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被誉为“明文第一”。在朗诵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的家庭琐事为什么就能有打动人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成年和成家的归有光。一个个家人的身影在内心形成视象,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庭阶寂寂”“珊珊可爱”的小书阁中读书练字、倾听经过之人的脚步声。在朗诵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读出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文言文,言简意赅,言有尽意无穷,教师在进行朗诵教学时,要把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愫,借助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的人生经验,去感受古人所处的历史情境。语文朗诵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情怀与古人的气度融合,达到人与文的精神和谐。

三、朗读的形式:丰富朗诵手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层次魅力

在朗诵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动作、音乐、图画、服饰等丰富朗诵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层次的艺术内涵和魅力。

例如,《荆轲刺秦王》的秦廷白刃相见,双方冲突达到高潮时的段落,由一系列动作描写组成。“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一段话光动词就有 12 个,但如果在朗诵过程中全部做出来,就好像是在表演话剧,这是不合时宜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这段荆轲的动作描写,哪个动词最能把双方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搅乱了庄严的秦廷表现出来,那么在朗诵时就可以表现出这些动作。语文课堂教学时的朗诵,动作不宜过多过大,点到为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像荆轲这样拥有炽热的爱国情怀的人物不胜枚举,这些人物的气韵品德拨动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年的心灵,给予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奋然前行的力量。通过朗诵的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能够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音乐伴奏可以渲染气氛,衬托层次,激发语感,精切的音乐不仅仅作用于欣赏者,更直接作用于朗诵者。教师要善于选取基调风格相符的中国传统乐器的音乐,这些乐器的音乐往往最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韵气度。此外,在朗诵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制作或者搜索租借能够还原人物形象的图画、服饰,调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画和服饰艺术探索的能动性。多种朗诵手段的默契配合,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朗诵艺术的拓展,更是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

语文学习是一个用美好语言和美妙声音去传递浸润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我、突破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语文课堂朗诵的声音也能绽放魅力,朗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就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和张力,活灵活现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林 岩.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之实践策略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郑朵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

[3]黎 晖.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西宁:青海師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赖舒畅,中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二中学。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精读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